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8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47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91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本空 不空 大空 但空 等空 定空 獨空 二空 法空 觀空 廣空 慧空 即空 解空 淨空 俱空 空塵 空處 空大 空谛 空點 空定 空法 空觀 空果 空海 空華 空慧 空際 空寂 空間 空見 空教 空劫 空解 空界 空經 空聚 空空 空理 空輪 空門 空魔 空鳥 空拳 空色 空生 空聖 空王 空無 空相 空想 空心 空行 空性 空也 空義 空有 空緣 空雲 空執 空宗 苦空 六空 妙空 內空 偏空 七空 人空 如空 入空 叁空 沈空 生空 實空 受空 四空 體空 禿空 外空 我空 悟空 相空 小空 邪空 心空 信空 性空 虛空 玄空 一空 義空 有空 圓空 源空 真空 證空 指空 重空 本來空 本性空 彼果空 畢竟空 不但空 成壞空 成空品 大空點 大空聲 大空位 大空字 惡取空 二空觀 二十空 二種空 法空觀 法空性 法空智 法性空 觀察空 觀空品 後際空 假名空 空遍處 空不空 空處定 空梵天 空谷集 空假中 空見論 空界色 空界想 空居天 空露地 空門子 空叁昧 空始教 空世間 空王佛 空無我 空閑處 空閑室 空行相 空有叁 空于神 空欲漏 空諸行 空自相 苦空曲 羅悟空 內外空 能食空 前際空 人空觀 如實空 叁空門 生空智 勝義空 十八空 十六空 十叁空 十一空 四空處 四空定 四空天 所食空 他空見 太虛空 體空觀 體空教 無記空 無際空 無散空 無始空 無爲空 無性空 析空觀 相空觀 相空教 性空觀 性空教 虛空藏 虛空華 虛空化 虛空會 虛空惠 虛空界 虛空身 虛空神 虛空天 虛空眼 虛空喻 虛空孕 懸空寺 異性空 有法空 有爲空 真空觀 真空教 中際空 重空觀 自相空 自性空 谙法皆空 畢竟空行 不可得空 不空叁藏 不思議空 成住壞空 大空叁昧 大樂不空 大虛空藏 但空叁昧 當體即空 地居空居 第一空法 第一空行 第一義空 惡取空者 二空真如 二種空住 非有非空 根隨空轉 觀罪性空 海闊天空 即有即空 見已虛空 皆空無漏 劫空之後 解空第一 盡虛空界 空(二) 空(叁) 空(四) 空差別相 空點二形 空華外道 空即是色 空見外道 空劫以前 空解脫門 空界有二 空空寂寂 空名度牒 空如來藏 空叁摩地 空甚深相 空生空死 空無邊處 空無我聲 空無有果 空相叁種 空心靜坐 空性不空 空性差別 空性異門 空也念佛 空一切處 空一顯色 空有二觀 空有二論 空有二執 空有二種 空有二宗 空有論爭 空有诤論 空中淚下 空中樓閣 空宗二谛 苦空無常 苦空無我 兩腳捎空 妙有真空 偏真空理 清淨空界 人法二空 如幻即空 如實不空 如實空鏡 叁界空花 叁空不空 叁空觀門 叁空摩地 叁輪體空 叁種空性 色不異空 色即是空 色空外道 山海空市 善取空者 生法二空 生空法有 生空叁昧 勝義谛空 勝義空經 十八空論 十六種空 世俗谛空 鼠唧鳥空 雙印二空 水空和尚 四大本空 四大皆空 四空處定 四種空性 所知空相 談空說有 謂空假中 我多行空 我空法有 我空真如 無空論師 無爲空死 無相空教 五蘊皆空 勿空疲勞 性空相空 性相二空 虛空藏法 虛空藏講 虛空藏經 虛空藏院 虛空處定 虛空法身 虛空十義 虛空實有 虛空四名 虛空無邊 虛空無爲 虛空有無 虛空孕經 虛空智字 一切法空 引彼空住 遊虛空天 有空不二 于空靜處 緣起性空 章敬撥空 真空妙有 終歸于空 重空叁昧 諸法皆空 轉受依空 總空性相 尊勝空住 不空鈎觀音 不空見菩薩 不空罥索法 不空罥索經 不空罥索王 不空如來藏 不空王叁昧 不清淨空界 不思議空智 成實偏空觀 崇覺空禅師 純空陰非子 從假入空觀 從空入假觀 大空曼荼羅 大空行叁昧 大空之戰具 地水火風空 第一義空經 非如空屋耶 非有非空門 觀一切法空 貫穿法空性 海空智藏經 恒相續空界 堪入不空教 空法欲使有 空觀破怖畏 空假中叁觀 空解脫門智 空界有二種 空空叁摩地 空無邊處地 空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天 空無常六譬 空無力待緣 空無相無願 空無相無作 空無願無相 空性無境心 空有力待緣 空有無礙宗 七地沈空難 七十空性論 叁劫中不空 叁空叁摩地 生法二空觀 石空寺石窟 唯識成空難 唯識性不空 唯有空陰聚 無常及苦空 無法有法空 五大虛空藏 五蘊皆空經 心念不空過 性虛空十義 虛空藏觀經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形像 虛空非大種 虛空慧菩薩 虛空庫菩薩 一空一切空 一切皆空宗 亦有亦空門 因果皆空宗 有空中叁時 真德不空宗 真空觀四句 諸法畢竟空 八智證得空理 補特伽羅空性 不恒相續空界 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供養菩薩 不空金剛菩薩 不空罥索觀音 不空罥索菩薩 大虛空藏印明 地水火風空識 二空無漏種子 法空無漏種子 法石慧空禅師 非常苦空非我 非空非有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 空境有六種愚 空能除遣十相 空室智通道人 空無邊處解脫 空行有情勢速 空性差別二種 空有各具二義 空有力不待緣 空宗性宗十異 苦空無常無我 馬頰本空禅師 生空無漏種子 聖虛空藏菩薩 石霜性空禅師 司空本淨禅師 體空無生觀法 五大虛空藏法 孝義性空禅師 性空妙普庵主 修悲極于空處 虛空藏念誦法 虛空藏菩薩法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與明星 虛空容受叁業 虛空無邊超越 虛空雲海明門 虛空孕菩薩經 雪峰慧空禅師 一切諸行空寂 幽州譚空和尚 真空從一禅師 鎮州談空和尚 諸行空性決定 不空供養寶菩薩 不空鈎依菩薩法 大安樂不空菩薩 地水火風空識見 地水火風空五指 二種空所對治義 福智虛空藏菩薩 觀虛空藏菩薩經 貫穿到邊際空性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如入寶山空手回 勝義谛空有七種 十種空相回向心 