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州投子通禅師,僧問:「達磨未來時如何?」師曰:「兩岸唱漁歌。」曰:「來後如何?」師曰:「大海湧風波。」問:「如何是孤峰頂上節操長松?」師曰:「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問:「如何是和尚這裏佛法?」師曰:「東壁打西壁。」 - 宋·普濟
郴州萬壽念禅師,僧問:「龍華勝會,肇啓茲晨。未審彌勒世尊現居何處?」師曰:「豬肉案頭。」曰:「既是彌勒世尊,爲甚麼卻在豬肉案頭?」師曰:「不是弄潮人,休入洪波裏。」曰:「畢竟事又且如何?」師曰:「番人不系腰。」歲旦,上堂:「往複無際,動靜一源。含有德以還空,越無私而迥出。昔日日,今日日,照無兩明。昔日風,今日風,鼓無兩動。昔日雨,今日雨,澤無兩潤。于其中間覓去來相而不可得。何故?自他心起,起處無蹤。自我心忘,忘無滅迹。大衆,若向這裏會去,與天地而同根,共萬物爲一體。若也未明,山僧爲你重重頌出:元正一,古佛家風從此出。不勞向上用工夫,曆劫何曾異今日。元正二,寂寥冷淡無滋味。趙州相喚吃茶來,剔起眉毛須瞥地。元正叁,上來稽首各和南。若問香山山裏事,靈源一派碧如藍。」遂喝一喝,下座。 - 宋·普濟
沂州望仙山宗禅師,僧問:「四時八節即不問,平常一句事如何?」師曰:「禾山打鼓。」曰:「莫是學人著力處也無?」師曰:「歸宗拽石。」僧無語。師曰:「真個衲僧。」上堂:「南臺烏藥,北海天麻,新羅附子,辰錦朱砂。」良久曰:「大衆會麼?」久立。上堂:「你等諸人,還肯放下麼?若不放下,且擔取去。」便下座。 - 宋·普濟
韶州溫門山滿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胸題卍字。」曰:「如何是祖?」師曰:「不遊西土。」有人指壁上畫問:「既是千尺松,爲甚麼卻在屋下?」師曰:「芥子納須彌作麼生?」問:「隔牆見角,便知是牛時如何?」師便打。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汝曾讀書麼?」問:「太子初生爲甚麼不識父母?」師曰:「迥然尊貴。」 - 宋·普濟
指能于自然無礙之中,作無窮變化之禅定。法華經玄義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皆列舉出九種大禅,其中之第六種爲一切行禅,乃含攝大乘一切行法之禅定。一切行禅又細別爲十叁種,其第二種即無記化化禅,爲一種任運自如、無窮變化而又自在無礙之禅定。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大四六·七一九上):“豈無記化化禅不,即陰不發邪?”
瑞州五峰淨覺本禅師,僧問:「同聲相應時如何?」師曰:「鹁鸠樹上啼。」曰:「同氣相求時如何?」師曰:「猛虎岩前嘯。」問:「一進一退時如何?」師曰:「腳在肚下。」曰:「如何是不動尊?」師曰:「行住坐臥。」上堂,僧問:「寶座既升,願聞舉唱。」師曰:「雪裏梅花火裏開。」曰:「莫便是爲人處也無?」師曰:「井底紅塵已漲天。」上堂:「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諸人作麼生會?直下會得,不妨奇特。更或針錐,西天此土。」上堂:「五峰家風,南北西東。要用便用,以橛釘空。咄!」 - 宋·普濟
瑞州五峰紹禅師,僧問:「如何是第一義?」師拍禅床雲:「若不是仙陀,千裏萬裏。」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迢迢十萬余。」 - 宋·普濟
瑞州五峰遇禅師,僧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一堆泥土。」問:「如何是不撥不觸底人?」師曰:「閉目藏叁寸,翻眉蓋眼睛。」 - 宋·普濟
