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七卷四页云:悔非无学。离欲舍故,睡眠寻伺,皆通三种。求解脱者,有为善法,皆名学故。学究竟者,有为善法,皆无学故。 - 朱芾煌
成唯识论七卷三页云:又说寻伺,忧喜相应;曾不说与苦乐俱故。舍受遍故,可不待说;何缘不说与苦乐俱?虽初静虑,有意地乐;而不离喜,总说喜名。虽纯苦处,有意地苦;而似忧故,总说为忧。有义,恶作,忧舍相应。唯戚行转,通无记故。睡眠,喜忧舍受俱起。行通欢戚中庸转故。寻伺,忧喜舍乐相应。初静虑中,意乐俱故。有义,此四,亦苦受俱。纯苦趣中,意苦俱故。 - 朱芾煌
成唯识论七卷四页云:悔眠生上必不现起。寻伺上下,亦起下上。 - 朱芾煌
成唯识论七卷四页云:有义,悔眠不能缘上。行相麁近,极昧略故。有义,此二亦缘上境。有邪见者,悔修定故。梦能普缘所更事故。 - 朱芾煌
(术语)似因十四过中,六不定过之一。具云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过。谓三支中之因,关系喻中同品之一部分,关系异品之全部也。例如谓:“或人为女子”(宗),“不产子故”(因),此宗之同品总为女子,因之同品,限于其中一部不生子之石女,故可谓因关系同品之一部,但异品之男子,总无生子者,故其关系全部勿论矣。
文定公胡安国草庵居士,字康侯。久依上封,得言外之旨。崇宁中过药山,有禅人举南泉斩猫话问公,公以偈答曰:「手握乾坤杀活机,纵横施设在临时。满堂兔马非龙象,大用堂堂总不知。」又寄上封,有曰:「祝融峰似杜城天,万古江山在目前。须信死心元不死,夜来秋月又同圆。」 - 宋·普济
大毗婆沙论八十三卷十六页云:问:应理论者、依何教理,说无色界、全无色耶?答:依契经故。谓契经说:色界、出离欲;无色界、出离色;寂灭涅盘、出离有为。既说无色界出离色;故无色界、定无诸色。余经复说入静虑时,观一切色受想行识,如病如痈;乃至广说。入无色定时,观一切受想行识,如病如痈;乃至广说。由此故知无色界中,定无诸色。余经复说:无色诸定、寂静解脱;超过诸色。由此故知无色界中,定无诸色。余经复说: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故无色界,定无诸色。复有过难,若无色界、犹有色者;应无渐次灭法。若无渐次灭法;应无究竟灭法。若无究竟灭法;应无解脱出离涅盘。勿有此过,故无色界、决定无色。 - 朱芾煌
显扬二卷八页云:又如经说: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超过一切识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无少所有者:谓于识处上境界,推求之时,无少所得。除无所有,无别境界。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无所有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 朱芾煌
因明用语。相违决定,梵语viruddha^vyabhica^rin。不定,梵语anaika^ntika。因明三十三过中,因十四过之一,六不定过之一。略称违决。立(立论者)与敌(问难者)各立相违之宗(命题),然两者在因(理由)之三相亦各具足而欲决定宗时所招犹豫不定之过。因明论式中,立论者于立宗时,其“因”必须具有三相(三条件),问难者同时亦提出具足三相之因以反对立者之命题。此时立、敌两立,不能产生决定胜负是非之关键,两者之主张互为不定,故立敌双方之因皆称决定相违,是为不定因之一。不定因者,谓使宗不能决定之因。相违决定者,谓立敌双方之因各决定成立互相矛盾之宗。立敌之因虽各自成立,然却构成相互矛盾冲突之宗,此即为不定之因。
例如立者为胜论师,立“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喻);而敌者为声生论师,立“声为常”(宗),“所闻性故”(因),“如声性”(喻)。如此,互成相违之宗,而两者之主张唯能确立自宗,却不能破敌宗,两者之因相皆具足,皆能决定,然双方对于声之常或无常,各树其因,结局胜负不能解决,而常与无常二义相违,是为相违决定之过。又如父对子云“如汝之不孝者乃非人”(宗),“不孝为畜生所为之故”(因),“如畜生”(同喻),“非如孝子”(异喻),子则答以“纵是不孝者亦为人”(宗),“人具有五体之故”(因),“如其余之人”(同喻),“非如畜生”(异喻)。于此论式中,两者之因虽皆具足三相,然人与非人之宗相互违反而暧昧不定,故构成相违决定不定过。[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本、因明入正理论瑞源记卷五、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因明学概论(李世杰)、因明概论(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七册)](参阅“因明”2276)