受者空及作者空 無邊虛空處解脫 五大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經軌 虛空藏求聞持法 虛空藏與日月星 虛空無垢持金剛 虛空與空界差別 一切法等于虛空 應所修空有二種 應所證空有二種 有爲空及無爲空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 不空鈎觀自在菩薩 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多修空住速證菩提 非是空中而受此報 貫穿補特伽羅空性 貫穿卽彼空性威德 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空(sunya) 空叁摩地亦名無相 清辨護法空有之爭 色卽是空空卽是色 無邊虛空處等解脫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無邊超越菩薩 虛空無邊處定建立 雪峰慧空禅師語錄 一切諸法皆等虛空 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依叁自性立叁種空 以世間道修習空性 真空家鄉無生父母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大虛空大菩薩念誦法 法空《海東高僧傳》 空叁摩地是上座住處 空無相無願各有二種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虛空無垢持金剛菩薩 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佛說虛空藏菩薩陀羅尼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十六行與空等叁行相攝 無常苦空無我各有叁種 邪見不緣虛空及非擇滅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虛空無邊處近分及根本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不空罥索咒心經(一卷) 大安樂不空金剛真實菩薩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 等隨觀色乃至識皆空無我 四種空以四種行爲所依止 無常苦與空無我二句分別 不空〔《神僧傳》卷第八〕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一卷) 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經 佛說不空罥索咒經(一卷) 鑒空〔《神僧傳》卷第八〕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叁十卷) 法與法空俱離有無二種分別戲論 阿彌陀叁字法報應叁身空假中叁谛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有見空見起因及龍猛無著造論因緣 缁門警訓(十卷 前有空谷隆序) 不空罥索心咒王經(叁卷或作二卷)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一卷) 自教迹不空悉地樂欲一切菩薩母明妃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二卷 有波侖序) 空海(Kukai 774~835)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叁昧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麼耶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 靈裕(隋相州演空寺)[《續高僧傳》卷九] 源空(Genku 1133~1212)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法空(代州五臺山)[《續高僧傳》卷叁十五]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熙(唐益州空慧寺)[《續高僧傳》卷二十] 慧意(隋襄州景空寺)[《續高僧傳》卷十六] 十八空論(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悟空(唐上都章敬寺)[《宋高僧傳》卷第叁]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今作叁卷) 懷空(唐徐州安豐山)[《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鑒空(唐洛陽香山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空藏(唐京師會昌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玄鏡(隋京師空觀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六] 不空(Amoghavajra 705-774) 懷空(唐安陸定安山)[《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實叉難陀(唐洛京大遍空寺)[《宋高僧傳》卷第二] 一切如來摩诃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叁昧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法聰(後梁南雍州襄陽景空寺)[《續高僧傳》卷十六] 慧空(元觀)(唐陝州回銮寺)[《宋高僧傳》卷第九] 不空(慧朗)(唐京兆大興善寺)[《宋高僧傳》卷第一] 元慧(唐吳郡嘉興法空王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叁]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七卷 前有聖教序) ▲ 收起
叁藏法數 【829】有各具二義

