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见四供养及八供条。
建塔以作供养之谓。又作建塔供养。印度自古即有起塔供养之风俗,诸经中亦多次论及起塔供养之功德。佛灭度后,香姓婆罗门将佛舍利分为八份,遮罗颇等诸国人受持后乃起塔供养之。百年后,据云阿育王将所得佛舍利再细分为八万四千,并建八万四千宝塔以供养之。我国有关起塔供养之记载甚多,较早者如广弘明集卷十七所载,仁寿元年(601)以降,隋文帝尝于诸州建舍利塔。另有“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 己卯岁记”之记铭,与若干现存的铸铜宝箧印塔,复于长安草堂之寺迹发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之刻铭。此外,入寂僧之供养塔亦极多,金石萃编中即有多数舍利塔铭,例如东魏天平三年(536)之王方略须弥塔记(卷三十)、北齐河清四年(565)之宋昙思等造塔记(卷三十三)、唐贞元十五年(799)之皇帝降诞日为国建无垢净光塔铭并序(卷一○四)、南汉大宝六年(963)之西铁塔铭(卷一二二)等。[长阿含卷四游行经、无上依经卷上校量功德品、经律异相卷六]
又作千僧斋、千僧会。即同时供养一千名僧侣之法会。据大智度论卷二、卷三载,释尊之时,频婆娑罗王曾供养千位比丘。又佛陀入灭之后,摩诃迦叶亦曾招集千人,举行经藏之结集大会。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即甚为盛行,王侯贵族常举行之。如陈后主至德四年(586),诏请智顗大师为皇太子授菩萨戒,设千僧斋;唐贞观八年(634),为穆太后设千僧斋;文宗开成二年(837),于开元寺设斋,供养五百僧;懿宗咸通十二年(871),于禁中设万僧斋;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亦曾于内殿设千僧斋。近年(1969)以来,台湾亦渐倡行供僧斋会,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又此类法会所供养之僧侣数目并不限定一千人,亦有五百人,或五千人、一万人者。该法会尚有无遮会、忏法、讲经、年忌法要等项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佛祖统纪卷四十二、日本书纪卷二十五]
乃日本佛教用语。指新建寺院之佛像安置仪式。又称入佛式。寺院中之安置佛菩萨像,有入佛、入座、迁佛、迁座等仪式;新建之寺院,安置佛像之仪式为入佛式,菩萨、高僧像之安置仪式称为入座式。又寺院烧毁或朽坏后再建时,佛像之安置称为迁佛式;菩萨、高僧像之安置,称为迁座式。
(仪式)为入佛所行之法会供养也。
(名数)一、身业供养,身至诚敬礼也。二、口业供养,口至诚赞叹功德也。三、意业供养,意至诚想念相好也。说见法华文句二。
[出法华文句] 一身业供养谓身至诚敬礼诸佛菩萨。是名身业供养。二口业供养谓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是名口业供养。三意业供养谓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是名意业供养。 - 明·一如等 撰
身业供养、口业供养、语业供养。身业供养是身体至诚的礼敬三宝;口业供养是口至诚的赞叹如来的功德;意业供养是意至诚的想念佛的相好。 - 陈义孝编
三业供养者:
一、身业供养 身至诚敬礼也。
二、口业供养 口至诚赞叹功德也。
三、意业供养 意至诚想念相好也。 - 明·杨卓
指三种宜供养者,即:(一)如来应供养,此因如来乃自利利他圆满而为世之最尊者。(二)阿罗汉应供养,因阿罗汉已了尽生死之因而为世之福田者。(三)转轮圣王应供养,因转轮圣王以正法治天下而为四海之父母者。[增一阿含经卷十二]
(名数)世有三种宜供养者,一、如来所应供养,自利利他圆满而为世之最尊者。二、阿罗汉所应供养,既尽生死之因而为世之福田者。三、转轮圣王所应供养,以正法治天下,为四海之父母者。见增一阿含经十二。
[出增一阿含经] 一如来所应供养谓如来出现世间。咸欲利乐一切众生。于天人中最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无救护者而救护之。未度脱者而度脱之。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二阿罗汉所应供养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巳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三转轮圣王所应供养谓转轮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杀不盗。无诸过恶。咸被恩泽。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民所应供养。 - 明·一如等 撰
(名数)一利供养,捧香华饮食等也。二敬供养,赞叹恭敬也。三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也。又如其次第,名之曰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见十地论三。
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利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敬供养是以赞叹恭敬作供养;行供养是以修行妙法作供养。 - 陈义孝编
即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
利供养: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
敬供养:以赞叹恭敬作供养;
行供养:以修行妙法作供养。
- 梵心居士编
(术语)三业供养之一。见供养条。
(术语)合内外四供与四摄菩萨而称为十二供养。此名目出守护经九。又以四摄为供养尊,其说见本说略出经及出生义。
(名数)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幢幡,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法华经法师品说之,故名法华经为十种供养经。其滥觞由于罗什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