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日间,能无挂碍、无烦恼,清净如佛之意。宗镜录卷二十三(大四八·五四三中):“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术语)一日清净至暮,则为一日间之佛也。宗镜录二十三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由发心至成佛间,修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等佛因之菩萨,称为因地佛。为“果上佛”之对称。
日本佛教用语。为净土真宗“异安心”秘密法门之一。于传教仪式时,必进入土藏(仓库)、麴室,然后秘密施行,故称为隐念佛。通常又称土藏秘事、键锁法门、御藏法门、内证讲、夜中法门、御杓子讲等。
其起源不详,或系平安时代末期,新义真言宗之祖觉鍐时始盛行。初以真言念佛,祈念“即身成佛”。其思想依凭空海之大日经开题、般若心经秘键、无量寿如来供养作法次第、觉鍐之五轮九字明秘密释等书。实践方面则以一期大要秘密集、孝养集等为基础。其后,并采取真宗之一念即得往生、现生不退入正定聚之教义。于宝历四年(1754)及元禄年中(1688~1704),受江户幕府压制,曾有不少殉教者,然仍有四万余信徒。其教势今仍兴盛,信徒达数十万人。其活动地域,以岩手县中南部之胆泽、和贺、稗贯、西磐井等地为中心。派别众多,各以亲鸾、是信坊、莲如、键屋等为宗祖而立派。要之,采行此一秘密法门之教团,于各种行事或聚会活动,对教外人士必严加保密,故引起外人种种猜测及误解;其所以受官方压制,其故在此。
日本佛教用语。为日本平安时代之天台宗僧空也所创之念佛方法。又作空也念佛、空也踊。踊,为舞蹈之意。即一边拍击鼓与钲,一边合著节拍念佛或念其他偈颂,至深得法喜滋味,自然婆娑起舞。后渐趋向通俗化。日本京都之六斋念佛、江户之葛西念佛及泡斋念佛等,世称踊念佛。[元亨释书卷十四、本朝高僧传卷六十四]
(一)为上海著名之寺院,以供奉玉石雕刻之大佛而驰名。此玉佛为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由普陀山慧根自缅甸迎回;原奉祀于江湾寺,后寺毁于兵灾,民国七年(1918
),临济宗可成于今址建新寺,称为玉佛禅寺,落成后,即移供玉佛于此寺。
玉佛寺离上海市区甚近,寺内重要建筑物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楼、卧佛堂等,内藏佛教典籍、佛像等珍贵文物。大雄宝殿内,三尊巨大之佛像,均安置在三尺高之须弥坛上;玉雕释迦佛有涅槃和坐像二尊,分别供奉于卧佛堂及玉佛楼二楼本堂镶玻璃之佛龛中。
(二)泰国曼谷皇宫寺院。为曼谷王朝拉玛一世(Rama I, 1782~1809 在位)建于十八世纪末,供奉国宝碧玉佛,据传此佛系由整块绿玉雕成,安置于十一公尺高镀金祭坛上,头顶悬挂九层之华伞,两侧为代表日、月之水晶球。泰王每年依季节之不同亲予碧玉佛换装,热季为镶嵌宝石之金衣,雨季为缀有点点珠宝之金衣,凉季为纯金之金衣。本寺为泰王举行登基加冕典礼与皇家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之场所。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上海安远路。清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经缅甸迎回大小玉佛五尊。归国后途经上海,留下坐佛卧佛各一尊,并在江湾建寺,名玉佛寺。宣统三年(1911)寺毁,玉佛仍存。复在麦根略(今维安路)赁屋供像,招僧禅修。至1918年临济宗僧人可成始在今址建新寺,1928年竣工,改称玉佛禅寺。寺内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卧佛堂、弥陀堂、观音堂等。全寺建筑,布局严整,具有宋代佛寺建筑的风格。玉佛楼供玉佛坐像,高1.9米,用整块白玉雕成,色译晶莹,神态庄严。卧佛堂供玉佛卧像,即释迦牟尼涅槃像,长96厘米,侧卧于红木榻上,一手支头,安禅自然。寺内藏有清刻大藏经7000余卷,还保存有唐人写经及其他佛教历史文物。
上海佛学院今设寺内。(畅耀)
(行事)与灌佛会同。
