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46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法相辞典 【811】七事知阿毗达磨藏义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四页云:有余师说:应以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谓因善巧、缘善巧、自相善巧、共相善巧、摄不摄善巧、相应不相应善巧、成就不成就善巧。若以如是七事,觉知阿毗达磨,无错谬者;名阿毗达磨师。非但诵持文者。是故因后说诸随眠,于义无失。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12】声闻独犹有烦恼余习

大毗婆沙论十六卷一页云:非如独觉,及诸声闻,虽断烦恼;而有余习。贪爱习者:如尊者阿难,怜诸释种。瞋恚习者:如尊者毕陵伽筏蹉,语殑伽神言:小婢!止流。吾今欲渡。憍慢习者:如尊者舍利子,弃掷医药。愚痴习者:如尊者笈房钵底,食前咳气,知食未消;不知后苦,而复更食。如是等事,其类甚多。问:何缘独觉及声闻,虽断烦恼;而有余习。佛不尔耶?答:声闻、独觉、慧不猛利。虽断烦恼;而有余习。如世常火,虽有所烧;而余灰烬。佛慧猛利;断诸烦恼,令无余习。如劫尽火,随所烧物,无余灰烬。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13】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唯识二十论九页云:若如梦中,虽无实境;而识得起。觉时亦然。如世自知梦境;非有觉时。既尔;何不自知?既不自知觉境非有;宁如梦识实境皆无?此亦非证。颂曰: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论曰:如未觉位,不知梦境非外实有;觉时乃知。如是世间虚妄分别串习惛熟,如在梦中,诸有所见,皆非实有。未得真觉,不能自知。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乃名真觉。此后所得世间净智现在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其义平等。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14】现证境证外境有不成

唯识二十论八页云: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此证不成。颂曰: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论曰: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余时现觉、应知亦尔。故彼引此、为证不成。又若尔时、有此现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尔时于境,能见已无。要在意识、能分别故。时眼等识、必已谢故。剎那论者,有此觉时,色等现境、亦皆已灭;如何此时许有现量。 - 朱芾煌

阿含辞典 【815】有彼一切如来知见

解读为「有彼一切知见如来得觉」,意即「如来对世间一切的知见都彻底了知」。 - 庄春江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816】大方广圆修多罗了义经

  全一卷。略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唐代佛陀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凡十二章,系佛为文殊师利等十二菩萨说大圆觉之妙理。

  关于本经之翻译,见开元释教录卷九(大五五·五六五上):“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等主张雷同。为禅宗常用经典。近代或疑为汉人撰述。盖本经内容所说,多处与首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相同,而首楞严经自古已被疑为伪经,大乘起信论亦被疑为我国撰述者,故本经亦被推断为唐初时之伪撰。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宗密之圆觉经大疏三卷、惟悫之圆觉经疏三卷、宋孝宗之御注二卷、行霆之类解八卷、智聪之心镜六卷等。[开元释教录略出卷二、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四、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17】大方广圆修多罗了义经

  (经名)常略称圆觉经。见圆觉经条。

法相辞典 【818】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佛地经论三卷十二页云:如是五法,皆通假实。不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实有故。若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假有故。又净法界,真如为体。是实有故。依真建立择灭等相,是假有故。诸心智等,青黄色等,是实有故。不放逸等,长短色等,是假有故。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19】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名)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

法相辞典 【820】能于所知真实随通达慧

  如一切慧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1】三十七分有漏无漏分别

俱舍论二十五卷十五页云:此三十七,几通有漏?几无漏耶?颂曰:七觉八道支,一向是无漏。三四五根力,皆通于二种。论曰:此中七觉八圣道支,唯是无漏。唯于修道见道位中,方建立故。世间亦有正见等法,而彼不得圣道支名。所余皆通有漏无漏。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2】十四事知阿毗达磨藏义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四页云:问:何故因后说随眠耶?答:以阿毗达磨藏义,应以十四事觉知。谓六因、四缘、摄、相应、成就不成就。若以如是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无错谬者;名阿毗达磨师。非但诵持文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3】五根与三十七品法相摄

瑜伽五十七卷二十二页云:问:五根、三十七觉品法,为五摄三十七?三十七摄五耶?答:三十七摄五;非五摄三十七。不摄何等?谓语业、命、喜、安、舍。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摄。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4】正见与择法支四句分别

发智论七卷五页云:诸正见、是择法觉支耶?答:应作四句。有正见非择法觉支。谓世俗正见。有择法觉支非正见。谓尽无生智。有正见亦择法觉支。谓除尽无生智,余无漏慧。有非正见亦非择法觉支。谓除前相。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5】正智与择法支四句分别

发智论七卷五页云:诸正智、是择法觉支耶?答:应作四句。有正智非择法觉支。谓世俗正智。有择法觉支非正智。谓无漏忍。有正智亦择法觉支。谓除无漏忍,余无漏慧。有非正智亦非择法觉支。谓除前相。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6】声闻独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瑜伽五十七卷十九页云:问:声闻独觉菩萨诸根,有何差别?答:当知差别,略有五种。一、品类差别,二、任持差别,三、罥索差别,四、正行差别,五、证得差别。品类差别者:诸菩萨根,其性上品;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软品中品。任持差别者:诸菩萨根,一切明处善巧任持;声闻独觉所有诸根,一分明处善巧任持。罥索差别者:诸菩萨根,大悲所羂;声闻独觉,根不如是。正行差别者:诸菩萨根,自利利他正行现前;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自利现前。证得差别者:诸菩萨根,证得无上大菩提果;声闻独觉所有诸根,证得下中二菩提果。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7】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

成唯识论八卷十四页云:如有论说: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无上菩提?依变化身,证无上觉。非业报身。故不违理。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能感生死;二乘定性,应不永入无余涅盘?如诸异生,拘烦恼故。如何道谛,实能感苦?谁言实感。不尔如何?无漏定愿,资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长时,展转增胜;假说名感。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力,非独能感。然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何用资感生死苦为?自证菩提,利乐他故。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发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彼复何须所知障助?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又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永断除;留身久住。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有圣教中说为无漏出三界者;随助因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28】五事与根力支道支等分别

瑜伽七十二卷十六页云:问:是五事中,信等诸法,用何为自性?以何为所缘?于何为增上?得根名耶?答:分别、为自性,名、相、为所缘,于真如,正智、为增上故;而得根名。如根名,力名、亦尔。问:于何位中,得力名耶?答:卽信等根,非不信等之所陵杂,若成不杂法时,转名为力。如根及力;如是。若得菩提支、名为觉支,此是世间觉支。以分别为自性。若依菩提支、名为觉支;此是出世间觉支。以正智为自性,真如为所缘,于觉悟安立谛为增上。又正见等诸道支,若是世间;如前应知。若出世间;以正智为自性,除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为所缘。于所证得一切漏尽现法乐住为增上。如诸道支,行迹、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等,当知亦尔。此中行迹,依钝根利根,现法乐住已得未得,差别建立。若诸法迹,依能任持世俗胜义正法差别建立。谓由任持增上戒世俗正法故;建立初二。由任持所余增上心增上慧胜义正法故;建立后二。又由于所缘境,不散乱义故;及观察彼义故;建立奢摩他、毗钵舍那。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