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47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阅藏知津 【829】大慧普禅师语录(三十卷)

宋干道门人蕴闻集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830】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支差别

  瑜伽九十八卷十五页云:复次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者,当知略由二因缘故。一、据相应俱行义,二、据无间俱行义。无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修者,据相应义。不净等想俱行修,乃至观空想俱行修者,据无间义。悲等俱行修,应知亦尔。又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行中,诸行爱染,若懒堕懈怠,若萨迦耶见,虽已断灭;习气随缚,我慢现行。若贪味爱;若于世间种种妙事欲乐贪爱;若有所余烦恼随眠;若希求利养;若希求活命;若诸欲爱;若诸有爱;若随虚妄分别所起四种欲贪,一、美色贪,二、形貌贪,三、细触贪,四、承事贪。如是能令生起所有非理过患,及令其心,越路而转。对治彼故;随其所应,有二十一想俱行修觉支差别。谓为对治四种障故;修无愿行想。从无常想,乃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为欲对治一种障故;修空行想,苦无我想。为欲断灭所余烦恼随眠障故;修于三界无相行想。为欲对治希求利养,及欲爱故;于诸欲中,修过患想。为欲对治希求活命,及有爱故;修习死想。为欲对治随逐虚妄分别所起四欲贪故;修不净想为初,乃至观空想为后。又此一切从青瘀想,乃至观空想,当知皆是不净想摄。又于此中青瘀想为初,膖胀想为后,对治美色贪。食啖想、分赤想、分散想、对治形貌贪。骸骨想、骨锁想、对治细触贪。观无心识空有尸想、对治承事贪。又于此中修慈最极至遍净等。如三摩呬多地。应知其相。 - 朱芾煌

阅藏知津 【831】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
  即《大宝积经》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异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832】共诸声闻独威力及不共威力

  瑜伽三十七卷十八页云:云何诸佛菩萨威力,与声闻独觉,有共不共?略由三相,应知不共。一者、微细故,二者、品类故,三者、界故。诸佛菩萨,于无量无数诸有情类,及无量无数威力方便,如所应作诸利益事,皆如实知;无不能作。是名微细。一切品类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类。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为威力境;是名为界。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诸有情。是故最极唯以一界为神通境。除上所说,所余诸佛菩萨威力,当知粗相与诸声闻独觉等共。如是诸佛菩萨威力,声闻独觉尚不能及;何况所余一切天人异生外道。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33】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意三昧

  (书名)一卷,智者大师说。说觉意三昧之行法。

阅藏知津 【834】佛说无量清净平等经(二卷)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
《大宝积经》第五无量寿如来会同本异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835】(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释自觉。博陵望都人。十岁事本郡开元寺知钦。为弟子。钦观其志不群。命名曰自觉。因戏之曰。闻名思义得无益乎。觉曰。佛种从缘起。安忘明诲哉。唐至德二年受具。北诣灵寿禅法寺。习诸经律大小之乘。条然分辩。久而念曰。人事纷纷。日新万端。若入泰山。得一盘石之上结茅。以居足矣。大历元年。得平山之西重林院。觉曰。空山无人烦虑不生。以烦虑不生之地。岂宜佛教无闻乎。固有鬼神之道在焉。于是为诸幽阴。晨夕讲贯者三年。五年天其大旱。群盗蜂起。加又林麓蒙翳。虎狼交迹。觉采果实。日充一食。恒阳节度使张昭。以时亢旱。闻觉精苦屡有祥感。躬自入山。请曰。昭无政术祸累百姓。三年亢阳。涓泽不下。引咎自责。良无补矣。又曰。昭闻。龙王依师听法。与诸俦类。忘其施雨愿哀蒸黎。以起大悲。则昭之诚无患矣。觉乃焚香。遥望潭洞而祝曰。惟龙之为雨泽其滋。不滋不泽。龙孰为德。不顷刻云雾四起。甘泽大下。是岁恒阳之人。为之有年。觉自入法以来。尝发四十九愿。其一愿者。愿由大悲菩萨接见弥陀。于是鸠率檀度。铸大悲像。高四十九尺。造寺居之。及寺之成。盛陈佛事。于大悲前俯伏泣曰。圣相已就。梵宇已成。愿承圣力。早登安养。其夜三更。忽有祥光二道。作中金色。光中阿弥陀佛。乘云而下。观音势至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案觉首曰。守愿勿悛。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俄而光收云敛。杳无眹迹。后十一年七月望夕。复见一人于云间现半身。有若毗沙门状。俯谓觉曰。安养之期于斯至矣。即日觉以所见告弟子。训其精勤。勇猛于如来法。无生懈惰。既而于大悲前。跏趺化识。弟子欲奉灵龛。以归旧山。州人苦留。遂于大悲寺南迁塔焉。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836】大方广圆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婆伽婆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现诸净土,与大菩萨十万人俱。文殊普贤等十二菩萨,次第请问因地修证法门。佛一一答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阅藏知津 【837】大方广圆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英汉对照词典 【838】五乘(人、天、声闻、缘、菩萨)

