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慈氏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彼如实义,所谓唵字最为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刚三业等。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瑜伽五十一卷一页云: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应不可得。最初生起,定不可得。有明了性;不应道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如彼卷一页至四页广释。 - 朱芾煌
瑜伽十二卷三页云:复次云何爱味相应静虑等定?谓有钝根、或贪行故,或烦恼故故;彼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广说如前爱上静虑。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便生爱味,恋着坚住。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 - 朱芾煌
如三种堕于决定中说。 - 朱芾煌
成唯识论七卷十一页云: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余不灭故。能所熏等,相各异故。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异,应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无定性故。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他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 朱芾煌
(经名)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入定不定印经之旧也。
如三种堕于决定中说。 - 朱芾煌
瑜伽十七卷十三页云:云何常定一境修习不净?谓如有一、先以巧便、取于贤善三摩地相。所谓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琐相。卽以此相、于现所得可爱境界;系念思惟。如前所取,后亦如是。又于内身、或自或他,观察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有爪;乃至便利种种不净。 - 朱芾煌
瑜伽十二卷二十一页云:云何出灭定时,触三种触?一、不动触。二、无所有触。三、无相触。谓出定时,多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灭境。由此三境于出定时,如其次第,触三种触。缘于有境而出定时,无有我慢扰动其心。谓此为我而起我慢。或计未来我为有等。乃至广说。是故说言触不动触。缘于境境而出定时,无贪所有,无瞋所有,无痴所有。是故言触无所有触。缘于灭境而出定时,于一切相,不思惟故;缘无相界。是故说言触无相触。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三卷十三页云:又问:圣者诸苾刍等,出灭定时,为触几触?苾刍尼告毗舍佉言:触三种触。一、不动触。二、无所有触。三、无相触。问:如是三触,有何差别?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是不动触。无所有处,是无所有触。非想非非想处,是无相触。有说:空、是不动触。无愿,是无所有触。无相,是无相触。有说:无漏无所有处缘涅盘者,具名三触。谓无漏故;名不动触。无所有处摄故;名无所有触。缘涅盘故;名无相触。大德说曰:诸苾刍等,出灭定时,若起非想非非想处心,不起余不同分心;当言触无相触。若起无所有处不同分心;当言触无所有触。若起识无边处不同分心;当言触不动触。由此理趣,余五有想,定应知亦尔。谓空无边处,及四静虑。由此次第入灭定,不卽由此出。由此次第出灭定,不卽由此入。如由此次第而睡。不卽由此觉,由此次第而觉。不卽由此睡。彼亦如是。 - 朱芾煌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即以细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 - 明·一如等 撰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规、婺州清规、校定清规。宋代僧后湖惟勉编,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书,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本书系将百丈古清规以降之禅门诸种清规,参校其异同,去芜存菁而重编者。卷上包括“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告香、普说、立班之图”等三十九项;卷下有“上堂、普说、小参”、“告香、入室、请益”等二十项,其第二十项为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入众日用清规)。
凡十五卷。唐代明佺等撰。又作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周录、武周录。为东汉至武周有关翻译经论之目录。共收经典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唐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七十名高僧奉敕撰集而成,菩提流志、义净等诸师亦皆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一)众经目录,即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属于正篇;此正篇又分为前十二之别录与十三、十四卷之见定入藏流行目。(二)伪经目录,即最后第十五卷。本录系采自新、旧正目与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三件而成。旧目指前人所撰之一切经目录、开皇三宝录、内典录等正目;新目指唐初至武周所译之经论,凡错注、疑伪皆校正而后入目。合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然不包括卷十三、十四之见定入藏流行部卷。各卷(第十五卷除外)之末皆列有译者、译时、典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序、真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八、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
(书名)十四卷。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佺等作。外附大周刊定伪经目录一卷。
瑜伽六十卷十一页云:复次如先所说作及增长业,若先所说,由五因缘,成极重业;名定受业。与此相违,名不定受业。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诸阿罗汉所有不善决定受业,或于前生所作,或于此生先异生位所作;由少轻苦之所逼恼,便名果报已熟。若已转依;果报种子,皆永断故,一切不受。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未解脱相续,建立定受业故。
二解 瑜伽九十卷二页云: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重业。不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轻业。 - 朱芾煌
显扬十九卷十四页云:又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 - 朱芾煌
谓一切菩萨欲证圆觉,彼修禅定有二十五种方法。盖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禅定有三种,即:(一)奢摩他(静行),(二)三摩钵提(幻行), (三)禅那(寂行)。于此,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一人,合为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称为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修此法而得成菩提。[圆觉经]
(术语)一切菩萨欲证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成唯识论一卷十七页云:复如何知二无心定无想异熟异色心等有实自性?若无实性;应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现起。若无心位,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遮于心,名无心定;应无色时,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碍于色,名无色定。彼既不尔;此云何然。又遮碍心,何须实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谓修定时,于定加行,厌患麁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麁动心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种善故;定亦名善。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麁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实有。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