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45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法相辞典 【793】所见所闻所所知

  俱舍论十六卷十五页云:何等名为所见等相?颂曰:由眼耳意识,幷余三所证,如次第名为所见闻知觉。论曰:毗婆沙师,作如是说:若境、由眼识所证,名所见。若境、由耳识所证,名所闻。若境、由意识所证,名所知。若境、由鼻识舌识及身识所证,名所觉。所以然者?香味触三,无记性故,如死无觉。故能证者,偏立觉名。何证知然?由经理证。言由经者,谓契经说:佛告大母,汝意云何?诸所有色,非汝眼见,非汝曾见,非汝当见,非希求见;汝为因此起欲、起贪、起亲、起爱、起阿赖耶,起尼延底,起躭着不?不尔:大德。诸所有声,非汝耳闻,广说乃至诸所有法,非汝意知,广说乃至不尔大德。复告大母,汝于此中,应知所见唯有所见。应知所闻所觉所知,唯有所闻所觉所知。此经既于色声法境,说为所见所闻所知;凖此定于香等三境,总合建立一所觉名。若不许然;何名所觉。又香味触,在所见等外;于彼三境,应不起言说。是名为理。此证不成。且经非证。经义别故。非此经中世尊为欲决判见等四所言相。然见此经所说义者,谓佛劝彼于六境中,及于见等四所言事,应知但有所见等言,不应增益爱非爱相。若尔何相名所见等?有余师说:若是五根现所证境;名为所见。若他传说;名为所闻。若运自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名为所觉。若意现证,名为所知。于五境中,一一容起见、闻、觉、知、四种言说。于第六境,除见,有三。由此觉名,非无所目。香等三境,言说非无。故彼理言,亦为无理。先轨范师,作如是说: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794】天童正禅师广录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宏智禅师广录、普照觉和尚语录、宏智广录、宏智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天童正觉禅师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之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时二大甘露门。鼓吹默照禅。默照禅之要旨于卷八处处可见,而非大慧宗杲所谓之枯木寒灰禅或默默冷坐禅。本书即集录其于浙江明州天童山景德禅寺上堂之语录而成。九卷之中包括上堂、颂古、拈古、小参、法语、真赞、偈颂等。卷一及卷五,收录有关于云门、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五家宗风之语。又卷五之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小参,又称天童小参录、宏智古佛小参录,有别行本传世。[禅学大系祖录部卷二、禅籍目录、禅学思想史下卷(忽滑谷快天)]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95】无量清净平等

  (经名)四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无量寿经之异译。

佛学大词典 【796】元贤禅师广录

  凡三十卷。又作永觉和尚广录。明代僧元贤(1578~1657)所撰,为霖道霈重编。清顺治十四年(16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编集福州鼓山涌泉寺语、泉州开元寺语、杭州真寂禅院语、剑州宝善庵语、小参、普说、茶话、拈古、颂古、佛事、书问、序、记、文、考、疏、铭、诸祖道影赞、偈颂等,及卷二十七与二十八之洞上古辙、卷二十九与三十之寱言。卷首收录禅余内集序、禅余外集序、最后语序、鼓山晚录序,于林之蕃所撰之序文中谓,以上诸单行本原皆收于本广录中,其中,“禅余内集”为语录集,“禅余外集”则为诗文,各八卷,太冲道顺编,皆刊行于崇祯十六年(1643)。“鼓山晚录”系元贤六十七岁至七十五岁间再住鼓山之语录,凡二卷,太冲道顺编,约刊行于永历六年(1652)间。“最后语”系元贤八十岁示寂前之最后绝唱,凡二卷,传善编,约刊行于永历十一、十二年间。

法相辞典 【797】于一切行成就大

  佛地经论二卷三页云:于一切行成就大觉者:显示世尊,于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随所应,示现自身殊胜功德。谓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别;如其所应,现自身故。又云:于一切行成就大觉者:显示世尊入种种行殊胜功德。谓随所化有情所宜,现同类身,令彼入故。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798】经道场修证仪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内容记载关于礼忏禅观等之修行仪则。本书系根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以阐明佛教修行者于实际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应行之坐禅观法与忏悔灭罪之法,并规定赞仰讽诵加行礼拜之行法。又本书于中国佛教之仪礼方面,系继承东晋道安至天台智顗之实修体系,而与唐代慧觉之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并称佳作。书中引用智顗所著天台小止观之处甚多,然本书之重点在于巧妙地将华严与禅之行法加以结合。又宋代净源(1011~1088)将本书简化,着成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

