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清凉所立十宗之第九。为五教中终教所诠之旨归,当于贤首之真德不空宗。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为即有之空,有为即空之有也。故为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之宗。约于四法界中理事无碍法界而立。
谓十地中第七远行地之菩萨,住于无相观,上不求菩提,下不度众生,沈于一切空寂之理,而不能起六度事行。此为此土菩萨沈空之难,若往生安乐净土,则能免此难。[大智度论卷十、往生论注卷下、往生论注翼解卷七、往生论注显深义记卷五]
(杂语)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以深入无相观,无菩提可求。无众生可度。沈于无相空寂之理,而不能修行,此沈空之难也。菩萨故意起菩提有情实有之执入八地不动地。而证佛果也。
龙树造。为“十二门论”(鸠摩罗什译)观因缘门第一所引用。本论论述诸法无自性,倡性空中道之思想。其主旨与论证方法,大体与中论相近。全书计有七十三首偈颂。第一颂总论,为根本命题部分,即宗要。自第二颂至第七十一颂,详述第一颂内容,为本论之中心。其中,第二颂至第六十六颂,由世俗之观点,叙述存在之生灭变化;而自六十七颂至七十一颂,即由胜义谛之立场,叙述不变化之境界。后二颂乃“劝信得益”分,为本书之结论。故书名“七十”即指第二颂至七十一颂。本论仅有藏译本,缺梵本、汉译本。[龙树七十空性论之研究(杨白衣,佛光学报第四期)]
九十一劫中只有三劫有佛出现,「大仙人尊」指的是「佛」,「不空」指「有佛的出现」。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同上。
(术语)生空观与法空观也。大乘菩萨之观道也。观人为空法亦为空,以断我执法执而证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也。小乘之行人,唯修生空观。不修法空观。故不能断法执。见百法问答钞七。
生空观与法空观。这二种观都是大乘菩萨的观法,大乘菩萨不但观人为空,就是观法亦空,以去除我执与法执,而证得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小乘人却不然,他们只修生空观,所以只能断我执而不能断法执。 - 陈义孝编
生空观与法空观。这二种观都是大乘菩萨的观法,大乘菩萨不但观人空,就是观法亦空,以去除我执与法执,而证得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
小乘人却不然,他们只修生空观,所以只能断我执,而不能断法执。
- 梵心居士编
位于宁夏中宁县西北双龙山上。为一石窟群,包括石空寺窟(又称万佛寺)、睡佛洞、百子观音洞、灵光洞等四窟。石窟始凿时间,有唐、西夏、元三种记载,但从塑像之风格与窟之形制看,始凿于唐之可能性最大。石窟开凿于砂砾岩山中,洞口南向,高约二十五公尺,深七点二四公尺,宽十二公尺。俗称九间无梁殿。正壁上凿有三个佛龛,正中一龛为一铺五身群像,本尊是石胎泥塑之释迦佛坐像。两侧佛龛亦为一铺五身之佛像,但可能为后期所增塑。东西二壁前之台基上,各有三排泥塑佛像,每排八、九尊,亦疑为后期所增塑。正壁绘有表里两层壁画,表层壁画绘佛教故事,工笔细腻。窟顶绘有西番莲之图案。此一石窟目前大多已为流沙所埋。
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四难。外人问:若一切法空,这唯识性岂不是也空了吗?论主答曰:不空。怎样不空?答:因为唯识的真如性不是所执的法。也就是说,依内识所变的似有外法,众生妄计为实,然而以理推征,实不可得,所以说是法空,并不是离言正智所证的唯识实性也是没有。如果唯识也没有了,那就没有了俗谛。俗谛若无,真谛也就没有了。因为真不自真,待俗而真;俗不自俗,待真而俗;真俗二谛,是互相对待而建立的啊。如果有人拨无二谛,那就是恶取空!诸佛都说,没有法药可以治疗这种人空病。由此可知,诸法有遍计所执无的空,也有依他圆成实的不空。因此弥勒菩萨,才说出前面那两首颂文。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 于凌波居士著
成唯识论七卷十四页云:此唯识性、岂不亦空?不尔。如何?非所执故。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无离言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应知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 朱芾煌
唯有空而无实(无我)的五蕴聚集。 - 庄春江居士编
全句为「无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无知等四种,及于色喜乐」,此为「经」的「摄颂」(或称「嗢拖南」),「摄颂」为前面或往下几个经(最初为十经),每个经的关键词所合集的颂,功用是为方便「持经者」(经师)背诵记忆。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十八空之一。
(术语)以虚空藏菩萨之德配于五方而建立者。详见虚空藏条附录。
(名数)虚空藏菩萨之德分为五方者。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曰:“东方福智虚空藏菩萨,坐白宝莲华,戴五佛宝冠,以种种璎珞严饰于身,右手施无畏,左手持宝莲华,华上有羯磨杵,形色黄。南方能满虚空藏菩萨,坐赤莲华,顶有五佛宝冠。庄严如前,形色赤色,右手持宝剑,左执青莲华,华上有如意宝珠,珠之周边有火焰。西方施愿虚空藏菩萨,坐紫莲华,宝冠如前,庄严如前。合掌当胸前,形色如红波利。北方无垢虚空藏菩萨,坐白莲华,宝冠如前,庄严如前,左手施无畏,右手持宝莲华,华上有月轮,形色水白。中央解脱虚空藏菩萨,宝冠如前,庄严如前。坐黄白莲华,右手施无畏,左手持宝莲华,华上有独钴杵,色黄。”又瑜只经曰:“行者应画五大金刚虚空藏,于一圆明中等于自身量而画之,于一圆中更分为五,于中圆画白色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宝。前圆中画黄色虚空藏,左持钩,右执宝金刚。右圆中画青色虚空藏,左执钩,右持三瓣宝,放大光明。于后圆中画赤色虚空藏,如前,左持钩,右持大红莲华。左圆中画黑紫色虚空藏,如前,左持钩,右持宝羯磨,是名五大虚空藏求富贵法。若画此像,于青色或金色绢上画之,其菩萨衣服首冠璎珞皆依本色,各半跏坐。画此像了,对坛前无间诵五字明一千万遍,即得富贵成就。”日本东寺观智院国宝中,有惠运自唐请去之瑜只五大虚空藏菩萨木像。金刚虚空藏(乘师子),摩尼虚空藏(乘象),法界虚空藏(乘马),业用虚空藏(乘鸟),莲花虚空藏(乘孔雀)是也。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