臨安府五雲悟禅師,苕溪人也。上堂:「月堂老漢道,行不見行,是個甚麼?坐不見坐,是個甚麼?著衣時不見著衣,是個甚麼?吃飯時不見吃飯,是個甚麼?山僧雖與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夢。何故?行見行,坐見坐,著衣時見著衣,吃飯時見吃飯,無有不見底道理,亦無個是甚麼?諸人且道,老漢底是,五雲底是?」拈拄杖卓一下,曰:「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春風總不知。」 - 宋·普濟
蕲州五祖山秀禅師,僧問:「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既是無法可說,又將何說?」師曰:「霜寒地凍。」曰:「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動地來。」師曰:「日出冰消。」僧擬議,師曰:「何不進語?」僧又無語。師曰:「車不橫推,理無曲斷。」 - 宋·普濟
信州西禅欽禅師,僧問:「如何是函蓋乾坤句?」師曰:「天上有星皆拱北。」曰:「如何是截斷衆流句?」師曰:「大地坦然平。」曰:「如何是隨波逐浪句?」師曰:「春生夏長。」問:「古殿重興時如何?」師曰:「一回春到一回新。」 - 宋·普濟
西川存禅師,僧問:「學人解問淆訛句,請師舉起訝人機。」師曰:「巢父不牽牛,許由不洗耳。」問:「具足底人來,師還接否?」師便打。 - 宋·普濟
西蜀銮法師,通大小乘。佛照謝事,居景德,師問照曰:「禅家言多不根,何也?」照曰:「汝習何經論?」曰:「諸經粗知,頗通百法。」照曰:「只如昨日雨,今日晴,是甚麼法中收?」師懵然。照舉癢和子擊曰:「莫道禅家所言不根好!」師憤曰:「昨日雨,今日晴,畢竟是甚麼法中收?」照曰:「第二十四時分,不相應法中收。」師恍悟,即禮謝。後歸蜀居講會,以直道示徒,不泥名相,而衆多引去。遂說偈罷講曰:「衆賣華兮獨賣松,青青顔色不如紅。算來終不與時合,歸去來兮翠霭中。」由是隱居二十年,道俗追慕,複命演法。笑答偈曰:「遁迹隱高峰,高峰又不容。不如歸錦裏,依舊賣青松。」衆列拜悔過。兩川講者爭依之。 - 宋·普濟
先淨照禅師,問楞岩大師:「經中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若被物轉,即名凡夫。”只如升元閣作麼生轉?」嚴無對。﹝汾陽代雲:「彼此老大。」﹞ - 宋·普濟
灌州青城香林信禅師,僧問:「觌面相呈時如何?」師曰:「築著鼻孔。」 - 宋·普濟
(雜語)是指惡知識之柔弱而言也。婦人始嫁,即豔容而取媚于夫,是恐違夫之意,趁出而不能爲家之主宰也。臨濟錄曰:“若似新婦子禅師,便即怕趁出院,不與飯吃不安不樂。”
洪州嚴陽新興院齊禅師,僧問:「如何得出叁界去?」師曰:「汝還信麼?」曰:「信則深信,乞和尚慈悲。」師曰:「只此信心,亘古亘今。快須究取,何必沈吟。要出叁界,叁界唯心。」師因雪謂衆曰:「諸上座還見雪麼?見即有眼,不見無眼。有眼即常,無眼即斷。恁麼會得,佛身充滿。」問:「學人辭去泐潭,乞和尚示個入路。」師曰:「好個入路,道心堅固。隨衆參請,隨衆作務。要去便去,要住便住。去之與住,更無他故。若到泐潭,不審馬祖。」 - 宋·普濟
凡叁卷。日僧榮西(1141~1215)著。爲日本最早之禅書。榮西系將臨濟宗黃龍派之禅宗自中國傳至日本之第一人,雖受南都北嶺諸宗所迫害,然榮西未曾屈服,且以“鎮護國家、興禅護國”爲旨趣,而著興禅護國論昭示于世,終令傳至日本之禅宗得以肇端。
本書內容分爲十門,即:(一)令法久住門,(二)鎮護國家門,(叁)世人決疑門,(四)古德誠證門,(五)宗派血脈門,(六)典據增信門,(七)大綱勸參門,(八)建立支目門,(九)大國說話門,(十)回向發願門等。[扶桑禅林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