Five  Vehicles  ==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The  Five  Vehicles  conveying  the  karma-reward  which  differs  according  to  the  vehicle:  
1.Human  Vehicle  -  rebirth  among  human  conveyed  by  observing  the  Five  Commandments  (Five  Precepts)  
2.Deva  Vehicle  -  among  the  devas  by  the  Ten  Forms  of  Good  Actions  (Ten  Wholesomeness)  
3."Sound-Hearing"  Arhat  -  among  the  sravakas  by  the  Four  Noble  Truths  
4."Enlightened  by  Conditions"  Arhat  -  among  the  pratyeka-buddhas  by  the  Twelve  Nidanas  
5.Bodhisattva  -  among  the  Bodhisattvas  by  the  Six  Paramita

阅藏知津 【839】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意三昧(一卷)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辨法相第一。释觉意三昧名第二。释方便行第三。明心相第四。入观门第五。证相门第六。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840】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禅师名怀琏,字器之,漳州陈氏子也。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远韵,聪慧绝人。长为沙门,工翰墨声称甚着。游方爱衡岳胜绝。馆于三生藏有年。丛林号琏三生。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谒,师事之十余年。去游庐山圆通。又掌书记于讷禅师所。皇佑二年正月,有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倡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与琏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书献偈,乞归老山中。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余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上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修撰孙觉莘老,书问宗教。琏答之书。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余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叹也。琏虽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严甚。上尝赐以龙脑钵盂。琏对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钵食。此钵非法。使者归奏,上嘉叹久之。琏居虔服玩。可以化宝坊也,而皆不为。独于都城之西,为精舍。容百许人而已。有晓舜禅师,住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走依琏。琏馆于正寝,而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皆怪之。琏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闻者叹服。仁庙知之,赐舜再落发。仍居栖贤寺。治平中,琏再乞还山坚甚。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诏许自便。琏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归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诗颂。榜之曰宸奎。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之记。时京师始建宝文阁。诏取其副本藏焉。琏归山二十余年。年八十二,无疾而化。
  〔惠洪〕赞曰:琏公生长于寒乡。栖迟于荒远。钵饭布衲,若将终身。一旦道契主上,名落天下。而能焚龙脑,让正寝。非其素所畜养,大过于人者。何以至是哉。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则指物连类。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无疑。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 顾伟康编

法相辞典 【841】如来成等正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五页云:世尊!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如是三种,当知何相?善男子!当知此三、皆无二相。谓非成等正觉,非不成等正觉;非转正法轮,非不转正法轮;非入大涅盘,非不入大涅盘。何以故?如来法身、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 - 朱芾煌

阅藏知津 【842】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序)

