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和尚,有僧從西京來,師問:「還將得西京主人書來否?」曰:「不敢妄通消息。」師曰:「作家師僧,天然有在。」曰:「殘羹馊飯誰吃?」師曰:「獨有阇黎不甘吃。」其僧乃作吐勢,師喚侍者曰:「扶出這病僧著。」僧便出去。師見僧來,便作起勢,僧便出去。師曰:「得恁麼靈利。」僧便喝曰:「作這個眼目,承嗣臨濟,也太屈哉!」師曰:「且望阇黎善傳。」僧回首,師喝曰:「作這個眼目,錯判諸方名言。」隨後便打。 - 宋·普濟
則川和尚蜀人也。龐居士相看次,師曰:「還記得見石頭時道理否?」士曰:「猶得阿師重舉在。」師曰:「情知久參事慢。」士曰:「阿師老耄,不啻龐公。」師曰:「二彼同時,又爭幾許?」士曰:「龐公鮮健,且勝阿師。」師曰:「不是勝我,只欠汝個[巾*(仆-人)]頭。」士拈下[巾*(仆-人)]頭曰:「恰與師相似。」師大笑而已。師摘茶次,士曰:「法界不容身,師還見我否?」師曰:「不是老師洎答公話。」士曰:「有問有答,蓋是尋常。」師乃摘茶不聽。士曰:「莫怪適來容易借問。」師亦不顧。士喝曰:「這無禮儀老漢,待我一一舉向明眼人。」師乃抛卻茶籃,便歸方丈。 - 宋·普濟
(人名)爲唐道邃之號。
(雜語)禅師之頭面似豬,故世人稱爲豬頭和尚。釋門正統四曰:“宋真宗皇帝景德叁年。豬頭和尚志蒙顯化衢婺二郡。”
紫桐和尚,僧問:「如何是紫桐境?」師曰:「汝眼裏著沙得麼?」曰:「大好紫桐境也不識。」師曰:「老僧不諱此事。」其僧擬出去,師下禅床擒住曰:「今日好個公案,老僧未得分文入手。」曰:「賴遇某甲是僧。」師拓開曰:「禍不單行。」 - 宋·普濟
潭州寶蓋山和尚,僧問:「一間無漏舍,合是何人居?」師曰:「無名不挂體。」曰:「還有位也無?」師曰:「不處。」問:「如何是寶蓋?」師曰:「不從人天得。」曰:「如何是寶蓋中人?」師曰:「不與時人知。」曰:「佛來時如何?」師曰:「覓他路不得。」問:「世界壞時,此物何處去?」師曰:「千聖尋不得。」曰:「時人如何歸向?」師曰:「直須似他去。」曰:「還有的當也無?」師曰:「不立標則。」問:「不居正位底人,如何行履?」師曰:「紅焰叢中駿馬嘶。」 - 宋·普濟
益州布水岩和尚,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一回思著一傷心。」問:「寶劍未磨時如何?」師曰:「用不得。」曰:「磨後如何?」師曰:「觸不得。」 - 宋·普濟
益州長平山和尚,僧問:「視瞬不及處如何?」師曰:「我眨眼也沒工夫。」問:「如何是祖師意?」師曰:「西天來,唐土去。」 - 宋·普濟
唐州大乘山和尚,僧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問:「如何是四方八面事?」師曰:「升子裏[路-各+孛]跳,鬥子內轉身。」 - 宋·普濟
唐代僧。又稱安壽大和尚。據藏文史籍載,師曾爲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即棄宗弄贊王)迎請赴藏,與藏族譯師吞米桑布劄、達摩廓霞、拉壟金剛祥、印度學僧孤薩惹論師等共譯佛經。所譯經論不詳。
韶州後白雲和尚,僧問:「古琴絕韻請師彈。」師曰:「伯牙雖妙手,時人聽者希。」曰:「恁麼則再遇子期也。」師曰:「笑發驚弦斷,甯知調不同。」問:「昔日靈山一會,梵王爲主,未審白雲甚麼人爲主?」師曰:「有常侍在。」曰:「恁麼則法雨滂沱,群生有賴。」師曰:「汝莫這裏賣栀子。」 - 宋·普濟
泉州後招慶和尚,僧問:「末後一句,請師商量。」師曰:「塵中人自老,天際月常明。」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一瓶兼一缽,到處是生涯。」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擾擾[公/心][公/心],晨雞暮鍾。」 - 宋·普濟
洋州龍穴山和尚,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騎虎唱巴歌。」問:「既是善知識,爲甚麼卻與土地燒錢?」師曰:「彼上人者難爲酬對。」 - 宋·普濟
洛京憩鶴山和尚,僧問:「如何是憩鶴?」師以兩手鬥雲:「鹁鸠鸠。」﹝風穴雲:「鶴唳一聲喧宇宙,群雞莫謂報知時。」﹞問:「駿馬不入西秦時如何?」師曰:「向甚麼處去?」 - 宋·普濟
日容遠和尚,因[大/歲]上座參,師拊掌叁下,曰:「猛虎當軒,誰是敵者」[大/歲]曰:「俊鹞沖天,阿誰捉得?」師曰:「彼此難當。」[大/歲]曰:「且休,未要斷這公案。」師將拄杖舞歸方丈。[大/歲]無語,師曰:「死卻這漢也!」 - 宋·普濟
泉州睡龍山和尚,僧問:「如何是觸目菩提?」師以杖趁之,僧乃走。師曰:「住!住!向後遇作家舉看。」上堂,舉拄杖曰:「叁十年住山,得他氣力。」時有僧問:「和尚得他甚麼氣力?」師曰:「過溪過嶺,東拄西拄。」﹝招慶雲:「我不恁麼道。」僧問:「和尚作麼生道?」慶以杖下地拄行。﹞ - 宋·普濟
舒州天柱山和尚,上堂曰:「莫有作家戰將麼,試出來與山僧相見。」時有僧出禮拜,師曰:「山僧打退鼓。」曰:「和尚是甚麼心行?」師曰:「敗將不戰。」問:「北鬥藏身,意旨如何?」師曰:「阇黎豈不是荊南人?」曰:「是。」師曰:「只見波瀾起,不測洞庭深。」 - 宋·普濟
新州延長山和尚﹝後住龍景山,真身現在。﹞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醜拙不可當。」曰:「客來如何只待?」師曰:「瓦碗竹筋。」問:「從上古聖向甚麼處去?」師曰:「不在山間,即居樹下。」曰:「未審成得個甚麼?」師曰:「汝還知落處麼?」僧無語,師便打。 - 宋·普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