  [出華嚴經疏]  一真空二義一謂真空能滅幻有。若幻有不滅。即非真空。二謂真空能成幻有。幻有若礙。亦非真空。是名真空二義。(幻有者。以迷真空之理。而成幻有之事。虛假不實。故名幻有。)二幻有二義一謂幻有必覆真空。比有若現。真空則隱。二謂幻有不礙真空。真空若顯。幻有自滅。是名幻有二義。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大詞典 【830】有力不待緣

爲華嚴宗用以說明“法界緣起”主要原理的“因六義”之一。系依准唯識宗“種子六義”中之“刹那滅”之義而立。即諸法緣起之“因”,其體性爲空,具有引生果之全部力用,而不須借助他緣之力,稱爲空有力不待緣。華嚴五教章卷四(大四五·五○二上):“由刹那滅故,即顯無自性,是空也;由滅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此謝滅非由緣力,故雲不待緣也。”此系以空有力不待緣與刹那滅之義相似,遂借“刹那滅”之義說明空有力不待緣。蓋刹那滅者,指刹那刹那生滅之法,能成爲他法生起之因;以刹那生滅,故無有自性而其體爲空;然由“滅”之故,能爲“因”以引生果,故謂之有力;又以此滅爲任運自然而滅,不須借助他緣之力即能引生果,故謂之不待他緣。

  蓋諸法皆具空、有二義,真如本體隨緣而生諸法,是爲“有”之義;而此“有”系如幻之假有,非本來恒有,是爲“空”之義;承認其法具有生果之全力功能,是爲有力而不待緣;又以其體爲空,故稱空有力不待緣。[十地經論卷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華嚴經搜玄記卷叁下](參閱“因六義”2272)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31】宗性宗十異

  (名數)一法義真俗異。二心性二名異。叁性字二體異。四真智真知異。五有我無我異。六遮诠表诠異。七認名認體異。八二谛叁谛異。九叁性空有異。十佛德空有異。見宗鏡錄叁十四。

佛學大詞典 【832】無常無我

  爲有漏果報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緣觀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種觀解。又作無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中阿含經卷二十一說處經(大一·五六五下):“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法,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觀無量壽佛經之第二觀(大一二·叁四二上):“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大乘義章卷叁“四谛義”、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參閱“四谛”1840)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33】無常無我

  (術語)是即有漏果報之四相,謂之苦谛四行相。苦空無常無我者舊譯。新譯謂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論二十六曰:“苦聖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叁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觀無量壽經曰:“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大乘義章叁曰:“逼惱名苦,苦法遷流,說爲無常。苦非我所,故名爲空。苦非我體,名爲無我。”

佛學常見辭彙 【834】無常無我

  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叁苦八苦和無量諸苦;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衆緣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說衆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無常即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的,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無我即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 【835】無常無我

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叁苦八難和無量諸苦;

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衆緣和合而生起;

性空是說衆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

無常即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

無我即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體可得。

- 梵心居士編

五燈會元 【836】馬頰本禅師

  馬頰山本空禅師,上堂:「只這施爲動轉,還合得本來祖翁麼?若合得,十二時中無虛棄底道理?若合不得,吃茶說話往往喚作茶話在。」僧便問:「如何免得不成茶話去?」師曰:「你識得口也未?」曰:「如何是口?」師曰:「兩片皮也不識。」曰:「如何是本來祖翁?」師曰:「大衆前不要牽爺恃娘。」師曰:「大衆忻然去也。」師曰:「你試點大衆性看!」僧作禮。師曰:「伊往往道一性一切性在。」僧欲進語,師曰:「孤負平生行腳眼。」問:「去卻即今言句,請師直指本來性。」師曰:「你迷源來得多少時?」曰:「即今蒙和尚指示。」師曰:「若指示你,我即迷源。」曰:「如何即是。」師示頌曰:「心是性體,性是心用。心性一如,誰別誰共?妄外迷源,只者難洞。古今凡聖,如幻如夢。」 - 宋·普濟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837】無漏種子

