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又曰如法念佛。以净土行者于日日之行法常不能勇进,故或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十日乃至九十日为期而勤行念佛,是曰别时念佛。见观念法门,往生要集中末。
特别规定一个时间来念佛。 - 陈义孝编
不丹,为位于喜马拉雅山东麓之小国,面积四万七千平方公里,北界西藏,南邻印度,西接锡金,大部分为险峻山区,对外交通困难,夙有“秘境龙国”之称。住民多为藏人系统之不丹族,分僧侣、贵族、庶民等阶级,最奇异之风俗为不论僧俗男女均蓄短发,服装大体模仿西藏。崇奉西藏喇嘛教之红教派,系由于八世纪中叶,印度佛教著名的密咒师莲华生(梵Padma Sam!bhava ),自西藏返印,途经不丹驻留宣教之故。正式传教则在十二世纪末以后,由旧喇嘛教主传入。寺院多建于十六世纪中叶以后,且有大藏经目录之开雕,惜烧毁于十八世纪之内乱。又十六世纪中叶,曾有一喇嘛教主挟其势力强行入境,宣称乃不丹之支配者,此即今不丹称教主为法王(梵Dharma Ra^ja )之由来。此一法王组织中央政府,任命地方官,采政教合一政策。法王则以转生再现为继承方式。又不丹佛教最大庆典为每年四月于巴罗(Paro )举行的巴罗大祭,节庆共进行四天,主要纪念莲华生大师。[Journal of Royal GeographicalSociety of Britain & Ireland 35,1910; L. A. Waddell: Buddhismof Tibet, 1895](参阅“巴罗大祭”1390)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见十八不共法条。 - 陈义孝编
瑜伽五十卷十六页云:又此一切所说佛法,于利他事,最为随顺。一切如来,是利他事之所显现。声闻、独觉、则不如是。是故说名不共佛法。又于如是诸佛法中,自有佛法,声闻独觉,一切一切,皆所不得。所谓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自有佛法,虽分似得;而一切种,皆不圆满。如来于彼,一切一切,悉皆证得;于一切种,无不圆满;最极超过;最极殊妙。是故皆说名为不共。当知此中独一有义,是不共义。
二解 如十八不共佛法中说。 - 朱芾煌
谓于佛智之不可思议存疑,未能了悟如来所以为大、为尊之原因。[无量寿经卷下(曹魏康僧铠译)]
(术语)无量寿经所说。疑佛智之不可思议,不悟如来之所以为大也。
原始佛教分裂而成之各教团派别之总称。(一)部派佛教之成立:据大毗婆沙论、异部宗轮论等载,佛陀入灭后百余年,因大天比丘高唱“大天五事”,要求教团承认,教团遂首度分裂为反对派之上座部与赞成派之大众部。然据南传佛教史书大史(巴Maha^vam!sa )、岛史(巴Di^pavam!sa )等载,佛灭后百年,古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条戒律之新主张(十事),遭教团以耶舍为首之诸长老比丘反对,且召集七百比丘举行结集,宣布十事为非法;同时,主张此十事为正确之比丘亦举行结集。佛教因而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史称为根本分裂;此后,两部复分裂成二十部(北传分派说)或十八派(南传分派说,即除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二部),称为枝末分裂。
据异部宗轮论之记载,部派佛教计二十部,即佛灭后二百年间由大众部分出:(1)一说部,主张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2)出世部,世间法但有假名,出世间则皆真实。(3)鸡胤部,仅弘扬三藏中之阿毗达磨藏,认为经、律皆佛陀方便之教。未久,分出(4)多闻部,以所闻超过大众部,故称多闻。(5)说假部,主张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佛灭后二百年末期,一外道比丘舍邪归正,居制多山,大众部僧多居此,因重论大天五事,复以主张不同而分出三部,即(6)制多山部,仍居制多山。(7)西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西。(8)北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北。以上,大众部合本末共计九部。
根本二部分裂之后,上座部遂至喜马拉雅山一带,佛灭后三百年间,复分出(1)说一切有部,又称说因部,主张有为、无为一切法皆有实体。(2)雪山部,即原来之上座本部,迁居雪山,故有此称。未久,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3)犊子部,以舍利弗所造“阿毗达磨”为根本论典,相传部主为犊子后裔。其后,以犊子部内容贫乏,有主张补以经义,以所执不同,犊子部又分为(4)法上部,法上乃部主名。(5)贤胄部,贤阿罗汉之后裔。(6)正量部,主张己说得以刊定甚深法义而了无邪谬。(7)密林山住部,部主住密林之山。同时,说一切有部又分出(8)化地部,佛灭后三百年,有婆罗门名化地,出家得阿罗汉果,弟子相承,称化地部。复由化地部分出(9)法藏部,法藏为目犍连弟子,此部师说总有经、律、阿毗达磨、明咒、菩萨本行事等五藏。佛灭后三百年末,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10)饮光部,又作善岁部,饮光即迦叶波,乃部主之姓。佛灭后四百年初,说一切有部复分出(11)经量部,又作说转部,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以上,上座部合本末共计十一部。合大众部九部,是为二十部派。
(二)部派佛教之教理:原始佛教之教理,于原始经典(阿含经)中,并无组织、统一。而将原始经典中所载之各个教说,由释尊在世时代至入灭后,加以说明解释、组织整理之学术性研究,称为阿毗达磨研究法。此研究法于后世逐渐发展,至佛教将要分裂成诸部派时,教理解释之不同遂成为部派分裂之原因,故各部派以独自之教理组织及解释,制作独自之教理论书,此即称为“根本阿毗达磨”之论书。如现存南传佛教(南方上座部)之七论、说一切有部之汉译七论、正量部系之舍利弗阿毗昙论皆属之。然各部派之论书本身即显示教理发展之轨迹。初期之论书仅为原始经典之注释说明及教理之组织整理,故与之关系密切;后期之论书,与原始经典之关系渐次微薄,终至成立原始经典中所无之阿毗达磨独特学说。
