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指「第六之意根」。 - 庄春江居士编
凡四卷(或二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圆觉经略疏注、圆觉略疏、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宗密曾作圆觉经大疏及圆觉经大疏钞,然因二书博引旁证,过于广泛,令人不易受持,乃节略其精要而作“略疏”。又宗密另著有圆觉经略疏科,以科判本书;并作圆觉经略疏钞,以注释本书。[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参阅“大方广圆觉经大疏”766)
(名数)见十地条。
显扬二卷十四页云:二、择法遍觉支。谓由先所引无功用无分别,依止于念,与念俱行,于谛解了,于谛觉悟。如是一切诸遍觉支。由先所引无功用无分别,后依止前,与彼俱行;皆应了知。 - 朱芾煌
集异门十六卷十页云:云何择法等觉支?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拣择法,广说乃至毗钵舍那;是名择法等觉支。
二解 品类足论七卷十一页云:择法等觉支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于法拣择,极拣择,最极拣择、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般舍那,决择法性;是名择法等觉支。 - 朱芾煌
成都府昭觉辩禅师,上堂:「毫牦有差,天地悬隔。隔江人唱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要会么?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五湖烟浪有谁争?自是不归归便得。」 - 宋·普济
杂集论十四卷五页云:正等觉无畏者: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所知境界正等觉,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如经言:我是正等觉者。设有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依法立难,或令忆念;言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是事,正见无缘。以于此事,正见无由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所不能转。 - 朱芾煌
又作智正觉世间。乃华严宗所立三种世间之一。系相对于如来所化之境(器世间),及所化之机(众生世间),而称释迦如来能化之智身为知正觉世间。因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能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故有此称。[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华严经纲目](参阅“三种世间”649)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种世间之一。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能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故以为名。即释迦如来能化之智身也。
我是自己证悟的,有谁能被称为是我的老师? - 庄春江居士编
全一卷。全称三圣开山慧日第二世宝觉禅师语录。又作东山湛照禅师语录。日本临济宗僧东山湛照(1231~1291)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辑录湛照于三圣寺之进山法语、上堂语、小参、偈颂、祭文、自赞等。
常州报恩觉然宝月禅师,越州郑氏子。上堂:「学者无事空言,须求妙悟。去妙悟而事空言,其犹逐臭耳。然虽如是,罕逢穿耳客,多遇刻舟人。」一日谓众曰:「世缘易染,道业难办,汝等勉之。」语卒而逝。 - 宋·普济
秀州本觉若珠禅师,僧问:「如何是道?」师举起拳,僧曰:「学人不会。」师曰:「拳头也不识。」上堂:「说佛说祖,埋没宗乘。举古谈今,淹留衲子,拨开上路,谁敢当头。齐立下风,不劳拈出。无星秤子,如何辨得斤两?若也辨得,须弥只重半铢。若辨不得,拗折秤衡,向日本国与诸人相见。」 - 宋·普济
秀州本觉寺守一法真禅师,江阴沈氏子。僧问:「如何是句中玄?」师曰:「昆仑骑象藕丝牵。」曰:「如何是体中玄?」师曰:「影浸寒潭月在天。」曰:「如何是玄中玄?」师曰:「长连床上带刀眠。」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师曰:「放下著。」上堂,举拂子曰:「三世诸佛,六代祖师,总在这里,还见么?见汝不相当。」又为说法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还闻么?汝又不惺惺一时,却往上方香积世界去也。」摵拂子曰:「退后退后,突著你眼睛。」上堂:「折半列三,人人道得。去一拈七,亦要商量。正当今日,云门道底不要别,作么生露得个消息。」良久曰:「日月易流。」 - 宋·普济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一、智净相者 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二、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 明·杨卓
思惟(回忆)过去愉快的事,《数忆昔所更事》作「数忆昔所更事」,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 庄春江居士编
真州长芦妙觉慧悟禅师,上堂:「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不肯入。雪峰老汉抑逼人作么?既到这里,为甚么鼻孔在别人手里?」良久曰:「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桡。」僧问:「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还端的也无?」师曰:「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雁过长空[渐/耳]!」僧拟议,师曰;「灵利衲子。」 - 宋·普济
显扬十四卷二十一页云:复次执有常觉,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无常为彼依;次第差别转;诸受等异故;当知觉无常。论曰:眼识等觉,依止无常眼等起故,于色等义,次第转故;众多相貌,差别转故;乐等诸受、贪等诸惑、施等善思、位分异故;于一常觉,如是转异,不应道理。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