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世合五十三佛与三十五佛,称为八十八佛。五十三佛出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三十五佛出于大宝积经九十八卷优婆离会。又别有不空译之三十五佛名礼忏文,观虚空藏菩萨经,又说虚空藏之天冠内,有三十五佛之像。
指南传佛教。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传道师至诸方弘传正法,最初于锡兰宏扬分别上座部,其后又传播至缅甸、暹罗、爪哇、东南半岛等地,于佛教系统上,称为南方佛教;因以巴利语为传持三藏之语文,故又称巴利佛教。(参阅“南传佛教”3750)
抓起一把土撒向佛陀。 - 庄春江居士编
(菩萨)又曰白伞佛顶,大日经疏五作白伞。同十六作伞。字典曰:“伞盖也。”即白伞盖佛顶也。
(经名)一卷,隋那连提耶舍译。
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
舍利弗问,佛唱百名,敕令夜三,昼三,各诵一遍。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即修行阶位中,最终之十地十心,若能成就此百心即能达佛之境地。盖修行阶次终位之十地中,一一地各分十心,行者入每地之初心至第四心,即达五通之境界;由第五心至第八心,则进入二乘之境界;入第九心,则行菩萨之修道;终至第十心,即成佛道。以十地之每一地皆分十心,故称百心成佛。[大日经疏卷十五]
指高度约达百丈之佛塔。据北史西域传载,小月氏国城东十里,有佛塔,周围长三百五十步,高度有八十丈,此即所谓之百丈佛图。佛图,系塔之异称,多以砖、石、木材等建造,常为供奉佛舍利之处。[玄应音义卷七](参阅“塔”5421)
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入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修斋原指过午不食,后转指不食肉(包括“长斋”与每月若干天的“花斋”)。此外,在家信徒在斋日修“八关斋戒”,使身口意清净,也叫“修斋”。修斋还包括设食供养僧众的“斋僧”,为亡人设斋会的“斋七”等。总之,一切时、一切处“自净其意”,便名“修斋”。俗语用“拜佛修斋”形容修习佛法者。如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生来心地最慈仁,拜佛修斋一秉仁。”(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一)般若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以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二)密教之般若佛母分为一门之尊与普门之尊,前者指胎藏界虚空藏院与持明院中之般若菩萨,后者则指大日如来。
(杂语)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同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存不名为失利。”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总称自北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韩国、日本之佛教,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之佛教。又称北方佛教。十九世纪,开始研究佛教之欧洲学者,称以锡兰巴利语系统佛典流行之缅甸、泰国、高棉等国之佛教为南方佛教,故对此风格迥异,且多流行梵语佛典及其翻译作品之上述地区佛教,因自印度向北传布,故称北方佛教、北传佛教。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2 B.C.),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佛教典籍陆续译出,佛教教义开始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深入民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与玄学揉合,于佛教经文翻译、教义研究、寺院经济等亦皆有所发展,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凡此,均系与我国本有文化融会而产生之大乘佛教。宋代以后,佛教渐与儒、道融合。在西藏地区,佛教于七世纪传入后,逐渐形成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后又传至蒙古及西伯利亚等地区。
朝鲜于四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佛教,七世纪以后更派遣僧人至我国求法,将我国主要佛教传入朝鲜,形成朝鲜禅宗派别曹溪宗之流行。
日本于六世纪前半叶自中国与朝鲜传入佛教,迅即发展为日本主要之宗教。奈良时期(710~794)之佛教六宗:三论宗、法相宗、成实宗、俱舍宗、律宗、华严宗等,均自中国传入。九世纪又传入天台宗、真言宗。十三世纪兴起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并又传入禅宗。宗派庞杂,以大乘为主,间杂有小乘。越南佛教主要于二世纪自中国传入,后又传入中国之佛教宗派,以禅宗、净土宗为主,主要禅宗派别有灭喜禅派、无言通禅派、草堂禅派、竹林禅派、了观禅派、莲宗派。
就整体而言,南方佛教保存较浓厚之印度原始佛教色彩,然并非仅有小乘;北方佛教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但亦非只限于大乘。然而,巴利语或梵语佛典本均源于中印度,故不论锡兰或尼泊尔,均仅为其传承地而已,若再扩大而包括上述地区,则以南、北二分佛教似不适当,亦非确实之分类法。又一般北方佛教翻译之经论浩如烟海,有梵文圣典、西藏译、汉译、蒙古译、满洲译、日译等,此外高僧祖师之著作甚丰,为南方佛教所不及。(参阅“南传佛教”3750)
(术语)南方佛教之对。纪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传道师派遣后,发达于印度北部,传播于西藏,支那,日本等之佛教总称。此等处所现存之经典,与锡仑,缅甸等所谓南方佛教国之经典为小乘教者相反。含大乘经典为多,两者显有相异之点,故从地理上之区分,称为北方佛教。
谓众生本具成佛之性。若立于万物一如之见地时,则众生与如来,同一无异;即“烦恼即菩提,众生即如来”之理。
(术语)立于万物一如之见地时,众生如来,同一无异,故悟即烦恼为菩提,众生即如来,故众生之心性谓为本来成佛。
(术语)三乘中之中乘也。谓开辟支佛觉悟之因行。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最初之发心,必依佛与声闻乘同,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
(术语)辟支迦佛陀之略。
即于特定之日期内念佛之意。又作如法念佛。为“寻常念佛”、“临终念佛”之对称。日期短则一周、二周、三周,长则九十日。用意即在避免每日念佛所生之倦怠感,故特定日期念佛,而使念佛行者专心念佛,精进修行,克期取证。多数净土宗之寺院,均作此种修行,系受常行三昧、引声念佛之影响。[观念法门、往生要集卷中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