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虚空无相寂灭,能现一切之相,曼荼罗之体亦无相寂灭,能成一切之事,故托于虚空之喻,而称为大空曼荼罗。义释十三曰:“喻如虚空非众生数而众生所依。(中略)一切众生依正作业皆由此成,滋益众生成种种事,不可以虚空能成一切事故便谓虚空有为有相。今此大空曼荼罗亦如是,毕竟清净而无所不有,寂住寂然而不空成就。”
乃密教大金刚无胜三昧之异名,为金刚手菩萨所入之三昧。与傆( hu^m!,吽)字相应。大日经疏卷十(大三九·六八二中)︰“次金刚手入大金刚无胜三昧(中略),吽引此真言体也,无怖畏义也。诃是行,上一点是大空,下画是定,所谓大空行三昧,即是大金刚三昧之异名。”
(术语)不动尊之三昧也,以其真言&DF-87A4;字为体,&DF-87A4;之字体&DF-8770;诃字,是一切行不可得之义。故云大空行三昧。大疏十曰:“吽者是大空行三昧也。”
(杂语)谓金刚杵,羯磨等武器也。为绝待无相之战具,故云大空。又为大空智之所现。故云大空。大日经疏一曰:“譬如帝释手持金刚破修罗军,今此诸执金刚亦复如是。各从一门持大空战具,能破众生无相之烦恼故以相况也。”演密钞二曰:“大空,即智也。今此诸执金刚,各从一门内自证智遍一切处破诸众生无明障染义名战具。大空智即战具名大空战具,作持业释。”
(术语)是为五大。又云五轮。见五大条。
见五大条。 - 陈义孝编
以六根的作用没有来处与去处,说明「有业报而无作者」,以及「不实而生」(无我)的缘起法(俗数法)(《杂阿含三三五经》)。 - 庄春江居士编
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陷于空虚的过失」。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四门之一。诸教各有四门。可入于涅槃。见四门条。
四门之一。见四门条。 - 陈义孝编
(杂语)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转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是说一切法真如实相之状也。
瑜伽八十卷二页云:云何贯穿法空性?谓唯由一相不可得所显故。此中不可得者,卽于彼事所取无常性,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言说自性,都不可得。 - 朱芾煌
凡十卷。益州道士黎兴、澧州道士方长撰。又作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本经系伪作于唐代之道教经典。内分十品,采问答形式,记载元始天尊及海空智藏真士所讲说之道教教理。然考其内容,系将佛教唯识之阿赖耶识及三性说融入道教之说法,故其内容及形式皆深受佛教影响。又佛、道二教于高宗显庆三年(658)至四年,对于三性说展开一场论争,故推定本经成书年代,应于显庆四年之后。
如空界中说。 - 朱芾煌
为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中之第二教,即指通教。通教所谈之理为幻有即空,未显发不空(中道之理)之义。然通教有当通、前通、后通等三义。就其中后通之义,又称为“被接”,意谓通教所对机根中之利根者,能断见惑,去通教之行位,而入于其后之别教或圆教中。即以其能接续于后教,故称被接。能接之后教为中道教,称为不空;通教则由于被接而堪能通入不空之中道教,故称堪入不空教。
想使不存在的变成存在的,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事。 - 庄春江居士编
(杂语)小乘有魔鬼等之怖畏时,以三念八念破之。大乘修空观破之。但大乘中有相违,显教观豁虚无物为空,本来无物,则谁为能障,谁为所障。密教不然,观我之身口意,与佛之身口意,魔之身口意,平等而周遍于法界,泯此中自他能所之相,为不二一如也。
为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之合并略称。乃天台宗所立。空观,乃由常识之立场(假)而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假观,乃不停滞于空(空)而入佛智所照之世俗立场(假);中道观,乃不执着空假二观之大悲菩萨行。
住于从假入空观者,定力多,遂不见佛性;住于从空入假观者,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故此二观均为方便观。如能住中道正观,则定慧力均等,而了见佛性。(参阅“三观”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