宋北辽金河寺沙门释道孭集
  开示修行一真大法界心,及持诵准提咒法,然与准提三译,及尊那经,并不全合。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843】(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释玄觉。高昌国人也。西土种姓未得闻焉。学慕大乘从玄奘三藏研核经论。亦于玉华宫参预翻译。及大般若经向就。同请翻宝积经。奘辞惙然。觉因梦。一浮图庄严高大忽然摧倒。遂惊起告奘。奘曰。非汝身事。此吾灭之征耳。觉暗悲安仿。劝诸法侣竞求医药。觉后莫测终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44】永明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余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岩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册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絯鷃巢衣鹜中。时韶国师眼目世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裲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画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心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已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纔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证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证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黎。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惠洪〕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佨劣。及见其画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45】东林照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禅师名常总,剑州尤溪施氏。母梦男子,颀然色如金。握白芙蓉三柄,以授之。但一柄得,余委地。觉而娠,后诞三子。伯仲皆不育,总其季也。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又八年落发。诣建州大中寺,契思律师受具。神观秀异,鸾翔虎视。威掩万僧,伟如也。初至吉州禾山,依禅智材公。材有人望,厚礼延之不留。闻南禅师之风,辞材至归宗。久之无所得而去。归宗寺火,南公迁石门南塔。又往从之。及南公自石门,而迁黄蘗积翠。自积翠而迁黄龙。总皆在焉。二十年之间,凡七往返。南公佳其勤劳,称于众。总自负密受,大法旨决,志将大掖临济之宗。名声益远,丛林争追崇之。南公殁,哭之不成声。恋恋不忍去。明年洪州太守荣公修撰,请住泐潭。其徒相语曰:马祖再来也。道俗争先愿见。元丰三年诏,革江州东林律居为禅席。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出守南昌。欲延宝觉禅师心公。宝觉举总自代。总知宵遁,去千余里。王公檄诸郡,期必得之。竟得之新淦殊山穷谷中,遂应命。其徒又相语曰:远公尝有谶记。曰:吾灭七百年后。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场。今符其语矣。总之名,遂闻天子。有诏住相国智海禅院。总固称山野老病,不能奉诏。然州郡敦遣急于星火。其徒又相语曰:聪明泉者,适自涸矣。远公所酌之泉,在方丈之西也。凡两月而得旨,如所乞。就赐紫伽梨,号广惠。其徒又相语曰:聪明泉复涌沸矣。元佑三年,徐国王奏号,照觉禅师。总于衲子有大缘。槌拂之下,众盈七百。总尝燕坐,私相告曰:方丈夜有白光,天香郁然。其得众心如此。山门遣化,多边僥瘴雾处。有死于其所者。总必泣设位祭奠,尽礼荐拔。以故人人感动。罗汉系南禅师,佑公之子。有禅学,未为丛林所信。至东林,总大钟横撞。万指出迎,于清溪之上。于是诸方传之,号小南。其成就后学,又如此。总住持十二年。厦屋崇成,金碧照烟云。如夜摩睹史之宫,从天而堕。天下学者,从风而靡。丛席之盛,近世所未有也。六年八月示疾。九月二十九日浴罢安坐。泊然而寂。十月八日全身葬于雁门塔之东。阅世六十七,坐四十九夏。
  〔惠洪〕赞曰:予尝游东林,览观太息。念其刱(御名)之功,丛林之盛。非愿力大士,莫能为之也。东坡词曰:堂堂总公,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是事且止。聊观其一戏,盖将谈笑不起于座。而化庐山之下,为梵释龙天之宫。渠不信夫。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46】法悦(梁京师正寺)[《高僧传》卷十三]

释法悦者。戒素沙门也。齐末敕为僧主。止京师正觉寺。敦修福业四部所归。悦尝闻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车骑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左称最。州境或应有灾崇。及僧尼横延衅戾。像则流汗。汗之多少则祸患之浓淡也。宋泰始初彭城北属群虏共欲迁像。引至万夫竟不能致。齐初兖州数郡欲起义南附。亦驱逼众僧助守营堑。时虏帅兰陵公攻陷此营获诸沙门。于是尽执二州道人幽系围里。遣表伪台诬以助乱。像时流汗举殿皆湿。时伪梁王谅镇在彭城。亦多小信向亲往像所使人拭之随出。终莫能止。王乃烧香礼拜至心誓曰。众僧无罪。弟子自当营护不使罗祸。若幽诚有感愿拭汗即止。于是自手拭之。随拭即燥。王具表其事。诸僧皆见原免。悦既欣睹灵异誓愿瞻礼。而关禁阻隔莫由克遂。又昔宋明皇帝经造丈八金像。四铸不成。于是改为丈四。悦乃与白马寺沙门智靖。率合同缘欲改造丈八无量寿像以申厥志。始鸠集金铜。属齐末世道陵迟。复致推斥。至梁初方以事启闻。降敕听许。并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随用资给。以梁天监八年五月三日于小庄严寺营铸。匠本量佛身四万斤铜。融泻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铜不可称计。投诸炉治随铸而模内不满。犹自如先又驰启闻。敕给功德铜三千斤。台内始就量送。而像处已见。羊车传诏载铜炉侧。于是飞韛消融一铸便满。甫尔之间人车俱失。比台内铜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实灵感。工匠喜踊道俗称赞。及至开模量度乃踊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钱二枚犹见在衣条。竟不销铄。并莫测其然。寻昔量铜四万。准用有余。后益三千。计阙未满。而祥瑞冥密出自心图。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礼忏。忽见素所晃然洞明。祥视久之。乃知神光之异铸后三日未及开模。有禅师道度。高洁僧也。舍其七条袈裟助费。开顶俄而遥见二僧。跪开像髻。逼就观之。倏然不见。时悦靖二僧相次迁化。敕以像事委定林僧佑。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像光宅寺。是月不雨颇有埃尘。及明将迁像夜有轻云遍上微雨沾泽。僧佑经行像所系念天气。遥见像边有光焰上下如灯如烛。并闻槌谶礼拜之声。入户详视揜然俱灭。防寺蒋孝孙亦所同见。是夜淮中贾客并闻大航舶下催督治桥。有如数百人声。将知灵器之重。岂人致焉。其后更铸光趺。并有风香之瑞。自葱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