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法皆空,是阐明空的道理。
- 梵心居士编
外道观空,必存空相而堕于空见,否定一切善恶因果,或以为诸法皆空;此空见如一切世间之事法能染污真性,故谓之尘,属于色、声等六尘中之法尘,故称空尘。亦即外道之空观为法尘而非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下(大四六·六五中):“观心推画,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何关无生。”
(术语)外道观空,则必存空相,而堕于空见,此空见尘,属于六尘中之法尘,故曰空尘。即示外道之空观为法尘而非正观也。止观五下曰:“观心推画,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何关无生?”次文曰:“即是向者,所发空尘,谓为涅槃。”
(界名)无色界总无形色,故谓为空处。此有四处之别,曰四空处,又名四无色处。见法界次第上之下。
无色界的一切都没有形色,叫做空处,因共有四处的分别,所以又叫做四空处,或四无色处。 - 陈义孝编
无色界的一切都无有形色,叫空处。
- 梵心居士编
指虚空。又作空界。为五大之一,六大之一。五大包括地、水、火、风、空等(属色法),六大则系于五大之外再加“识”大(属心法),皆为构成有情或无情世界之基本元素;以其体性广大,周遍于一切处,故谓之大。空界即内外之窍隙,如门窗、口鼻等处,亦为能生长之因,与地、水、火、风四大,同属色法。(参阅“六大”1251)
(术语)五大之一。虚空之体性广大,周遍于一切处,故曰空大。楞严经三曰:“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
五大之一,因虚空的体性广大,周遍于一切处。 - 陈义孝编
五大之一。虚空之体性广大,周遍于一切处,故曰空大。《楞严经》三曰:“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 - 于凌波居士著
因虚空的体性广大,周偏於一切处,故名空大。
- 梵心居士编
三谛之一,九谛之一。空谛、假谛、中道第一义谛之三谛说为天台宗所盛倡,其中,空谛又作真谛、无谛。一切法从因缘生而自体不实,谓之空;谛者,审实不虚之理。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三○·三三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则立无常谛、苦谛、空谛、无我谛、有爱谛、无有爱谛、彼断方便谛、有余依涅槃谛、无余依涅槃谛等九谛;其中之空谛即谓诸法之自性本空。(参阅“九谛”158、“三谛”684)
(术语)天台所立三谛之一。一切世间之法,不论有情非情,总为因缘生者,因缘生之法,自体不实,故曰空,此理为真,故曰谛。依中论偈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二句而立之。见三谛条。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见三谛条。 - 陈义孝编
指附于梵字上之圆点,即·(其音为m!),有随韵点画之意。为悉昙十二摩多之第十一。以豙(a,阿)为例,加圆点即成蛊(am!,暗)。盖悉昙之空点,在梵语文典上称为随韵(梵anusva^ra ),意谓随母音而鼻音化;而蛊可解为梵语am!bara,意谓大空,故由此转释而称该圆点为空点。又蛊为“阿字五转”之一,依“东因发心”之义,配于发菩提心之位,故亦称菩提点。大日经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三上):“此阿上有点,是大空义,犹此菩提之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成菩提也。”
于密教中,以悉昙豙字在音韵上之五种变化配上五方五佛、五智等,次第说明修行者之各种修证阶次与方向,比即阿字五转之义,其中,以东方之阿■如来为发菩提心之“因位”,循著「从因向果”之修证方向,称为东因发心。
又于空点之下加画一半月形,成为T!,此称仰月点。其形在梵语文典中属于随鼻韵(梵anuna^sika ),意谓随母韵而鼻音化,故仰月点之用法与空点相同,半月形仅系装饰而已。密教对附有空点之字,皆解释作“大空”之义。[理趣释卷上、大日经疏卷七、卷九](参阅“仰月点”2170)
(术语)在梵字顶上之圆点,发痕&mdotabv;字之音者。此点为总示诸法皆空之理者,是名空点。此空点为白,阿&DF-8740;a,诃&DF-8770;ha,及仰&DF-8754;&ndotabv;a,壤&DF-8759;ña,儜&DF-875E;&ndotblw;a,曩&DF-8763;na,莽&DF-8768;ma,之五字而生者。大日经疏七释经之仰壤儜曩莽五字曰:“涅槃经,此五字亦具明字义。今毗卢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证处,无法可说,故但以圆点表之。”理趣释上释吽字&DF-87A4;h&umacron;&mdotabv;曰:“其字头上有圆点半月,即谓&DF-8768;ma摩字。”吽字义曰:“此吽字上有空点,是空点者摩字所生,摩字兼人法二空义。”
(术语)观空相之禅定。通于内外。内道之空定,三三昧是也。外道之空定,四无色定是也。亦曰四空定。是虽空诸法,而独不能空我,故还轮回于三有。大日经疏七曰:“若深求此中至[泳-永+颐],自然拨除因业,唯我性独存,乃至无一法入心,而证空定,最是世间究竟之理。是故垂尽三有,还堕三途。”
观察空相的禅定。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