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荐福寺沙门义净译
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义,亦出杂阿含第二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杂语)心念佛而空不放念之意。法华经普门品曰:“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谓清净虚空之理有十种义用差别。即:(一)无障碍义,谓虚空之理于诸色法中,圆融无障碍。(二)周遍义,谓于一切处无所不至。(三)平等义,谓于一切法无所拣择。(四)广大义,谓广而无边,大而无外,了无分际。(五)无相义,谓圆明寂然而离绝色相。(六)清净义,谓湛然莹彻而无尘累。(七)不动义,谓圆常凝静而不迁不变。(八)有空义,谓本来空寂而能灭绝一切有为法。(九)空空义,谓本来空寂,亦离诸空相。(十)无得义,谓理体亦寂绝而不能执。[释摩诃衍论卷三、宗镜录卷六、三藏法数卷三十九]
[出宗镜录] 谓真如性体。广博无量。犹若虚空。有斯十义也。一无障碍义无障碍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诸法。圆融通达。悉无障碍也。二周遍义周遍者。谓真如性体。于一世处无不周遍也。三平等义平等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法。等无有异也。四广大义广大者。谓真如性体。广而无边。大而无外也。五无相义无相者。谓真如性体。圆明寂绝。离诸色相也。有净义清净者。谓真如性体。湛然莹彻。无所染污也。七不动义不动者。谓真如性体。圆常凝静。不迁不变也。八有空义有空者。谓真如性 - 明·一如等 撰
(经名)观虚空藏菩萨经之异名。
虚空藏,梵名A^ka^s/a -garbha (音译阿迦舍檗婆〉,,Gagana-gan~ja(音译哦哦曩彦惹),西藏名Nan-mkhah!i-sn~in%-po, Nam-mkhah!-mdsod ;即福、智二藏无量,等如虚空,广大无边之意。又作虚空孕菩萨。此菩萨流出无量之法宝,普施所欲者,利乐众生。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主尊、现图胎藏曼荼罗释迦院之释迦右方胁侍、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一)虚空藏院主尊,其形像,身呈肉色,头戴五佛冠,右手屈臂持剑,剑缘有光焰;左手置于腰侧,握拳持莲,莲上有如意宝珠,坐于宝莲华上。其所持之宝珠、剑,即表福智二门。密号如意金刚。种子为凕(i)。三昧耶形为慧刀。(二)释迦院之胁侍,其形像,右手竖掌,屈食、中指,执白拂;左手覆拳安于脐,持莲花,莲上有绿珠;披天衣,立于一平敷之莲华座,面稍向左。密号无尽金刚。种子为傓(a^)。三昧耶形为莲上绿珠。(三)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之一,此菩萨位于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之第三位,又称金刚幢菩萨、宝幢菩萨。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左手握拳,按于腰上;右手持莲,莲上有宝珠。密号富贵金刚、圆满金刚。种子为傓(a^)。三昧耶形为三瓣宝珠。印相为金刚缚,即二食指作宝瓶状,二拇指并竖。[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四虚空藏品、虚空菩萨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般若理趣经、大日经疏卷五、卷十、两部曼荼罗义记卷三、卷四、现图曼荼罗金刚界诸尊便览卷二]
(形像)胎藏界释迦院之虚空藏,据秘藏记末曰:“左手持莲华,上有如意宝,右手持白拂。”虚空藏院之虚空藏,据大日经疏五曰:“被鲜白衣,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大刀印,持大刀印者,利慧之标帜也。”秘藏记末曰:“肉色,左手持开莲华,上有如意珠,右手持宝剑。”又观虚空藏菩萨经曰:“虚空藏菩萨顶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为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现五十三佛像,如意珠中现十方佛佛像。”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七卷四页云:问:何故虚空不立大种?尊者世友、作是释言:以虚空无大种相故。谓有增有减、是大种相。无增无减、是虚空相。有损有益、是大种相。无损无益、是虚空相。有兴有衰、是大种相。无兴无衰、是虚空相,是故虚空、不立大种。尊者妙音、作如是释:虚空、大种、其相各异。谓有情身中所有大种、多是先业异熟所生。虚空体无异熟生义。由此虚空、不立大种。大德说曰:虚空虽大;而体非种。不能生故。余有为法、虽能为种;而体非大。相不遍故。由此虚空、不立大种。
二解 五事毗婆沙论上四页云:问:何故虚空不名大种?答:虚空无有大种相故。谓大虚空、是大非种。以常住法、无造作故。大德妙音亦作是说:虚空、大种、其相各异。虚空虽大;而体非种。又诸大种、若能成身;多是有情业异熟摄。虚空无彼业异熟相,是故虚空定非大种。 - 朱芾煌
虚空慧,梵名Gagana -mati 。又作共发意法轮菩萨、供养发意菩萨、才发心转法轮菩萨(梵Sahacittotpa^da -dharmacakra )。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之一。位于虚空藏菩萨右方第二列之第一位。密号法轮金刚。种子为傊(ca),乃变迁之义。三昧耶形为莲上金刚轮,此轮为八辐轮,表八正道。关于其形像,身呈赤肉色,右手持莲花,莲上有八辐轮;左手仰掌,上立独股金刚杵,独股金刚乃示独一法界阿字净菩提之智。又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九广大解脱曼拏罗品载其左手持莲花,莲上竖轮;右手扬掌执摩尼珠,半跏趺坐。[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大日经疏卷五、诸说不同记卷六]
(菩萨)以虚空为库藏,随众生愿望而施与种种珍宝,经无量劫不可穷尽,故名虚空库。
于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观中,空并非只作空义解,同时亦兼含假中二义,以表示空之真义,故称一空一切空。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五中):“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中略)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
(杂语)空假中三观中,空不唯为空之一,假中皆为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 陈义孝编
乃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华严宗判教为十,其第七即一切皆空宗,为破有、无之情见,谓万法皆空之宗,相当于三论宗。以其多依破相遣执,显一切诸法毕竟皆空之义,未尽大乘不空妙有之理,故又称空始教,是五教中之大乘始教。此宗所依经论有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华严经疏卷二、华严五教章卷上、贤首五教仪卷二](参阅“五教十宗”1146)
(流派)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见十宗条。
乃天台宗所立四教四门之一。即观因缘生灭之诸法亦有亦空,破除有无相对之偏执烦恼,而入第一义谛之法门。亦即双照“有”、“空”而彰显中道之法门。此法门相当于昆勒论之所说。(参阅“四教四门”1761)
(术语)双照有空而显中道之法门也。
又作空见论、空见外道。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妄执无因果之理,否认因果之说,而认为世间一切诸法皆空之外道。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大四五·二五○上):“诸邪见外道计无爱养等,见行善者返生恶趣,见行恶者返生善趣,便谓为空,或总诽拨一切皆空。”[瑜伽师地论卷七、显扬圣教论卷十](参阅“外道十六宗”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