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论一卷九页云:无相界定想者:谓离色等一切相,无相涅盘想;故名无相想。 - 朱芾煌
(术语)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日本净土真宗之见解。谓确得真实信心之行者,于现生之世,即住于正定聚之位(不退位),将来必至佛果。此即所谓“现生不退”。亦即相当于日本亲鸾于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卷三所说,念佛行者现生可获十种益中之“入正定聚”。
(术语)现生十益之一。入正定聚益也。见现生不退项。
瑜伽一百卷十八页云:邪性定法聚者:谓无间业、及断善根。 - 朱芾煌
如定异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即大空三昧。即如实入如来地,内证圣智而观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三昧。大日经卷一(大一八·九上):“佛说一切空,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另依大日经疏卷六之说,谓入于正觉三昧时,乃觉诸法本不生之理,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称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性,则称入如来定。[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八]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多。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来定。”
即「具备『觉』与『观』的定」,通常指「初禅」,参看「觉」、「观」、「初禅」、「定」。 - 庄春江居士编
瑜伽一百卷十八页云:正性定法聚者:谓学无学所有诸法。 - 朱芾煌
显扬八卷九页云:种姓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姓位,便堕菩萨决定之数。何以故?由诸菩萨、成就种姓,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 朱芾煌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众皆住于三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使他方之菩萨得于定中见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使极乐往生人,皆住于正定聚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术语)言戒定慧不离自性也。六祖坛经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无性释十卷八页云:作重业决定者:谓数串习,令同类因与等流果,决定相续。如未生怨、害父王等。 - 朱芾煌
与前句「恶性、急弊、粗犷」对应,为「善制善定善息」的相反,参看「善制善定善息」。 - 庄春江居士编
俱舍论二十六卷七页云:不定心者:谓染心。散动相应故。定心者:谓善心。能治彼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