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三种聚中说。 - 朱芾煌
五不可思议之一。谓修行禅定,发神境通,得以飞行自在,巡游诸佛净土,为不可思议之事。如入菩萨定,能起一种不可思议之神通,而达一念十方世界。[旧译华严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三十、往生论注卷下](参阅“五不可思议”1064)
(经名)一卷,后汉支曜译,贵姓子善明,问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
显扬二巻五页云:又如经说:寻伺寂静故,内等净故,心定一趣故。无寻无伺,三摩地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寻伺寂静者:谓或缘离初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初静虑地寻伺寂静,不复现行。内等净者:谓为对治寻伺故。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远离寻伺尘浊法故;名内等净。心定一趣者;谓如是入时,多相续住;诸寻伺法、恒不现行。无寻无伺者:谓证得寻伺断法。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生者:谓从三摩地所生。喜及乐、已如前说。第二静虑者:谓寻伺寂静,内体遍净,三摩地所生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 朱芾煌
显扬二巻六页云:又如经说:由离喜故,住舍念正知,及乐身正受;圣者宣说,成就舍念乐住,第三静虑具足住。离喜者:谓或缘离第二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见第二静虑喜相过失。住舍者: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者:谓于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现行;于现行喜相,分别正知。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身者:谓已转依者、若转识、若阿赖耶识、心性无别,总名为身。正受者:谓已转依者、能摄受身、令身怡悦,总集说为乐身正受。此处乐受、深极寂静、最胜微妙,上下所无。圣者:谓佛及佛弟子。宣说者:谓显示施设。成就舍念乐住者:谓此地已上无妙乐故;下地亦无如是胜乐、及无舍念以为对治。第三静虑者:谓离喜已,舍念正知,乐所依止,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 朱芾煌
显扬二巻七页云:又如经说:由断乐故,及先已断苦喜忧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断乐者:谓入第四静虑时。先已断苦者:谓入第二静虑时。先已断喜者:谓入第三静虑时。先已断忧者:谓入初静虑时。不苦不乐者:谓已转依者、非安适非不安适受受所摄,色界最极增上寂静最胜摄受,无有动摇。舍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第四者:谓次第定中,第四数故。静虑者:谓乐断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所依止,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 朱芾煌
瑜伽五十二卷十三页云:又此定异,差别多种。或有流转还灭定异。谓顺逆缘起。或有一切法定异。谓一切法,十二处摄,无过无增。或有领受定异。谓一切受,三受所摄,无过无增。或有住定异。谓一切内分,乃至寿量,一切外分,经大劫住。或有形量定异。谓诸有情,于彼彼有色生处所受生身,形量决定,及诸外分,四大洲等,形量决定。 - 朱芾煌
繁兴就是繁杂多起的意思,永处犹言常在,那伽义译为龙。吾人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虽历净染多途而心源常在定中,就如龙之静潜深渊,能现大变而不失定力,所以叫做龙定。 - 陈义孝编
俱舍论十五卷十七页云:余非定受现法果业,其相云何?颂曰:由田意殊胜,及定招异熟;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论曰:由田胜者:闻有苾刍,于僧众中,作女人语。彼于现世,转作女人。此等传闻,其类非一。由意胜者:闻有黄门,救脱诸牛黄门事故;彼于现世转作丈夫。此等传闻,事亦非一。或生此地,永离此地染,于此地中诸善不善业。于异熟定,位不定者;此业必能招现法果。若有余位顺定受业;彼必定无永离染义。必于余位,受异熟果。若于异熟亦不定者;永离染故,不受异熟。 - 朱芾煌
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 - 陈义孝编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非想非非想处定(业之区分)
┌ ┌非想非非想处
│ │无所有处
│(四无色定)┤识处
│ └空处
│ ┌舍
│ │喜
│(四无量心)┤悲
│ └慈
│ ┌四禅
┌不动业┐│ │三禅
│ ││(四禅)──┤二禅
爱见┤福业 ├┤ └一禅
│ ││(味禅)
└罪业 ┘│(邪定)
│ ┌上品
│(十善)──┤中品
│ └下品
│(五戒)
│(行施)
│(戒取)
│ ┌下品
│(十恶)──┤中品
│ └上品
└(五逆)
(十二门禅之进序)
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处定←空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舍心┐┌←─┘ │ │ │
喜心││←────┘ │ │
├┤ │ │
悲心││←───────┘ │
慈心┘└←───────────┘ - 明·杨卓
四无色定之一,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见“四无色定”条。 - 于凌波居士著
(术语)非有想非无想处之禅定也。新译曰非想非非想定。
非有想非无想处的禅定。 - 陈义孝编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
与《佛说谤佛经》同(总持译作华言)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瑜伽五十三卷十七页云:当知此中就业增上所生诸色,说无色界无有诸色;非就胜定自在色说。何以故?由彼胜定,于一切色,皆得自在。诸定加行令现前故。当知此色、名极微细定所生色。 - 朱芾煌
(术语)解脱与解脱知见二者合而云解脱知见。
成唯识论十卷五页云: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喩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