參閱“無漏種子”條。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38】聖虛藏菩薩

  (菩薩)見虛空藏條。

五燈會元 【839】石霜性禅師

  潭州石霜山性空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繩,出得此人,即答汝西來意。」僧曰:「近日湖南暢和尚出世,亦爲人東語西話。」師喚沙彌,拽出這死屍著。﹝沙彌即仰山。山後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源曰:「咄!癡漢,誰在井中?」山複問沩山。沩召慧寂,山應諾。沩曰:「出也。」山住後,常舉前語謂衆曰:「我在耽源處得名,沩山處得地。」﹞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840】本淨禅師

  司空山本淨禅師者,绛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缁于曹溪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叁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道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禅宗碩學,鹹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爲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義雲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雲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雲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既回阙庭,具以山中所遇奏聞。即敕光庭诏師到京,敕住白蓮亭。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兩街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師闡揚佛理。時有遠禅師者,抗聲謂師曰:「今對聖上,校量宗旨,應須直問直答,不假繁辭。只如禅師所見,以何爲道?」師曰:「無心是道。」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虛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俱虛妄,總是假名。」遠曰:「禅師見有身心,是道已否?」師曰:「山僧身心本來是道。」遠曰:「適言無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來是道,豈不相違?」師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遠曰:「觀禅師形質甚小,卻會此理。」師曰:「大德只見山僧相,不見山僧無相。見相者是大德所見。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其道。若以相爲實,窮劫不能見道。」遠曰:「今請禅師于相上說于無相。」師曰:「淨名經雲:“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無我所見,與道相應。”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遠聞語失色,逡巡避席。師有偈曰:「四大無主複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淨穢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意。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複雲:「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無主,即悟無心。若了無心,自然契道。」
  志明禅師問:「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又曰:「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應是道。」師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礫。」明杜口而退。師有偈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
  真禅師問:「道既無心,佛有心否?佛之與道,是一是二?」師曰:「不一不二。」曰:「佛度衆生,爲有心故。道不度人,爲無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無二?」師曰若言佛度衆生、道無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見。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虛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實,總是假名。一假之中,如何分二?」曰:「佛之與道,從是假名。當立名時,是誰爲立?若有立者,何得言無?」師曰:「佛之與道,因心而立。推窮立心,心亦是無。心既是無,即悟二俱不實。知如夢幻,即悟本空。強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見解。」師乃說無修無作偈曰:「見道方修道,不見複何修?道性如虛空,虛空何所修?遍觀修道者,撥火覓浮漚。但看弄傀儡,線斷一時休。」
  法空禅師問:「佛之與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應不實。何以從前尊宿皆言修道?」師曰:「大德錯會經意。道本無修,大德強修。道本無作,大德強作。道本無事,強生多事。道本無知,于中強知。如此見解,與道相違。從前尊宿不應如是。自是大德不會,請思之。」師有偈曰:「道體本無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會道。棄卻一真性,卻入鬧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安禅師問:「道既假名,佛雲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爲真?」師曰:「爲有妄故,將真對妄。推窮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總是假名。二事對治,都無實體。窮其根本,一切皆空。」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無殊,複是何物?」師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經雲:“無相似,無比況,言語道斷,如鳥飛空。”「安慚伏不知所措。師有偈曰:「推真真無相,窮妄妄無形。返觀推窮心,知心亦假名。會道亦如此,到頭亦只甯。」
  達性禅師問:「禅師至妙至微,真妄雙泯,佛道兩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實,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時,不可斷絕衆生善惡二根。」師曰:「善惡二根,皆因心有。窮心若有,根亦非虛。推心既無,根因何立?經雲:“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善惡業緣,本無有實。”」師有偈曰:「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善惡是外緣,于心實不有。舍惡送何處,取善令誰守?傷嗟二見人,攀緣兩頭走。若悟本無心,始悔從前咎。」
  又有近臣問曰:「此身從何而來?百年之後複歸何處?」師曰:「如人夢時,從何而來?睡覺時,從何而去?」曰:「夢時不可言無,既覺不可言有。雖有有無,來往無所。」師曰:「貧道此身,亦如其夢。」師有偈曰:「視生如在夢,夢裏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會夢如兩般,一悟無別悟。富貴與貧賤,更無分別路。」上元二年歸寂,谥大曉禅師。 - 宋·普濟