初期原始佛教之教理,乃以实践为基础之理论,而与实践无关系之论说则全然不存。此系依照诸法变化法则观察宇宙人生之现象(一般缘起及流转缘起),应用法则以达成理想(还灭缘起)。然部派佛教之后期论书,则采用与实践无关而考察事物有、无、假、实等存在论之论究法,此被认为系受外教之影响;然而于佛教并无如外教所立永远不变之存在实体,而是观察生灭变化之存在现象。于说一切有部,说三世恒有之法体,此亦与外教之实体论相异。盖部派佛教以存在为问题而提出类似有我论之主张,亦即部派佛教以存在论考察一切之存在;依之,将存在中变化之现象立为“有为法”,无变化之存在立为“无为法”。然于教理史上,法体恒有之说于大乘佛教中颇受排斥,被认为乃主张法实有之“有我说”之一种,而提出彻底之无我(空)。
部派佛教时代,诸部派间主张各种教理学说且相互论争。教理上讨论之问题有佛陀论、僧伽论、菩萨论、凡夫论、修道论、禅定论、圣果论、色法论、补特伽罗论等。整理、介绍此等问题之文献,于南传佛教有论事(巴Katha^vatthu )及其注释,北传佛教有汉译之异部宗轮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顺正理论、成实论,藏译有异部宗轮论、异部宗精释、异部说集等。[大乘玄论卷五、异部宗轮论述记、三论玄义、高僧法显传](参阅“小乘二十部”928、“印度佛教”2215)
(菩萨)见七佛药师条。
(术语)天台真言两宗立草木成佛之义。天台于台宗二百题七有草木成佛之论目。依法华经诸法实相,涅槃经佛性体遍之教文,由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圆实之意,谓中道佛性,遍于法界,故不隔有情无情,无情已有佛性,岂无成佛之理乎。然如华严谓真如随缘在有情之边为佛性,在无情之边为法性。如是差别佛性法性,故不成非情成佛之义。荆溪于金錍论中详细破之,极论为“木石无心语。生乎小乘。”以其是不知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依凡情之迷见,故敢执木石无心也。荆溪释本经诸法实相之文谓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身土既为实相,何不能成佛耶?又四明之言,谓:“欲显真修,须依理性。理非古今,不简古今。一成一切成,故说无情成佛也。”又真言宗之意,则据大日经所说六大周遍之理而立之。大日经阿阇梨真实智品曰:“我即同心位,一切处自在。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嚩字名为水,啰字名为火,[合*牛]字名忿怒(风),佉字同虚空。”此中初句我即同心位说识大,后五句说五大,中间之一切处自在等三句,说六大之自在无碍。盖六大为大日之礼性,周遍于有情非情,故一切草木瓦砾,悉为如来之三昧耶身也。而有情既由于此六大周遍而往生,则非情亦此六大周遍。岂不能成佛耶。故据六大周遍之文,而草木成佛之义成立也。见秘藏记钞七。
谓一阐提亦能成佛。一阐提指乐欲生死而不愿求出离之众生,故楞伽等经中多称阐提毕竟不能成佛。盖阐提成佛之说系出自大般涅槃经,其根本思想在于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从而主张一阐提亦具有佛性,纵然断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亦能成佛。
据梁高僧传卷七载,鸠摩罗什之门人竺道生,见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后,大唱阐提成佛之说。初时道生曾遭守旧僧徒之抨击,直至昙无谶译出涅槃经后,其说始渐为人所接受。其后天台、华严等一乘家亦对阐提成佛之理深表赞同,并各从自家之见地加以解说。此外,日本真言宗立阐提得度(古义)、阐提定性(新义)之论题,以阐提成佛为密乘不共之法。[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参阅“一阐提”85)
(术语)普贤十大愿之一。见普贤条。
普贤十愿之一。 - 陈义孝编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八。
- 梵心居士编
禅林用语。又作杀祖杀佛。意为超越佛祖之究极境界;即不执着任何事物,达绝对自由之心境。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五一·三三九上):“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曰:“老僧问汝!”曰:“和尚且置。”师曰:“老僧一问尚自不会,问什么超越佛祖之谈!””
唐代末年之祖师禅均有超越祖佛言教之说。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五一 ·三三七中):“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祖佛成谩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谩人。若透得祖佛过,此人过却祖佛也,始是体得祖佛意,方与向上古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学祖,则万劫无有得期。”
亦有将超佛越祖强调为杀佛杀祖者。此即否定外在之一切权威,以表示绝对主体之自在。故临济录示众段云(大四七·五○○中):“道流!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如诸方学道流,未有不依物出来底。山僧向此间从头打,手上出来手上打,口里出来口里打,眼里出来眼里打,未有一个独脱出来底,皆是上他古人闲机境。”
盖超越佛祖、否定佛祖之思想,本见于大乘经典之大悲阐提之说,再融合于中华民族之生活体验中。如德山及临济呵佛骂祖之家风,均发挥了唐末祖师禅之特色。然至后代则沦于形式,不过此种超佛越祖之思想,仍为我国禅宗所独有之主张。[祖堂集卷六、卷八、古尊宿语录卷九、禅门拈颂集卷二十四、宗门统要续集卷十八、禅林类聚卷十八]
(术语)谓作家手段超越于佛祖也。传灯录(云门章)曰:“汝等没可作了。见道着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那个为佛,那个为祖,说个超佛越祖底道理。”
(术语)称名即念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