如三种聚中说。 - 朱芾煌
(术语)菩提心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心,而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赞叹行人,发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为授大菩提记。”
合称三在。谓由“心”、“缘”、“决定”三点而论,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德亦得往生之说,绝不违背业道之理。据观无量寿经之说,五逆十恶者,若于临终时,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十念相续不断,则可往生极乐世界;然五逆十恶之业为重,十念之业为轻,如此则违背“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之理,故往生论注卷上即以“在心”、“在缘”、“在决定”三义,比较五逆十恶与十念之轻重,以明示罪业为轻,而念佛功德为重之理。即:(一)就“在心”而言,此乃就能造之心的虚实,以比较其轻重。谓造恶者,以虚妄颠倒之心造作五逆;十念则闻佛之真实功德,发起净信而称名,能照破无明之重昏。(二)就“在缘”而言,此乃就所对境之真妄,以比较之。谓造恶者,以烦恼虚妄之众生为所缘之对境;十念则缘阿弥陀佛之真实功德名号而起。(三)就“在决定”而言,此乃就造业时期之缓急,以比较之。谓造恶者,乃平时造作之,故造恶后尚有善、无记等心续起间隔;十念则临终迫切,更无余生,故修念之善心最为猛利,以无后心、无间心相续不断,故当下决定往生。由上述三义之比较,可知十念为重,藉此临终十念之力,能灭除诸罪而得往生,故五逆十恶之人,亦可因十念相续而得以往生。[安乐集卷上、净土十疑论]
(杂语)在于心在于缘在于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三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众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反于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之理,故往生论注上,由在心在缘在决定之三义比较之,示罪业轻念佛功德重之理。在心者,就能造心之虚实,较量其轻重强弱。即彼造恶之人,依止虚妄颠倒之心而造作,此十念者,闻佛之真实功德,发起净信而称名。一实一虚。譬如千岁之闇室,一灯点来,忽然明朗,念佛已为弥陀之大光明故,一念十念,能照破无明之重昏也。在缘者,就所对境之真妄较量之。即彼造罪之人,以烦恼虚妄之众生,为所缘之对境,此十念者,以佛之真实清净无量功德,为所对之境界也。在决定者,就造业时期之缓急论之。即彼造罪之人,造业在于平常,故造恶后,善无记等之心,续起间隔,而此十念者,命迫须臾,修念之善心,最后猛利,他之后心,续起不间隔也。有此三义,故临终十念之力,能灭诸罪而得往生云。
瑜伽六十八卷二页云:问:何因缘故,正念、正定、说为定蕴?答:二因缘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由自性者:谓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缘故,念于此定,能作所依。一、系所缘故。谓于四念住,系摄其心。二、随顺定故。谓由此念,于守护根门,正知而住,顺欢喜处,随念作意中,能随顺定。三、能断盖故。谓于各别不净观等,诸盖对治作意中,能断诸盖。四、极多修习相作意故。谓远离者,于止举舍相,无间殷重加行中,能多修习。是故此念、为定所依。 - 朱芾煌
如三种聚中说。 - 朱芾煌
(书名)一卷,明智旭重定。
全一卷。慈氏菩萨造,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解释诸教中各根本字之如实义,如开陈唵字、吽字等诸字之奥义;行者若了知诸字之如实义,并由此谛观万法,安住于正念,则可达涅槃大乐之境地。
(书名)一卷,宋施护译。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之如实义。唵字为最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