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見四供養及八供條。
建塔以作供養之謂。又作建塔供養。印度自古即有起塔供養之風俗,諸經中亦多次論及起塔供養之功德。佛滅度後,香姓婆羅門將佛舍利分爲八份,遮羅頗等諸國人受持後乃起塔供養之。百年後,據雲阿育王將所得佛舍利再細分爲八萬四千,並建八萬四千寶塔以供養之。我國有關起塔供養之記載甚多,較早者如廣弘明集卷十七所載,仁壽元年(601)以降,隋文帝嘗于諸州建舍利塔。另有“吳越國王錢弘俶敬造八萬四千寶塔 己卯歲記”之記銘,與若幹現存的鑄銅寶箧印塔,複于長安草堂之寺迹發現“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舍利塔”之刻銘。此外,入寂僧之供養塔亦極多,金石萃編中即有多數舍利塔銘,例如東魏天平叁年(536)之王方略須彌塔記(卷叁十)、北齊河清四年(565)之宋昙思等造塔記(卷叁十叁)、唐貞元十五年(799)之皇帝降誕日爲國建無垢淨光塔銘並序(卷一○四)、南漢大寶六年(963)之西鐵塔銘(卷一二二)等。[長阿含卷四遊行經、無上依經卷上校量功德品、經律異相卷六]
又作千僧齋、千僧會。即同時供養一千名僧侶之法會。據大智度論卷二、卷叁載,釋尊之時,頻婆娑羅王曾供養千位比丘。又佛陀入滅之後,摩诃迦葉亦曾招集千人,舉行經藏之結集大會。我國自南北朝以來,即甚爲盛行,王侯貴族常舉行之。如陳後主至德四年(586),诏請智顗大師爲皇太子授菩薩戒,設千僧齋;唐貞觀八年(634),爲穆太後設千僧齋;文宗開成二年(837),于開元寺設齋,供養五百僧;懿宗鹹通十二年(871),于禁中設萬僧齋;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亦曾于內殿設千僧齋。近年(1969)以來,臺灣亦漸倡行供僧齋會,多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又此類法會所供養之僧侶數目並不限定一千人,亦有五百人,或五千人、一萬人者。該法會尚有無遮會、忏法、講經、年忌法要等項目。[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佛祖統紀卷四十二、日本書紀卷二十五]
乃日本佛教用語。指新建寺院之佛像安置儀式。又稱入佛式。寺院中之安置佛菩薩像,有入佛、入座、遷佛、遷座等儀式;新建之寺院,安置佛像之儀式爲入佛式,菩薩、高僧像之安置儀式稱爲入座式。又寺院燒毀或朽壞後再建時,佛像之安置稱爲遷佛式;菩薩、高僧像之安置,稱爲遷座式。
(儀式)爲入佛所行之法會供養也。
(名數)一、身業供養,身至誠敬禮也。二、口業供養,口至誠贊歎功德也。叁、意業供養,意至誠想念相好也。說見法華文句二。
[出法華文句] 一身業供養謂身至誠敬禮諸佛菩薩。是名身業供養。二口業供養謂口發言稱美諸佛菩薩功德。是名口業供養。叁意業供養謂端心正意。想念諸佛菩薩相好。是名意業供養。 - 明·一如等 撰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語業供養。身業供養是身體至誠的禮敬叁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的贊歎如來的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的想念佛的相好。 - 陳義孝編
叁業供養者:
一、身業供養 身至誠敬禮也。
二、口業供養 口至誠贊歎功德也。
叁、意業供養 意至誠想念相好也。 - 明·楊卓
指叁種宜供養者,即:(一)如來應供養,此因如來乃自利利他圓滿而爲世之最尊者。(二)阿羅漢應供養,因阿羅漢已了盡生死之因而爲世之福田者。(叁)轉輪聖王應供養,因轉輪聖王以正法治天下而爲四海之父母者。[增一阿含經卷十二]
(名數)世有叁種宜供養者,一、如來所應供養,自利利他圓滿而爲世之最尊者。二、阿羅漢所應供養,既盡生死之因而爲世之福田者。叁、轉輪聖王所應供養,以正法治天下,爲四海之父母者。見增一阿含經十二。
[出增一阿含經] 一如來所應供養謂如來出現世間。鹹欲利樂一切衆生。于天人中最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無救護者而救護之。未度脫者而度脫之。以是因緣。一切天人所應供養。二阿羅漢所應供養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阿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巳立。而能利益有情。爲世福田。以是因緣。一切天人所應供養。叁轉輪聖王所應供養謂轉輪聖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殺不盜。無諸過惡。鹹被恩澤。各得其所。以是因緣。一切人民所應供養。 - 明·一如等 撰
(名數)一利供養,捧香華飲食等也。二敬供養,贊歎恭敬也。叁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也。又如其次第,名之曰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見十地論叁。
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利供養是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敬供養是以贊歎恭敬作供養;行供養是以修行妙法作供養。 - 陳義孝編
即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
利供養: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
敬供養:以贊歎恭敬作供養;
行供養:以修行妙法作供養。
- 梵心居士編
(術語)叁業供養之一。見供養條。
(術語)合內外四供與四攝菩薩而稱爲十二供養。此名目出守護經九。又以四攝爲供養尊,其說見本說略出經及出生義。
(名數)一華,二香,叁璎珞,四抹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缯蓋幢幡,八衣服,九妓樂,十合掌。法華經法師品說之,故名法華經爲十種供養經。其濫觞由于羅什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