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游增地狱之一。 - 陈义孝编
车身发火,专为运载罪人至地狱之车,或作为惩罚罪人之工具,称为火车。以火车迎载并轹杀罪人之地狱,则称火车地狱。大智度论卷十四载,提婆达多既犯三逆罪,复欲以毒爪害佛,王舍城大地破裂,火车迎之入地狱。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谓此狱有铜镬,纵广四十由旬,其中
蓄火,下有十二轮,上有九十四火轮,邪命作恶者命终后在火车上,肢节燃火,身体燋散,火车轹身,碎如尘土,天雨沸铜,遍洒其体,于一日夜中受九十亿次之生死。[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二、经律异相卷五十]
(界名)地狱名。此地狱有铜镬,纵广四十由旬,中满盛火。下有十二轮,上有九十四火轮。诳惑邪命,谄曲作恶者,于命终时,身冷如冰。欲热时,狱卒罗刹,化作火车乘其上,现童男形,鼓舞至前。罪人见之,心生爱着,气绝命终,在火车上。支节燃火,身体燋散。狱卒唱活,应声还活。火车轹身十八返,身碎如尘。时天雨沸铜,遍洒身体,其人即还活。如是往返,上至汤际,下堕镬中,为火车所轹,一日一夜有九十亿生死。说见观佛三昧经五。
(界名)焦热地狱之异名。堕此地狱之罪人,为火所焚烧,故有此名。
焦热地狱的别名,因堕落在此地狱中的罪人,时常被猛火所焚烧,故名。 - 陈义孝编
即以锅镬煮沸汤,置罪人于其中,以惩其生前罪行之地狱。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载,此地狱共有十八镬,每一镬纵广皆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铁网,其内充满沸铁。有五百罗刹,以大石炭烧其铜镬,其火焰焰相承,在地狱六十日(即此娑婆世界之十二万年)而不灭。系众生毁佛戒法、杀生祠祀、为食肉焚烧山野而伤害众生、烧煮生类等所招感之果报。犯罪之人,临命终时,身心烦闷,不能禁制大小便,身体或热如汤,或冷如冰,乃萌生得大温水沐浴之念。狱卒罗刹遂化作僮仆,手擎汤瓮至罪人所,罪人见瓮,心生喜爱,气绝命终而生此镬汤中。罪人于其内,身肉消烂,唯余骨存在;即被用铁叉取出镬外,铁狗食之,呕吐在地,寻复还活;狱卒再驱捕罪人,还令入镬中。罪人因畏镬热,乃攀剑树上,骨肉断坏,还堕镬汤中。因杀生之罪,于一日一夜中有恒河沙之生死果报。罪毕乃出,生于畜生道,猪羊鸡狗短命之处,无不经历,待受身八千万年后,才生于人道。虽生人道中,仍受多病、短命之报,经无量劫后遇善知识,始能受持五戒、行六度。[正法念处经卷七、经律异相卷五十]
(异名)煮于镬汤之地狱也。观佛三昧海经五说此地狱有十八镬,一一镬,纵广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铁网,中满沸铁。五百罗刹,鼓大石炭以烧其铜镬,石火焰焰不灭。镬沸上涌如星,化成火轮,还入镬中。毁佛之禁戒,杀生啖肉,烧山野而伤害众生,及焚杀众生者,命终身心热,又冷如冰,欲得大温水而浴,及生于镬中,其身忽消烂,唯余骨在。又见于正法念经七,经律异相五十。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见三藏法数四十五。
十六游增地狱之一。 - 陈义孝编
(界名)八大地狱之第七。俱舍论八曰:“大极地狱。”同颂疏曰:“极热地狱。”
八大地狱之第七。 - 陈义孝编
八大地狱之第七。
- 梵心居士编
(界名)十六小地狱之一。长阿含经地狱品曰:“剑树地狱。”智度论十六曰:“剑林地狱。”见剑树地狱条。
(界名)十六小地狱之一。长阿含第十九地狱品曰:“久受苦已,乃出豺狼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至剑树地狱。剑树地狱,纵横五百由旬,罪人入彼剑树林中,有大暴风,起吹剑树叶,堕其身上。着手手绝,着足足绝,身体头面,无不伤坏。”
十六小地狱之一。 - 陈义孝编
焦热,梵名Tapana ,巴利名同。又作烧热地狱、烧炙地狱、炎热地狱、热恼地狱、热地狱。八热地狱之一。若烹煮蚕茧,或煎炒有命之众生,死堕此狱。若堕此狱,火随身起,烧炙罪人,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据正法念处经卷十载,焦热地狱有大烧、分荼梨迦、龙旋、赤铜弥泥旋、铁镬、血河漂、饶骨髓虫、一切人熟、无终没入、大折钵摩、恶险岸、金刚骨、黑铁绳摽刀解受苦、那迦虫柱恶火受苦、闇火风、金刚嘴蜂等十六受苦处。[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三、立世阿毗昙论卷八](参阅“八热地狱”311)
(界名)八大地狱中之第六为炎热地狱,又云焦热地狱见。三界义。
为八热地狱之第四。叫唤,梵语raurava,巴利语roruva。又译作■叫地狱、啼哭地狱、号叫地狱。堕于此地狱受苦之人,痛苦不堪,号泣叫唤,故称叫唤地狱。长阿含经卷十九对此地狱描述甚详,谓诸狱卒捉狱中罪人,掷入大镬中煮沸之,又掷于大鏊上反覆煎熬,令彼等罪人苦痛辛酸,万毒并至,号叫尤甚。虽经如是惩治折磨,然余罪未毕,故不令骤死,须更再三回经黑沙等十六小地狱,一一受苦。又此地狱众生之岁寿极其长久,据瑜伽师地论卷四载,此狱之一日一夜,相当于知足天(兜率天)之四千岁,可见其时日之悠长难捱。生时若作密室以火杀人,或以熏逐蚊蚋者,或偷盗、邪淫、饮酒等,则命终后即堕此地狱。此外,八热地狱之第五狱,称为大叫唤地狱。其狱中状况、受苦情形等,与此狱类似,惟程度上更甚一筹。此二地狱经常被并称为“叫唤大叫唤”。[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二、立世阿毗昙论卷八、俱舍论卷十一](参阅“八热地狱”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