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谓释迦既入灭,弥勒佛未出现之中间时也。此时地藏菩萨出而教化众生。延命地藏经曰:“我每日晨朝入诸定,入诸地狱令离苦,无佛世界度众生,今世后世能引导。”
没有佛在世界上居住的时期,如释迦佛涅槃之后,弥勒佛尚未示现的这一段时期。此时期由地藏王菩萨负责教化众生的工作。 - 陈义孝编
没有佛在世界居住的时期,如释迦佛涅槃之后,弥勒佛未示现的这一段时期。此时期地藏王菩萨负责教化众生的工作。
- 梵心居士编
(界名)龙女成佛之世界名。法华经提婆品曰:“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谓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即: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种、一佛世界。其中第二之世界性,在大智度论中称为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则依准旧华严经所说十重世界之次第,称之为世界性。[旧华严经卷五十六、大智度论卷五十、华严经搜玄记卷一末、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彰所知论卷上、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二]
(名数)谓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也。智度论第五十曰:“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引此文,而为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种、一佛世界。其中第二所以名为世界性者,以准于旧华严经五十六所说十重世界之次第也。五教章通路记五十二曰:“华严经中,积聚诸刹而名世界性,积诸世界性而名世界海,释此次第而作此解释,论之第三重既立海之名,是故章主名第二重之世界为世界性。海之后所以安界种者,种是种类,亦是因义。积诸界海,共安一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为第五重作其因种。故界海之次,建界种之名。”
(界名)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之铁围山为限曰一世界,此世界之数一千曰小千世界。详见三千大千世界条下。
显扬一卷十七页云: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南赡部洲,千东毗提诃洲,千西瞿陀尼洲,千北拘卢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合名第一小千世界。
二解 集论四卷二页云: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总名小千世界。 - 朱芾煌
古印度的世间观,含四大洲、日、月、六欲界欲天、梵天各一千个。 - 庄春江居士编
指华严经所说种种世界中之仰世界及覆世界。正住者是仰世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窠。八十华严经卷十七(大一○·八九下):“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故称仰覆世界。
(界名)华严经说种种之世界,中有仰世界,有覆世界。仰世界如常。覆世界如蜂窝。八十华严经十七曰:“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
梵语eka-buddha-ks!etra。指一佛教化众生之范围。又作一佛土、一佛刹、一佛国土。后世将此范围逐渐扩大到四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边世界等。[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二、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二]
(术语)谓一佛所化之世界也。又曰一佛土或一佛国土。中阿含经十七,谓二佛无同时出现者,恰如转轮圣王,一四天下同时无二人云。此为一佛教化,普及须弥四洲,更不须余佛出世之意,即一佛所化之世界为一四天下之说也。然智度论五十曰:明五重世界,谓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复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海,复数之至恒沙,谓之一佛世界种,复至其数无量,谓之一佛世界云。此论文,第二重与第五重,虽同为一佛世界,而五教章卷下,取华严之意,改第二重为世界性,第五重为一佛世界,此为终教所谈一佛所化之范围也。
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与一佛土同义。 - 陈义孝编
(杂名)即三界。为一切迷惑众生之住处。
杂生种种生物之世界。如娑婆世界,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杂居之世界。[净土论注卷下]
(术语)如娑婆世界狱鬼畜人天五趣杂居之世界也。净土论注下曰:“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千,苦乐一品,以杂业故。”
梵语dvi-sa^hasra-madhyama-loka-dha^tu。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以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欲界六天及色界初禅天等为一世界,集一千个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参阅“三千大千世界”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