佛学大词典 【799】普明国师语录

凡八卷。日僧春屋妙葩撰,周佐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收录临济宗梦窗派禅僧妙葩于天龙资圣寺、太平兴国南禅寺、临川寺等处之上堂、小参、升座、拈香、小佛事、佛祖赞、自赞、颂古等,及四明道联所撰妙葩之塔铭、姚广孝之序。

法相辞典 【800】大师是如来应正等

瑜伽七十卷十一页云:由二因缘,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一、断一切疑故。二、邪行不可得故。 - 朱芾煌

历代名僧辞典 【801】德《海东高僧传》

释觉德新罗人。聪明广博。凡圣莫测也。新罗既奉行佛教。人争归信。师以达智知世之可化。谓曰迁乔必出谷。学道务求师。若安[?夕]而居。迟[?夕]而行。非释子弃恩之本意。即附舶入梁。为求法之先锋。但不知第何年耳。此新罗入学之始。遂历事明师。备承口訄如除翳膜。如去盯矃。有始有终。无荒无怠。德高行峻。道望弥隆。以采宝者非但自用。当还故国普振群贫。乃于真兴王十年。与梁使赍佛舍利。还至旧都。王遽命有司。即遣百官备礼仪出迎于兴轮寺前路。此亦舍利之始也。昔僧会适吴求伸七日方值神验。师当人主已信之际。随上国重使。来仪本国。了无艰□。又以法水普润海表。使惰夫立□皆怀欲往之志。其功利复何胜道哉。后二十六年。陈遣使刘思及入学僧明观。送释氏经论无虑二千七百余卷。初则新罗法化初张。经像多阙。至是班[?夕]将大备焉。二师所终。皆未详闻矣。 - 顾伟康编

法相辞典 【802】三十七分何地分别

俱舍论二十五卷十五页云:此三十七、何地有几?颂曰:初静虑、一切。未至、除喜根。二静虑、除寻。三四中、除二。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论曰:初静虑中,具三十七。于未至地,除喜觉支。近分地中,励力转故。于下地法,犹疑虑故。第二静虑,除正思惟。彼静虑中,已无寻故。由此二地各三十六。第三、第四、静虑中间,双除喜寻;各三十五。前三无色,除戒三支,并除喜寻;各三十二。欲界,有顶,除觉道支;各二十二。无无漏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03】三十七分实事唯十

俱舍论二十五卷十二页云:此三十七,体各别耶?不尔。云何?颂曰: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论曰: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卽慧勤等。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觉支,以行舍为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正思惟,以寻为体。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卽是信等五根力上,更加喜、舍、轻安、戒、寻。毗婆沙师,说有十一。身业语业不相杂故;戒分为二。余九同前。念住等三,分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颂曰:四念住、正断、神足、随增上,说为慧勤定。实诸加行善。论曰:四念住等,三品善法,体实遍摄诸加行善。然随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说为慧勤及定。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04】声闻独有无余涅盘

成唯识论十卷六页云: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设彼非有?有处说彼都无涅盘。岂有余依,彼亦非有。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若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盘。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盘,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涅盘。或说二乘无涅盘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纔证得有余涅盘,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盘。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盘。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805】永明智禅师唯心诀

  全一卷。略称唯心诀。宋代僧永明延寿(904~975)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为永明延寿阐明其唯心思想之着作。延寿主张千途异说归于一法,而万法归于一心;法华、般若、思益、华严、圆觉、楞严、大集等诸经亦一法之千名而已,重要者在于观心而达一心,故于书中列举一二○种邪宗见解,以观心之法解其迷惑、照其暗冥,并谓观彻此一真心,是非取舍即可俱消,豁然清净,而达于圆融解脱之境。卷末并附定慧相资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06】永明智禅师唯心诀

  (书名)一卷。

法相辞典 【807】智见明及现观差别

如智遍知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08】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唯识论二十卷九页云:若如梦中、境虽无实;而识得起。觉识亦然。何缘梦觉造善恶行,爱非爱果,当受不同?颂曰: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论曰:在梦位心,由睡眠坏,势力赢劣;觉心不尔。故所造行,当受异熟;胜劣不同。非由外境。 - 朱芾煌

阅藏知津 【809】禅师语录(六卷)

明灵谷寺沙门净戒重校
  上堂,举古,勘辨,拈古,偈颂,赞等共六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810】七法能于诸谛如实

此卽七觉支也。瑜伽十四卷二十一页云:谓有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圆满解脱。谓毗钵舍那品,有三。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奢摩他品,亦有三。一、安。二、三摩地。三、舍。念、通二品。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