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能获以下十种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常当守护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故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悦。(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证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寂灭,住持不动。(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皆不能迷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月灯三昧经卷六]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证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疸。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一安住仪式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令安隐。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 - 明·一如等 撰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 明·杨卓
显扬二卷五页云:建立定者:如经中说:离欲恶不善法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离欲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断欲界烦恼杂染。离恶不善法者:谓断欲界业杂染法。能堕恶趣,故名为恶。能障为善,故名不善。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离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生者:谓从此所生。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初者:谓次第定中,此数最先故。静虑者:谓已断欲界杂染之法,寻伺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 - 朱芾煌
解读为「必定前后相续;必定继续生死流转」,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 庄春江居士编
苏州定慧院超信海印禅师,僧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师曰:「湘源斑竹杖。」曰:「意旨如何?」师曰:「枝枝带泪痕。」问:「如何是第一句?」师曰:「那吒忿怒。」曰:「如何是第二句?」师曰:「衲僧罔措。」曰:「如何是第三句?」师曰:「西天此土。」上堂:「泥蛇咬石鳖,露柱啾啾叫。须弥打一棒,阎老呵呵笑。参!」上堂:「若识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不识般若,亦被般若缚。识与不识,拈放一边,却问诸人如何是般若体?参堂去!」上堂:「莺声阑,蝉声急,入水乌龟头不湿。鹭鸶飞入芦花丛,雪月交辉俱不及。吽!」 - 宋·普济
青州定慧院法本禅师,僧问:「古人到这里,为甚么拱手归降?」师曰:「理合如是。」曰:「毕竟如何?」师曰:「夜眠日走。」 - 宋·普济
宿州定林惠琛禅师,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只在目前。」僧曰:「为甚么不见?」师曰:「瞎。」 - 宋·普济
滁州定山神英禅师,因椑树省和尚行脚时参问,不落数量,请师道。师提起数珠曰:「是落不落?」树曰:「圆珠三窍,时人知有,请师圆前话。」师便打,树拂袖便出。师曰:「三十年后槌胸大哭去在!」树住后示众曰:「老僧三十年前至定山,被他热谩一上,不同小小。」师见首座洗衣,遂问:「作甚么?」座提起衣示之。师曰:「洗底是甚衣?」座曰:「关中使铁钱。」师唤维那,移下座挂搭著。 - 宋·普济
真州定山惟素山主,僧问:「如何是不迁义?」师曰:「暑往寒来。」曰:「恁么则迁去也。」师曰:「啼得血流无用处。」问:「达磨心印师已晓,试举家风对众看。」师曰:「门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问:「知师洞达诸方旨,临机不答旧时禅。如何是新奇?」师曰:「若到诸方,不得错举。」曰:「学人殷勤于座右,莫不只此是新奇。」师曰:「折草量天。」问:「如何是定山境?」师曰:「清风满院。」曰:「忽遇客来,如何只待?」师曰:「莫嫌冷淡。」乃曰:「若论家风与境,不易酬对。多见指定处所,教他不得自在。曾有僧问大随:“如何是和尚家风?”随曰:“赤土画簸箕。”又曰:“肚上不贴榜。”且问诸人作么生会?更有夹山、云门、临济、风穴皆有此话,播于诸方。各各施设不同,又作么生会?法无异辙,殊途同归。若要省力易会,但识取自家桑梓,便能绍得家业,随处解脱,应用现前,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唤作衲僧眼睛,绵绵不漏丝发。苟或于此不明,徒自伶竮辛苦。」
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含齿戴发。」曰:「恁么则人人具足。」师曰:「远之又远。」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成家立业。」曰:「见后如何?」师曰:「立业成家。」问:「如何是定山路?」师曰:「峭。」曰:「履践者如何?」师曰:「险。」问:「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未审圆觉从甚么处流出?」师曰:「山僧顶戴有分。」曰:「恁么则信受奉行。」师曰:「依俙似曲才堪听。」问:「十二时中如何得与道相应?」师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曰:「恁么则不假修证也。」师曰:「三生六十劫。」 - 宋·普济
为净土宗念佛行法之一。为发得三昧,于此世礼拜佛身,乃择定特别时期进入道场,并克期专心称名念佛,或一日二日,乃至九日十日;以此一念佛行法乃特别择时限期而修,有别于历久恒常而行之“长时念佛”,故称“别时念佛”;又以此行法必以“定心见佛”为目的,故称定心别时念佛。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卷中,将别时念佛分为寻常别行与临终行仪两种,然一般之别时念佛当指“寻常别行”,如唐代善导之观念法门、般舟三昧经、大集贤护经、迦才之净土论、鼓音声经、平等觉 经等所示。(参阅“别时念佛”2798)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六页云:不定心者:谓染污心。散乱相应故。定心者:谓善心。等持相应故。 - 朱芾煌
四种意识之一。为定中之第六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系指入定中,前五识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识为其所用。[百法问答钞卷一、宗镜录卷三十六](参阅“四种意识”1816)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定中之第六识也。入定中,前五识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识为其所用。故称独头。
四种意识之一,为定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系指在定中,前五识不起现行,唯第六意识发生所用。见《百法问答钞》。 - 于凌波居士著
定州善崔禅师,州将王令公于衙署张座,请师说法。师升座,拈拄杖曰:「出来也打,不出来也打。」僧出曰:「崔禅[渐/耳]!」师掷下拄杖曰:「久立令公,伏惟珍重!」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定州瓷器似钟鸣。」曰:「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曰:「口口分明没喎斜。」 - 宋·普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