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金剛愛菩薩之異名。
(術語)以印明驚覺法界之諸佛,曰金剛起。
(修法)密教結界法五種之一。又雲四方結。第一結地界之後,第二隨其地界量四方周遍金剛牆之作法也。以印契行之。無量壽儀軌曰:“次結金剛牆印。(中略)即成金剛堅固之城。”
又作金剛如來拳、忿怒拳、堅牢金剛拳印。乃四種拳之一,六種拳之一。即以拇指入于掌中,四指緊握作拳狀,表
識大金剛智。爲金剛界曼荼羅所用。(參閱“六種拳印”1304、“四種拳”1811)
(術語)四種拳之一。大日經疏十叁曰:“作拳法有其四種:第一如常作拳法大指豎之。次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名金剛拳。”空指者,拇指也。演密鈔九曰:“金剛拳,以大指入掌中作拳是也。”[囗@又](菩薩)見金剛拳菩薩條。
寺之異名。又稱金剛淨刹。系以金剛比喻寺廟之功德,故稱之。僧史略卷上(大五四·二叁七上):“案靈裕法師寺诰,凡有十名寺。(中略)七曰金剛刹。(刹土堅固,道人所居)”
(術語)寺之異名。亦雲金剛淨刹。金剛譬寺處之功德,刹者梵語Ksetra,譯曰土。僧史略上曰:“案靈裕法師寺诰,凡有十名寺。(中略)七曰金剛刹(刹土堅固道人所居)。”
寺的別名。 - 陳義孝編
位于韓國江原道淮陽府
東方,臨日本海,爲韓國第一名勝。相傳爲華嚴經中法起菩薩之住處,故世人尊爲靈山。全山分內、外、海、新等四金剛區,山中有數十寺。內金剛有高麗太祖所創正陽寺、新羅文武王所創表訓寺、新羅法興王時真表所創長安寺。外金剛有神溪寺,系新羅時代之古塔,亦爲本山最早之寺。全山以朝鮮叁十一本山之榆□寺(新金剛)爲最著名。
(雜名)又曰金剛圍山,金剛輪山。周繞世界之鐵圍山也。起世經二曰:“諸余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前代舊譯雲鐵圍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廣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無量壽經上曰:“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同下曰:“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囗@又]指須彌山言:注維摩經一:“肇曰: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探玄記十九曰:“住金剛山頂者,即是此光明山也。”(光明山爲須彌山之別名)。[囗@又](地名)長阿含經十八曰:“南州有金剛山,中有修羅宮,所治有六千由旬。”八十華嚴經四十五菩薩住處品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中略)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衆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此清涼山,即我國之五臺山,金剛山,即日本河內之金剛山雲。
1.環繞世界的鐵圍山。2.須彌山。 - 陳義孝編
梵語vajra-sam!hatana-ka^ya。全稱金剛不壞身。以金剛之堅固比喻如來法身之不壞。大寶積經卷五十二(大一一·叁○七中):“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長阿含經卷四、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如來壽量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
(術語)金剛不壞之身。謂佛身也。涅槃經叁金剛身品曰:“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同十曰:“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
(喻)佛身堅固,好像金剛不可壞。 - 陳義孝編
(神名)具名執金剛神。又名金剛手,金剛力士等。爲執金剛杵護佛法之神祇。法華經普門品曰:“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行宗記二上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爲名。”
執金剛神的簡稱,又名金剛手,或金剛力士等,即手執金剛杵以保護佛法的神祇。 - 陳義孝編
(天名)見金剛飯食天條。
(菩薩)手執金剛杖,或金剛杵者。又曰執金剛及持金剛。有總別二名。總名者,通一切之金剛衆而言。別名者,爲金剛薩埵,即總即別名也。俱舍光記十一曰:“手執金剛杖,名金剛手。”大日經疏一曰:“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參照金剛薩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