又叫做禅和子,即參禅的人。 - 陳義孝編
又叫做禅和子,即參禅的人。
- 梵心居士編
(一)印度尼連禅河之略稱。(參閱“尼連禅河”1891)
(二)即禅定。因禅定之水,能滅心火(煩惱),故喻之于河,而稱禅河。累積禅行,次第澄心,能消滅心火。傳述一心戒文卷下(大七四·六五二下):“使長流法海,洗幽冥而不竭;永注禅河,滌煩籠而無盡。”
(譬喻)禅定之水,能滅心火,故譬之于河。一心戒文下曰:“注禅河,滌煩籠。”[囗@又](地名)尼連禅河之略。
禅門之化導、教化。梁高僧傳卷十一釋玄高章(大五○·叁九七下):“焘舅陽平王社請高同還僞都,既達平城,大流禅化,僞太子拓跋晃事高爲師。”[蘭溪和尚行實]
(術語)禅法之化導。
(術語)參禅之會坐。謂學禅道之法席也。傳燈錄十一曰:“沩山禅會。”
禅定與智慧。依此二者能攝一切之證行。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中):“以甚深禅慧,開導衆人。”[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
(術語)禅定與智慧。此二者以攝一切之證行。無量壽經上曰:“以甚深禅慧,開導衆人。”淨影疏曰:“淨止禅觀,證行雖衆,要不出此。”止觀輔行一曰:“南山歎雲:唯衡嶽合崖,雙弘禅慧。”
禅定和智慧。 - 陳義孝編
禅定與智慧。
- 梵心居士編
禅門善知識開示坐禅之方法與境界等,而以偈頌形式表現者。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叁九九下):“教也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禅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衆;禅偈撮略,就此方一類之機。羅衆則渀蕩難依,就機即指的易用。”
(術語)禅門宗匠之偈頌。禅源诠曰:“教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禅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衆。禅偈撮咯,就此方一類之機。羅衆則漭蕩難依,就機則指的易見。”
(術語)禅者梵語,譯爲靜慮。寂靜思慮之義。俱舍論二十八曰:“依何義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維摩經方便品曰:“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不動經曰:“其心禅寂,常住叁昧。”盧綸詠蒲團詩曰:“惟當學禅寂,終身與之俱。”
修禅以寂靜念慮。 - 陳義孝編
修禅以寂靜念慮.
- 梵心居士編
(流派)禅宗之一家。四家大乘之一。
介于初禅天根本定與二禅天近分定中間之定。得此中間定之觀、喜、樂、一心等四支之禅定,稱爲“禅間無覺有觀定”;得第四禅之不苦不樂、舍、念、一心等四支之禅定,則稱爲“禅間無覺無觀定”。[舍利弗阿毗昙論卷十五、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