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位阿羅漢之略稱。指已證得無學果之五百聲聞。即經論中常見之五百阿羅漢、五百比丘、五百上首。有關五百羅漢之本生、因緣、授記等事,在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等經中,皆曾敘及。佛滅度後,大迦葉曾與五百羅漢在王舍城結集法藏。相傳在阿育王時,有五百羅漢僧與五百凡夫僧齊集合誦佛法。迦膩色迦王時之第四結集,亦有五百羅漢結集以造大毗婆沙論。
我國對五百羅漢之崇拜甚爲風行,福建邵武府泰甯縣瑞豐岩有五百羅漢院。又大明續藏第四十叁帙收有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一卷,列記住世十八尊者及石橋五百尊者之名號,唯所舉頗爲雜亂,往往梵漢並舉,並有生值佛世者及佛滅後出世者;此或由于爲充五百之數,而雜列散見于經論各處之羅漢名稱者。[法句譬喻經卷二、五分律卷叁十、薩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卷五、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二]
(名數)像器箋十四曰:“五百羅漢名,莫聞藏乘說。近有南宗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一卷刊布,亦不載本據矣。”案殆因佛滅後第一結集之五百羅漢或毗婆沙論結集之五百羅漢等數目而私舉其名號耳。
(雜語)法苑珠林,記過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羅門,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羅漢是。又,爾時賈客五百衆者,則五百羅漢是。今佛寺中每有五百羅漢。考之佛經,其說不一。蓋佛既累次轉生,此五百人者。亦累次轉生,故所見非一也。余見羅漢條。
我們常常可以在許多名山大寺是見到五百羅漢的形象,或雕塑、或繪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充滿佛教特色和異邦風貌。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是小乘聖者的果位。關于五百羅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參加第一次結集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隨釋迦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十誦律》卷四:“今日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奢彌跋諺佛緣》:“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婆羅門名延如達,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羅漢是。”不過諸經典均未說明具體的名字事迹。在佛經中,“五百”往往作爲衆多的約數,未必有具體的指稱。《大明續藏經》收有南宋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一卷,列舉第一羅漢阿若憍陳如到第五百羅漢願事衆。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羅漢像,多依之列名。關于五百羅漢的民間傳說不少,亦常見之于文藝作品中。如《西遊記》第五八回:“如來見他走時,即下令大衆動手,早有四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漢)、叁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觀音、木叉一齊圍繞。”(常正)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禅林用語。形容傲慢自負之狀。以雲居山上安置有五百羅漢,其下數百公尺之道路上行人惟覺仰之彌高,羅漢則以傲慢自負之狀睥睨其下之往來行人。故有以雲居羅漢稱自負之人。碧岩錄第十一則(大四八·一五一中):“還知大唐國裏無禅師麼?(老僧不會,一口吞盡,也是雲居羅漢)”此外,或依其字義,解爲居于雲上之羅漢,形容超脫世俗者。
(雜語)居于雲上之羅漢,形容遠超脫于俗界者。碧岩十一則著語曰:“也是雲居羅漢。”
(術語)六種羅漢之一。中根之羅漢止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進者。
聲聞乘中已得涅槃果,然僅安住其果,無更進求佛果之心,稱爲住果羅漢。羅漢者,爲聲聞乘極果之名。(參閱“阿羅漢”3692)
(術語)聲聞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于其果,無更進求佛道之心,謂之住果羅漢。羅漢者,聲聞乘極果之名也。
十一世紀之緬甸僧人。有關其原籍說法不一,或謂錫蘭,或謂卑謬、下緬甸。原住于緬甸直通王國(Thaton),從事巴利文叁藏之編訂。後至蒲甘宣傳上座部佛教,爲國王阿奴律陀(?~1077)尊爲國師,奉旨組織佛教學者將巴利文叁藏譯成緬文,又協助阿奴律陀于全國各地創建佛教僧團,建塔造寺。
[出翻譯名義]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雲無學。謂叁界生死已盡。是爲無生。無法可學。是爲無學。或言不翻者。名含叁義故也。(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一殺賊賊即見思惑也。以其劫入功德之財。奪人智慧之命。故名爲賊。阿羅漢能斷叁界見思之惑。故名殺賊。二不生不生即無生也。謂阿羅漢即斷見思惑盡。更不受叁界生。故名不生。叁應供謂阿羅漢智斷功德既已具足。應受人天供養。故名應供。(智謂得漏盡智。斷謂斷叁界見思惑盡也。) - 明·一如等 撰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阿羅漢中根性最利,而不爲煩惱所動亂者。
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即得阿羅漢果,于己所證得之法,心生愛樂而常護持者。[俱舍論卷二十五](參閱“九無學”147)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于自己所證之法,心生愛樂,而常護持者。不然,則有退失所得阿羅漢果之恐也。
六種阿羅漢之一。 - 陳義孝編
顯揚叁卷十二頁雲:叁、護法。謂成就如是軟根;雖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卽可退失。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
二解 雜集論十叁卷十頁雲:護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遊散,卽能不退。 - 朱芾煌
(術語)二種羅漢之一。見羅漢條。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積功行,精進而將至不動阿羅漢之阿羅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