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州投子通禅师,僧问:「达磨未来时如何?」师曰:「两岸唱渔歌。」曰:「来后如何?」师曰:「大海涌风波。」问:「如何是孤峰顶上节操长松?」师曰:「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问:「如何是和尚这里佛法?」师曰:「东壁打西壁。」 - 宋·普济
郴州万寿念禅师,僧问:「龙华胜会,肇启兹晨。未审弥勒世尊现居何处?」师曰:「猪肉案头。」曰:「既是弥勒世尊,为甚么却在猪肉案头?」师曰:「不是弄潮人,休入洪波里。」曰:「毕竟事又且如何?」师曰:「番人不系腰。」岁旦,上堂:「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有德以还空,越无私而迥出。昔日日,今日日,照无两明。昔日风,今日风,鼓无两动。昔日雨,今日雨,泽无两润。于其中间觅去来相而不可得。何故?自他心起,起处无踪。自我心忘,忘无灭迹。大众,若向这里会去,与天地而同根,共万物为一体。若也未明,山僧为你重重颂出:元正一,古佛家风从此出。不劳向上用工夫,历劫何曾异今日。元正二,寂寥冷淡无滋味。赵州相唤吃茶来,剔起眉毛须瞥地。元正三,上来稽首各和南。若问香山山里事,灵源一派碧如蓝。」遂喝一喝,下座。 - 宋·普济
沂州望仙山宗禅师,僧问:「四时八节即不问,平常一句事如何?」师曰:「禾山打鼓。」曰:「莫是学人著力处也无?」师曰:「归宗拽石。」僧无语。师曰:「真个衲僧。」上堂:「南台乌药,北海天麻,新罗附子,辰锦朱砂。」良久曰:「大众会么?」久立。上堂:「你等诸人,还肯放下么?若不放下,且担取去。」便下座。 - 宋·普济
韶州温门山满禅师,僧问:「如何是佛?」师曰:「胸题卍字。」曰:「如何是祖?」师曰:「不游西土。」有人指壁上画问:「既是千尺松,为甚么却在屋下?」师曰:「芥子纳须弥作么生?」问:「隔墙见角,便知是牛时如何?」师便打。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汝曾读书么?」问:「太子初生为甚么不识父母?」师曰:「迥然尊贵。」 - 宋·普济
指能于自然无碍之中,作无穷变化之禅定。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皆列举出九种大禅,其中之第六种为一切行禅,乃含摄大乘一切行法之禅定。一切行禅又细别为十三种,其第二种即无记化化禅,为一种任运自如、无穷变化而又自在无碍之禅定。四明知礼之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大四六·七一九上):“岂无记化化禅不,即阴不发邪?”
瑞州五峰净觉本禅师,僧问:「同声相应时如何?」师曰:「鹁鸠树上啼。」曰:「同气相求时如何?」师曰:「猛虎岩前啸。」问:「一进一退时如何?」师曰:「脚在肚下。」曰:「如何是不动尊?」师曰:「行住坐卧。」上堂,僧问:「宝座既升,愿闻举唱。」师曰:「雪里梅花火里开。」曰:「莫便是为人处也无?」师曰:「井底红尘已涨天。」上堂:「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诸人作么生会?直下会得,不妨奇特。更或针锥,西天此土。」上堂:「五峰家风,南北西东。要用便用,以橛钉空。咄!」 - 宋·普济
瑞州五峰绍禅师,僧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拍禅床云:「若不是仙陀,千里万里。」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迢迢十万余。」 - 宋·普济
瑞州五峰遇禅师,僧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一堆泥土。」问:「如何是不拨不触底人?」师曰:「闭目藏三寸,翻眉盖眼睛。」 - 宋·普济
