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謂釋迦既入滅,彌勒佛未出現之中間時也。此時地藏菩薩出而教化衆生。延命地藏經曰:“我每日晨朝入諸定,入諸地獄令離苦,無佛世界度衆生,今世後世能引導。”
沒有佛在世界上居住的時期,如釋迦佛涅槃之後,彌勒佛尚未示現的這一段時期。此時期由地藏王菩薩負責教化衆生的工作。 - 陳義孝編
沒有佛在世界居住的時期,如釋迦佛涅槃之後,彌勒佛未示現的這一段時期。此時期地藏王菩薩負責教化衆生的工作。
- 梵心居士編
(界名)龍女成佛之世界名。法華經提婆品曰:“當時衆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爲十方一切衆生演說妙法。”
謂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即: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種、一佛世界。其中第二之世界性,在大智度論中稱爲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則依准舊華嚴經所說十重世界之次第,稱之爲世界性。[舊華嚴經卷五十六、大智度論卷五十、華嚴經搜玄記卷一末、華嚴經探玄記卷叁、彰所知論卷上、五教章通路記卷五十二]
(名數)謂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也。智度論第五十曰:“叁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時起,一時滅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種;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引此文,而爲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種、一佛世界。其中第二所以名爲世界性者,以准于舊華嚴經五十六所說十重世界之次第也。五教章通路記五十二曰:“華嚴經中,積聚諸刹而名世界性,積諸世界性而名世界海,釋此次第而作此解釋,論之第叁重既立海之名,是故章主名第二重之世界爲世界性。海之後所以安界種者,種是種類,亦是因義。積諸界海,共安一處,攝諸流類,故名爲種,爲第五重作其因種。故界海之次,建界種之名。”
(界名)以須彌山爲中心,四周之鐵圍山爲限曰一世界,此世界之數一千曰小千世界。詳見叁千大千世界條下。
顯揚一卷十七頁雲: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南贍部洲,千東毗提诃洲,千西瞿陀尼洲,千北拘盧洲,千四大王衆天,千叁十叁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樂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合名第一小千世界。
二解 集論四卷二頁雲: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衆天,千叁十叁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總名小千世界。 - 朱芾煌
古印度的世間觀,含四大洲、日、月、六欲界欲天、梵天各一千個。 - 莊春江居士編
指華嚴經所說種種世界中之仰世界及覆世界。正住者是仰世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窠。八十華嚴經卷十七(大一○·八九下):“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故稱仰覆世界。
(界名)華嚴經說種種之世界,中有仰世界,有覆世界。仰世界如常。覆世界如蜂窩。八十華嚴經十七曰:“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
梵語eka-buddha-ks!etra。指一佛教化衆生之範圍。又作一佛土、一佛刹、一佛國土。後世將此範圍逐漸擴大到四洲,乃至叁千大千世界或無邊世界等。[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光記卷十二、五教章通路記卷五十二]
(術語)謂一佛所化之世界也。又曰一佛土或一佛國土。中阿含經十七,謂二佛無同時出現者,恰如轉輪聖王,一四天下同時無二人雲。此爲一佛教化,普及須彌四洲,更不須余佛出世之意,即一佛所化之世界爲一四天下之說也。然智度論五十曰:明五重世界,謂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世界,數之至恒沙,謂之一佛世界,複數之至恒沙,謂之一佛世界海,複數之至恒沙,謂之一佛世界種,複至其數無量,謂之一佛世界雲。此論文,第二重與第五重,雖同爲一佛世界,而五教章卷下,取華嚴之意,改第二重爲世界性,第五重爲一佛世界,此爲終教所談一佛所化之範圍也。
一佛所教化的世界。與一佛土同義。 - 陳義孝編
(雜名)即叁界。爲一切迷惑衆生之住處。
雜生種種生物之世界。如娑婆世界,爲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雜居之世界。[淨土論注卷下]
(術語)如娑婆世界獄鬼畜人天五趣雜居之世界也。淨土論注下曰:“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千,苦樂一品,以雜業故。”
梵語dvi-sa^hasra-madhyama-loka-dha^tu。爲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以一須彌山、一日月、四大洲、欲界六天及色界初禅天等爲一世界,集一千個世界稱爲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爲中千世界。(參閱“叁千大千世界”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