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49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历代名僧辞典 【865】清江(唐襄州辩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释清江。会稽人也。不详氏族。幼悟幻泡身拘羁鞅。因入精舍便恋空门。父母沮劝建乎难拔。礼昙一律主为亲教师。讽诵经法寓目俱通。长者品量之曰。释门千里驹也。于浙阳天竺戒坛求法。与同学清源从守直和尚下为弟子。还听习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钞。间岁精义入神举皆通畅。而善篇章。儒家笔语体高辞典。又擅一隅之美。时少伦擬。其褊懆之性不与人类。尝于一公少因不足。亦有舍和尚之讥。由是游方服勤。凡云律筵无不预者。自责己曰。天下行半少有如我本师者。还会稽。一公犹老。当其僧大集时。击木唱某再投和尚摄受。时一公诟骂。江雨泪而忏悔曰。前念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苟不许收则越人不可以强售章甫也。一公悯其数四求哀。乃曰。为汝含垢。遂为师资如初。江有禅观之学。大历八年于汝濆遇忠国师。因弟子说自。忠曰。此律师是和尚乡人。乃欣然相会寻往南阳。再谒国师密传心要焉。
〔赞宁〕系曰。江尝为七夕诗。或谓之四背中一背也。通曰。诗人兴咏用意不伦。慧休怨别。陆机牵牛星。屈原湘夫人。岂为色邪。皆当时寓言兴类而已。若然者言火则焚口。说食则疗饥也矣。江之舍师后乃扬师之美。反权合道也。实为此诗警世无常引令入佛智焉。其故何也。详江遇忠国师大明玄理无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66】(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释希觉。字顺之。姓商氏。世居晋陵。觉生于溧阳。家系儒墨。属唐季丧乱累被剽略。自尔贫窭尝佣书于给事中罗隐家。偶问名居。隐曰。毗陵商家儿何至于此。叹息再三。多与顾直劝归乡修学。至年二十五叹曰。时不我与。或服晚乘轩。皆一期尔。忽求出家于温州开元寺。文德元年也。龙纪中受戒。续揣摩律部。禀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时在天台山也。则乃法宝大师之高足。广明中关中丧乱。避地江表。觉始窥其墙。终见室家瑰富。以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不称所怀何耶古德妄相穿凿各竞师门。流宕忘返。觉遂着记。广之曰增晖录。盖取曹植云。萤烛末光增晖日月。谦言增晖集要之日月也。二十卷成部。浙之东西盛行斯录。暨乎则公长往。乃讲训于永嘉。武肃王钱氏季弟铧牧是郡。深礼重焉。寻为愚僧所诬塑。释而不问。徙于杭大钱寺。文穆王造千佛伽蓝。召为寺主。借紫私署曰文光大师焉。四方学者骋骛而臻。觉外学偏多长有易道。着会释记二十卷。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备。常为人敷演此经。付授于都僧正赞宁。及乎老病乞解见任僧职。既遂所怀。唯啸傲山房以吟咏为乐。年八十一。然犹抄书籍异本。曾无告倦。未终之前。舍衣物作现前僧得施。复普饭一城僧。自此困惫每睡见有一人。纯衣紫服。肌肤软弱。如绵纩焉。意似相伴。纔欲召弟子将至。此人舒徐下床。后还如故亲向。赞宁说此。某知是天人耳。嘱托言毕而绝。享年八十五。生常所着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觉之执持未尝弛放。勤于讲训切于进修。学则弥老而不休。官则奉身而知退。可谓高尚其事名节俱全。长者之风蔼然如在所居。号释氏西斋。慕吴兢之蕴积编简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67】(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释常觉。姓李氏。陈留人也。肇为鞠子气调绝奇。入乡校中讽读经籍。群童咸出其下。洎登弱冠往庐山游二林陟五老。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梁干化二年蒙去饰披缁矣。明年于东林甘露戒坛纳解脱木叉。厥后修身践言。虽三藏俱留于意表。而以心学为究尽之务。复入五台山礼妙吉灵迹。迨后唐天成三载。始于东京丽景门之右树小禅坊。敕额为普净焉。而逐月三八日设阖京僧浴。其或香汤汲注。樵蒸失供觉必令撤小屋抽榱桷而助爨焉。有公王仰重表荐紫衣。坚拒弗受。汲汲以利行济物为己任耳。开宝四年十二月三日。遘疾。轻安无挠。十一日告众右胁而化。享年七十六。僧腊五十六。茶毗收舍利五色磊落无算。尝居京邑屡登斯院。览北海陶尚书谷为湘东张仲荀序诗赠觉而云。起后唐天成至汉干佑。每黑白月三取八日浴京大众。累岁费钱可一百三十六万数。计缗千万矣。虽檀施共成。实觉公化导之力也。嘻大火之下陈留古封。周秦已来战伐之国。人物众而土风尚利。舟车会而货殖惟错。昔梁惠王贤诸侯也。尝谓孟轲曰。何以利吾国。是知礼让之化不胜于好利之心明矣。且梁去鲁千里而近。道犹不同。矧十万八千里乎。梁王孟子同世之人也。心或有异。况瞿昙上人乎。彼孟氏属斯文未丧。不能扬素王之道。今上人当去圣逾远。卒能行法王之教。苟非三业内净六尘外清以至公之行化于人。孰以至公之心受于化也。陶重叙曰。自灵山覆篑法海堙流。玉毫晦而微言绝。金杖折而异端作。惟上人也色空等观物我都亡。麻麦一斋自同禅悦。炎凉一纳仅蔽枯形。前后王臣。欲上章乞以大师为号请以紫染方袍者。皆确而拒之。云云。张仲荀赠觉钵盂拄杖草屦。各用五言为章刊于小碣。其为名流硕学旌别有如此者。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68】(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释明觉。俗姓猷。河内人也。