浴佛仪式中,以香汤浴佛像时所唱之偈文。浴像功德经中载有浴像之法,浴佛仪式中,像上之水下流时,维那宣疏毕乃高声举唱(大一六,七九九中):“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四句偈颂。[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佛降诞条](参阅“浴佛”4162)
日本佛教用语。日本佛教界,以称念阿弥陀佛及诸佛之名号为御佛名。但在用语上,特指在法会中,将称念佛、菩萨、祖师等名号之敬礼文,谱以曲调而唱咏者。
为韩国佛教之新兴宗派。创立者为韩国人朴重彬。朴氏法名“少太山”,通称“大宗师”,后人尊之为“教祖”。一九一○年,日人并韩。朴氏有感于其祖国之受异族统治,以及传统宗教与西洋传入之信仰相冲突,遂揭橥“物质开辟,精神开辟”之宗旨,设立教团于其出生地全罗南道灵光郡,时为一九一三年。一九二四年移至全罗北道里里市新龙洞,初名“佛教研究会”。一九四五年韩国独立后,该教之第二代领导人由鼎山宋奎继任(称为宗法师),始正式宣布使用“圆佛教”之名。
该教以○(圆)为其表征,取代一般寺庙之佛像。○,是一个无始无终之圆圈,为强调佛教自性本具万德的一种表象,即以宇宙万有之本源、诸佛诸圣之心印、法身佛之一圆相,为其信仰之对象与修行之基准。其下分真空妙有之修行门,及因果报应之信仰门二门,打消出世间和世间两种生活之对立,具有大乘佛教求取世法之积极精神。同时,以“天地、父母、同胞、法律”四恩,和“修养、研究、取舍”三学为信仰与修行之纲领。并主张综合“教化(指宗教精神修养)、教育(指道德、人格、知识三者一体之培养)、慈善(即对现实人生困境之救济)”等三者,建立具有生产性与自立性的经济基础之宗教。今设有从事农作、药草园、果树园、畜产、养蚕业等综合大农场,及圆光大学、东山禅院、东华医院、孤儿院,与推广文化事业之圆光社、正化社等机构。
迄今第三代大山金大举宗法师,对教内更提出“精神自主力、肉体自主力、经济自主力”三自之口号,对教外,则求其实践“出家、在家、国家、世界”等四种奉公会之四行表现。[韩国佛教的新宗派─圆佛教(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2))]
(佛名)此佛之寿命,仅一日一夜。华严疏钞十二曰:“如月面佛寿,一日夜故。佛名经第六云:(中略)月面佛寿一日夜,日面佛寿一千八百岁,梵面佛寿二十三千岁。”弥陀经略记曰:“或有佛短众生长,如东方月面如来,彼佛寿命,一日一夜。”碧严第三则曰:“马大师不安,院主问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赞一佛乘之意。即赞叹唯一佛乘之法而教化于人。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九下):“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古来日本文学著作中常引用此语。又赞叹佛之教法所结下之因缘,称为赞佛乘缘。
(术语)赞叹佛乘而教化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又称叹佛偈。即赞叹佛之相好功德等之偈颂。以五言、七言二种居多。佛本行集经卷四载,释尊于过去世曾赞叹弗沙佛,而说四句偈(大三·六七○上):“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又无量寿经卷上亦载,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亦以(大一二·二六七上)“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等偈赞叹世自在王佛。
在诸经中复有各种赞佛偈,如旧华严经卷一(大九·三九七下):“一切佛境界,甚深难思议;诸余众生类,莫能测量者;如来善开导,无量诸群生;能令悉愿乐,志求无上道。”又佛三身赞、一百五十赞佛颂、佛吉祥德赞、七佛赞呗伽陀、赞阿弥陀佛偈等,则为独立成篇之偈颂。[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摩诃摩耶经卷上、乐邦文类卷五、广弘明集卷十五]
(杂名)无量寿经上法藏比丘赞世自王如来之偈颂。
(书名)虚堂和尚作。
真佛与真土之并称。乃净土宗谓阿弥陀佛自证妙境界之佛土、佛身,亦即真实之行信而获往生者所见之佛土。(参阅“真土”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