佛學大詞典 【841】無生觀法

  指直接體達一切諸法當體即空,無實生實滅之觀法。如金剛經所說(大八·七五二中):“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42】無生觀法

  (術語)觀一切諸法,觀其體空無性,如夢幻如露亦如電之觀法也。

佛學大詞典 【843】五大虛藏法

  爲祈求增益、息災、所望、天變等,以五大虛空藏菩薩爲本尊之修法。據覺禅鈔五大虛空藏載,此法在日本,每于辛酉年幹支相克之凶歲行之,又稱金門鳥敏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44】五大虛藏法

  (修法)五大虛空藏菩薩之修法。用于天變地妖之祈禱。

五燈會元 【845】孝義性禅師

  吉州孝義寺性空禅師,僧參,師乃展手示之。僧近前,卻退後。師曰:「父母俱喪,略不慘顔。」僧呵呵大笑。師曰:「少間與阇黎舉哀。」僧打筋鬥而出。師曰:「蒼天!蒼天!」僧參人事畢,師曰:「與麼下去,還有佛法道理也無?」曰:「某甲結舌有分。」師曰:「老僧又作麼生?」曰:「素非好手。」師便仰身合掌,僧亦合掌。師乃拊掌叁下,僧拂袖便出。師曰:「烏不前,兔不後,幾人于此茫然走。秪有阇黎達本源,結舌何曾著空有?」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846】妙普庵主

  嘉興府華亭性空妙普庵主,漢州人。久依死心獲證,乃抵秀水,追船子遺風。結茅青龍之野,吹鐵笛以自娛。多賦詠,得之者必珍藏。其山居曰:「心法雙忘猶隔妄,色塵不二尚余塵。百鳥不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庵人?」又警衆曰:「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幹戈致太平。」又曰:「不耕而食不蠶衣,物外清閑適聖時。未透祖師關[木*戾]子,也須存意著便宜。」又曰:「十二時中莫住工,窮來窮去到無窮。直須洞徹無窮底,踏倒須彌第一峰。」建炎初,徐明叛,道經烏鎮,肆殺戮,民多逃亡。師獨荷策而往,賊見其偉異,疑必詭伏者。問其來,師曰:「吾禅者,欲抵密印寺。」賊怒,欲斬之。師曰:「大丈夫要頭便斫取,奚以怒爲!吾死必矣,願得一飯以爲送終。」﹝一,原作「二」,據清藏本、續藏本改﹞賊奉肉食,師如常齋。出生畢,乃曰:「孰當爲我文之以祭?」賊笑而不答。師索筆大書曰;「嗚呼!惟靈勞我以生,則大塊之過。役我以壽,則陰陽之失。乏我以貧,則五行不正。因我以命,則時日不吉。籲哉!至哉!賴有出塵之道,悟我之性,與其妙心,則其妙心,孰與爲鄰?上同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無明。纖塵不動,本自圓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爲明,乾坤未足以爲大。磊磊落落,無挂無礙。六十余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風流太光彩。坦然歸去付春風,體似虛空終不壞。尚享!」遂舉箸饫餐,賊徒大笑。食罷,複曰:「劫數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段。」乃大呼:「斬!斬!」賊方駭異,稽首謝過令衛而出。烏鎮之廬舍免焚,實師之惠也。道俗聞之愈敬。有僧睹師見佛不拜歌,逆問曰:「既見佛,爲甚麼不拜?」師掌之,曰:「會麼?」雲:「不會。」師又掌曰:「家無二主。」紹興庚申冬,造大盆,穴而塞之。修書寄雪窦持禅師曰:「吾將水葬矣。」壬戌歲,持至,見其尚存,作偈嘲之曰:「咄哉老性空,剛要餒魚鼈。去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說。」師閱偈,笑曰:「待兄來證明耳。」令遍告四衆,衆集,師爲說法要,仍說偈曰:「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二省開圹。撒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遂盤坐盆中,順潮而下。衆皆隨至海濱,望欲斷目。師取塞,戽水而回。衆擁觀,水無所入。複乘流而往,唱曰:「船子當年返故鄉,沒蹤迹處妙難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散場。」其笛聲嗚咽。頃于蒼茫間,見以笛擲空而沒。衆號慕,圖像事之。後叁日,于沙上趺坐如生,道俗爭往迎歸。留五日,阇維,設利大如菽者莫計。二鶴徘徊空中,火盡始去。衆奉設利靈骨,建塔于青龍。 - 宋·普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