祖为官岭南。后徙居为建阳人也。觉儒家之子风流蕴藉好问求知。曾无倦懈。宿怀道性。闻道一禅师于佛迹岭行禅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由此即愿观方。衡岳天台四明遍尝法味。复于径山留心请决。数夏负薪面皯手胝。下山至杭州大云寺。禁足院门。续移止湖畔青山顶。结庵而止。属范阳卢中丞向风躬谒。召归州治大云寺住持。元和十五年。避嫌远嚣隐天目山。是山也特秀基墟跨涉四郡。有上下龙潭深不可测。怪物往往出于中。有白鹿毛质诡异。土人谓为山神也觉遁是中檀信为禅宇。长庆三年春及冬至明年二月大旱。野火蔓延欲烧院。僧惶懅。觉曰。吾与此山有缘火当速灭。少选雷雨骤作其火都灭。远近惊叹。以太和五年七月十九日。示疾而亡。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69】昙无最(魏洛都融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释昙无最。姓董氏。武安人也。灵悟洞微餐寝玄秘。少禀道化名垂朝野。为三宝之良将。即像法之金汤。讽诵经论坚持律部。偏爱禅那心虚静谧。时行汲引咸所推宗。兼博贯玄儒尤明论道。故使七众望尘奄有繁闹。最厌世情重将捐四部。行施奖诲多以戒禁为先。丞动物机信用云布。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徒众千余。并是常随门学。至四月三十日布萨行筹依位授受。常计之外乃长六十。最居坐端深怪其异。既无外众通夕怀疑。明旦重推。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并异伦大德。衣服正帖翔步闲雅。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或于中路逢者皆云。往赴崇尊听僧说戒。如是数般节级勘其年齿相扶人数多少洽满六十焉。故知道会圣心。是幽灵遐降。竹林群隐明非妄承。最德洽释宗屡当时望。后敕住洛都融觉寺。寺即清河文献怿所立。廊宇充溢周于三里。最善弘敷导。妙达涅盘华严。僧徒千人常业无怠。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见而礼之。号为东土菩萨。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每弹指唱善。翻为梵字。寄传大夏。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矣。然其常以弘法为任。元魏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请释李两宗上殿。斋讫侍中刘腾宣敕。请诸法师等。与道士论义。时清道馆道士姜斌。与最对论。帝问。佛与老子同时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时以为侍者。文出老子开天经。据此明是同时。最问曰。老子周何王而生。何年西入。斌曰。当周定王三年。在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简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八十五。见周德陵迟。遂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约斯明矣。最曰。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度。计入涅盘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乃与尹喜西遁。此乃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曰。若如来言出何文纪。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圣人。当时于佛迥无文志何耶。最曰。孔氏三备卜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何能自达。帝遣尚书令元又宣敕。道士姜斌论无宗旨。宜令下席。又议。开天经是谁所说。中书侍郎魏收。尚书郎祖莹。就观取经。大尉萧综太傅李實。卫尉许伯桃。吏部尚书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奏云。老子止着五千文。余无言说。臣等所议。姜斌罪当惑众。帝时加斌极刑。西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苦谏。乃止配徒马邑。最学优程举继乎魏史。藉甚腾声移肆通国。遂使达儒朝士降阶设敬接足归依。佛法中兴惟其开务。后不测其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70】(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释自觉。博陵望都人也。稚齿厌于俗态。俄白亲老言。儿乐从佛求度世去。二亲惊愕咄咤俾去。然无惭怍再拜请命。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钦观其志气弗群。立字曰自觉。训之曰。汝闻名思义。答曰。佛种从缘起。唯听明诲矣。既而诵经及格蒙度。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微也。便言。当入太行山于一盘石上结茅庵三亩小溪为兰若。不亦快乎。大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果应所求。遁迹自娱。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觉则跣足经行。冬则右肩偏袒。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复。