临安府五云悟禅师,苕溪人也。上堂:「月堂老汉道,行不见行,是个甚么?坐不见坐,是个甚么?著衣时不见著衣,是个甚么?吃饭时不见吃饭,是个甚么?山僧虽与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梦。何故?行见行,坐见坐,著衣时见著衣,吃饭时见吃饭,无有不见底道理,亦无个是甚么?诸人且道,老汉底是,五云底是?」拈拄杖卓一下,曰:「桃红李白蔷薇紫,问著春风总不知。」 - 宋·普济
蕲州五祖山秀禅师,僧问:「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既是无法可说,又将何说?」师曰:「霜寒地冻。」曰:「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动地来。」师曰:「日出冰消。」僧拟议,师曰:「何不进语?」僧又无语。师曰:「车不横推,理无曲断。」 - 宋·普济
信州西禅钦禅师,僧问:「如何是函盖乾坤句?」师曰:「天上有星皆拱北。」曰:「如何是截断众流句?」师曰:「大地坦然平。」曰:「如何是随波逐浪句?」师曰:「春生夏长。」问:「古殿重兴时如何?」师曰:「一回春到一回新。」 - 宋·普济
西川存禅师,僧问:「学人解问淆讹句,请师举起讶人机。」师曰:「巢父不牵牛,许由不洗耳。」问:「具足底人来,师还接否?」师便打。 - 宋·普济
西蜀銮法师,通大小乘。佛照谢事,居景德,师问照曰:「禅家言多不根,何也?」照曰:「汝习何经论?」曰:「诸经粗知,颇通百法。」照曰:「只如昨日雨,今日晴,是甚么法中收?」师懵然。照举痒和子击曰:「莫道禅家所言不根好!」师愤曰:「昨日雨,今日晴,毕竟是甚么法中收?」照曰:「第二十四时分,不相应法中收。」师恍悟,即礼谢。后归蜀居讲会,以直道示徒,不泥名相,而众多引去。遂说偈罢讲曰:「众卖华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由是隐居二十年,道俗追慕,复命演法。笑答偈曰:「遁迹隐高峰,高峰又不容。不如归锦里,依旧卖青松。」众列拜悔过。两川讲者争依之。 - 宋·普济
先净照禅师,问楞岩大师:「经中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若被物转,即名凡夫。”只如升元阁作么生转?」严无对。﹝汾阳代云:「彼此老大。」﹞ - 宋·普济
灌州青城香林信禅师,僧问:「觌面相呈时如何?」师曰:「筑著鼻孔。」 - 宋·普济
(杂语)是指恶知识之柔弱而言也。妇人始嫁,即艳容而取媚于夫,是恐违夫之意,趁出而不能为家之主宰也。临济录曰:“若似新妇子禅师,便即怕趁出院,不与饭吃不安不乐。”
洪州严阳新兴院齐禅师,僧问:「如何得出三界去?」师曰:「汝还信么?」曰:「信则深信,乞和尚慈悲。」师曰:「只此信心,亘古亘今。快须究取,何必沉吟。要出三界,三界唯心。」师因雪谓众曰:「诸上座还见雪么?见即有眼,不见无眼。有眼即常,无眼即断。恁么会得,佛身充满。」问:「学人辞去泐潭,乞和尚示个入路。」师曰:「好个入路,道心坚固。随众参请,随众作务。要去便去,要住便住。去之与住,更无他故。若到泐潭,不审马祖。」 - 宋·普济
凡三卷。日僧荣西(1141~1215)着。为日本最早之禅书。荣西系将临济宗黄龙派之禅宗自中国传至日本之第一人,虽受南都北岭诸宗所迫害,然荣西未曾屈服,且以“镇护国家、兴禅护国”为旨趣,而着兴禅护国论昭示于世,终令传至日本之禅宗得以肇端。
本书内容分为十门,即:(一)令法久住门,(二)镇护国家门,(三)世人决疑门,(四)古德诚证门,(五)宗派血脉门,(六)典据增信门,(七)大纲劝参门,(八)建立支目门,(九)大国说话门,(十)回向发愿门等。[扶桑禅林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