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位阿罗汉之略称。指已证得无学果之五百声闻。即经论中常见之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有关五百罗汉之本生、因缘、授记等事,在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等经中,皆曾叙及。佛灭度后,大迦叶曾与五百罗汉在王舍城结集法藏。相传在阿育王时,有五百罗汉僧与五百凡夫僧齐集合诵佛法。迦腻色迦王时之第四结集,亦有五百罗汉结集以造大毗婆沙论。
我国对五百罗汉之崇拜甚为风行,福建邵武府泰宁县瑞丰岩有五百罗汉院。又大明续藏第四十三帙收有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记住世十八尊者及石桥五百尊者之名号,唯所举颇为杂乱,往往梵汉并举,并有生值佛世者及佛灭后出世者;此或由于为充五百之数,而杂列散见于经论各处之罗汉名称者。[法句譬喻经卷二、五分律卷三十、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卷五、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
(名数)像器笺十四曰:“五百罗汉名,莫闻藏乘说。近有南宗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一卷刊布,亦不载本据矣。”案殆因佛灭后第一结集之五百罗汉或毗婆沙论结集之五百罗汉等数目而私举其名号耳。
(杂语)法苑珠林,记过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又,尔时贾客五百众者,则五百罗汉是。今佛寺中每有五百罗汉。考之佛经,其说不一。盖佛既累次转生,此五百人者。亦累次转生,故所见非一也。余见罗汉条。
我们常常可以在许多名山大寺是见到五百罗汉的形象,或雕塑、或绘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充满佛教特色和异邦风貌。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是小乘圣者的果位。关于五百罗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今日世尊与五百罗汉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奢弥跋谚佛缘》:“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不过诸经典均未说明具体的名字事迹。在佛经中,“五百”往往作为众多的约数,未必有具体的指称。《大明续藏经》收有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举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关于五百罗汉的民间传说不少,亦常见之于文艺作品中。如《西游记》第五八回:“如来见他走时,即下令大众动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常正)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禅林用语。形容傲慢自负之状。以云居山上安置有五百罗汉,其下数百公尺之道路上行人惟觉仰之弥高,罗汉则以傲慢自负之状睥睨其下之往来行人。故有以云居罗汉称自负之人。碧岩录第十一则(大四八·一五一中):“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老僧不会,一口吞尽,也是云居罗汉)”此外,或依其字义,解为居于云上之罗汉,形容超脱世俗者。
(杂语)居于云上之罗汉,形容远超脱于俗界者。碧岩十一则着语曰:“也是云居罗汉。”
(术语)六种罗汉之一。中根之罗汉止住于所证之法不退不进者。
声闻乘中已得涅槃果,然仅安住其果,无更进求佛果之心,称为住果罗汉。罗汉者,为声闻乘极果之名。(参阅“阿罗汉”3692)
(术语)声闻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于其果,无更进求佛道之心,谓之住果罗汉。罗汉者,声闻乘极果之名也。
十一世纪之缅甸僧人。有关其原籍说法不一,或谓锡兰,或谓卑谬、下缅甸。原住于缅甸直通王国(Thaton),从事巴利文三藏之编订。后至蒲甘宣传上座部佛教,为国王阿奴律陀(?~1077)尊为国师,奉旨组织佛教学者将巴利文三藏译成缅文,又协助阿奴律陀于全国各地创建佛教僧团,建塔造寺。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入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即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 明·一如等 撰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阿罗汉中根性最利,而不为烦恼所动乱者。
六种阿罗汉之一,九无学之一。即得阿罗汉果,于己所证得之法,心生爱乐而常护持者。[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于自己所证之法,心生爱乐,而常护持者。不然,则有退失所得阿罗汉果之恐也。
六种阿罗汉之一。 - 陈义孝编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三、护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卽可退失。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
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页云:护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现法乐住。若不游散,卽能不退。 - 朱芾煌
(术语)二种罗汉之一。见罗汉条。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积功行,精进而将至不动阿罗汉之阿罗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