唯拾果采蔬卯时一食。时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闻觉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张语之曰某无政术致累百姓。三年亢阳借苦引咎。自责良无补矣或云。龙王多依师听法忘其施雨愿师垂救旱之誓。有如白水如念苍生。请辍禅定略入军府。觉乃虔恪启告龙神。未移晷刻天辄大雨。二辰告足。张帅归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觉始入法已来。学诸佛因中誓愿。其数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及乎发言响应。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举高四十九尺。梵相端严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随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欤。遂于坛前诵念至三更。见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见弥陀佛。观音势至左右翼从。佛垂金臂呼自觉声。渐下云来摩其顶曰。守愿勿悛无宜懈废。利物为先。汝去吾随任从汝意。言毕云收杳无眹迹。觉以愿心酬毕。返山林之间择送终之处。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现半身。若毗沙门状。谓曰。师今岁灭度矣。举手谢神人曰。往来定分吾闻命矣。其年六月十四日。奄归寂灭。门人欲奉神龛归山寺。州府人苦留。终于大悲寺南迁塔焉。则十三年四月八日也。其大悲为恒阳奇事。感应潜通。至周显德初。敕铸九府圆法。天下铜像一例除毁。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不允。登即炉[壹-豆+石/木]镕冶。真定之人莫不悲悼。时炭炽飞烟无之。从顶至胸旋收铜汁。斯须计料匠氏暴卒。自此罢工。迨宋太祖神德皇帝。追铸令全。代忏前事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871】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释觉朗。俗姓未详。河东人。住大兴善寺。明四分律及大涅盘而气骨陵人形声动物。游诸街巷罕不顾之。仁寿四年。下敕令送舍利于绛州觉成寺。初达治所出示道俗。涌出金瓶分为七分。光照彻外。穿基二丈得粟半升。又感黄雀一头。飞迫于人全无怖惧。驯扰佛堂久便自失。又石函盖上。见二菩萨踞坐宝座前有一尼敛手曲敬。或见飞仙及三黄雀并及双树驎凤等象。将下三日常放光明。乃迷昼夜朗过灯耀。有掩堂灭炬者。而光色逾盛溢于幽障。玄素通感荣庆相喧。朗具表闻。广如别传。大业之末。有敕令知大禅定道场主。镇压豪横怗然向风。渐润道化。颇怀钦重。不久卒于所住。时又有沙门海藏。识信坚正宗仰律司。屡讲四分少有传嗣。唐运置十大德。藏其一焉。又有法锵律师。本住静法。末厌烦梗南栖太和。幽居养志不尘僧众。孤行岩岫偃息松林。服饵守中赏心唯识。亦搔索之开士也。及终没后露骸山侧。至夜有灯照之。道俗往观。失灯所在。远望还见动经两月光照逾明。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872】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岸序)

元大中祥符寺华亭念常集
  目录一卷,七佛偈,及彰所知论,一卷,从第二卷至二十二卷,载盘古乃至元朝至正年间一切三教事迹,今分为三十四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阅藏知津 【873】大方广圆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874】(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释行觉。姓刘氏。钜鹿人也。稚岁英敏立不易方。负志出家亲难沮劝。早投本部永泰伽蓝受业。纳戒后于洛都遇会禅师开悟玄理秉心矫迹。游方见江陵古寺殿宇摧堕阒而无人。觉卸囊挂锡。明日见樵夫。惊怪言。此是国昌寺。废已三周。将知人事相因道从缘会。学者至矣。乡人来矣。郁成一寺。时节使崔尚书请召入城。谢而不赴。檀施继臻。乃兴盛化。贞元十五年告终。年九十二。荆楚之人营塔焉。又南岳山释皓玉者赵氏之子上党人也。出尘于法清寺。后于荷泽会下大明心印。入岳中兰若养道。衡阳太守王展员外倾重。终时年八十余。兴元中入塔云。 - 顾伟康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75】如来应供等正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术语)佛之十号也。见十号条。

中国百科全书 【876】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Shijueyue

  印度佛学家、汉学家。在印度大学毕业后,曾去法国远东学院师事佛学家莱维教授,从事汉文佛典的研究工作。曾任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副校长。到中国留学时,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通晓古汉语、梵语和中亚语言,专门从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千年史》、《印度与中亚》、《中国佛教圣典》(上、下册)。他还把唐道宣的《释迦方志》译成英语。(于  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