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 陳義孝編
車身發火,專爲運載罪人至地獄之車,或作爲懲罰罪人之工具,稱爲火車。以火車迎載並轹殺罪人之地獄,則稱火車地獄。大智度論卷十四載,提婆達多既犯叁逆罪,複欲以毒爪害佛,王舍城大地破裂,火車迎之入地獄。觀佛叁昧海經卷五謂此獄有銅镬,縱廣四十由旬,其中
蓄火,下有十二輪,上有九十四火輪,邪命作惡者命終後在火車上,肢節燃火,身體燋散,火車轹身,碎如塵土,天雨沸銅,遍灑其體,于一日夜中受九十億次之生死。[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二、經律異相卷五十]
(界名)地獄名。此地獄有銅镬,縱廣四十由旬,中滿盛火。下有十二輪,上有九十四火輪。诳惑邪命,谄曲作惡者,于命終時,身冷如冰。欲熱時,獄卒羅刹,化作火車乘其上,現童男形,鼓舞至前。罪人見之,心生愛著,氣絕命終,在火車上。支節燃火,身體燋散。獄卒唱活,應聲還活。火車轹身十八返,身碎如塵。時天雨沸銅,遍灑身體,其人即還活。如是往返,上至湯際,下墮镬中,爲火車所轹,一日一夜有九十億生死。說見觀佛叁昧經五。
(界名)焦熱地獄之異名。墮此地獄之罪人,爲火所焚燒,故有此名。
焦熱地獄的別名,因墮落在此地獄中的罪人,時常被猛火所焚燒,故名。 - 陳義孝編
即以鍋镬煮沸湯,置罪人于其中,以懲其生前罪行之地獄。據觀佛叁昧海經卷五載,此地獄共有十八镬,每一镬縱廣皆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鐵網,其內充滿沸鐵。有五百羅刹,以大石炭燒其銅镬,其火焰焰相承,在地獄六十日(即此娑婆世界之十二萬年)而不滅。系衆生毀佛戒法、殺生祠祀、爲食肉焚燒山野而傷害衆生、燒煮生類等所招感之果報。犯罪之人,臨命終時,身心煩悶,不能禁製大小便,身體或熱如湯,或冷如冰,乃萌生得大溫水沐浴之念。獄卒羅刹遂化作僮仆,手擎湯甕至罪人所,罪人見甕,心生喜愛,氣絕命終而生此镬湯中。罪人于其內,身肉消爛,唯余骨存在;即被用鐵叉取出镬外,鐵狗食之,嘔吐在地,尋複還活;獄卒再驅捕罪人,還令入镬中。罪人因畏镬熱,乃攀劍樹上,骨肉斷壞,還墮镬湯中。因殺生之罪,于一日一夜中有恒河沙之生死果報。罪畢乃出,生于畜生道,豬羊雞狗短命之處,無不經曆,待受身八千萬年後,才生于人道。雖生人道中,仍受多病、短命之報,經無量劫後遇善知識,始能受持五戒、行六度。[正法念處經卷七、經律異相卷五十]
(異名)煮于镬湯之地獄也。觀佛叁昧海經五說此地獄有十八镬,一一镬,縱廣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鐵網,中滿沸鐵。五百羅刹,鼓大石炭以燒其銅镬,石火焰焰不滅。镬沸上湧如星,化成火輪,還入镬中。毀佛之禁戒,殺生啖肉,燒山野而傷害衆生,及焚殺衆生者,命終身心熱,又冷如冰,欲得大溫水而浴,及生于镬中,其身忽消爛,唯余骨在。又見于正法念經七,經律異相五十。
(界名)十六遊增地獄之一。見叁藏法數四十五。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 陳義孝編
(界名)八大地獄之第七。俱舍論八曰:“大極地獄。”同頌疏曰:“極熱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七。 - 陳義孝編
八大地獄之第七。
- 梵心居士編
(界名)十六小地獄之一。長阿含經地獄品曰:“劍樹地獄。”智度論十六曰:“劍林地獄。”見劍樹地獄條。
(界名)十六小地獄之一。長阿含第十九地獄品曰:“久受苦已,乃出豺狼地獄,慞惶馳走,求自救護。宿罪所牽,不覺忽至劍樹地獄。劍樹地獄,縱橫五百由旬,罪人入彼劍樹林中,有大暴風,起吹劍樹葉,墮其身上。著手手絕,著足足絕,身體頭面,無不傷壞。”
十六小地獄之一。 - 陳義孝編
焦熱,梵名Tapana ,巴利名同。又作燒熱地獄、燒炙地獄、炎熱地獄、熱惱地獄、熱地獄。八熱地獄之一。若烹煮蠶繭,或煎炒有命之衆生,死墮此獄。若墮此獄,火隨身起,燒炙罪人,皮肉焦爛,苦痛辛酸,萬毒並至。據正法念處經卷十載,焦熱地獄有大燒、分荼梨迦、龍旋、赤銅彌泥旋、鐵镬、血河漂、饒骨髓蟲、一切人熟、無終沒入、大折缽摩、惡險岸、金剛骨、黑鐵繩摽刀解受苦、那迦蟲柱惡火受苦、闇火風、金剛嘴蜂等十六受苦處。[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樓炭經卷二、起世經卷叁、立世阿毗昙論卷八](參閱“八熱地獄”311)
(界名)八大地獄中之第六爲炎熱地獄,又雲焦熱地獄見。叁界義。
爲八熱地獄之第四。叫喚,梵語raurava,巴利語roruva。又譯作■叫地獄、啼哭地獄、號叫地獄。墮于此地獄受苦之人,痛苦不堪,號泣叫喚,故稱叫喚地獄。長阿含經卷十九對此地獄描述甚詳,謂諸獄卒捉獄中罪人,擲入大镬中煮沸之,又擲于大鏊上反覆煎熬,令彼等罪人苦痛辛酸,萬毒並至,號叫尤甚。雖經如是懲治折磨,然余罪未畢,故不令驟死,須更再叁回經黑沙等十六小地獄,一一受苦。又此地獄衆生之歲壽極其長久,據瑜伽師地論卷四載,此獄之一日一夜,相當于知足天(兜率天)之四千歲,可見其時日之悠長難捱。生時若作密室以火殺人,或以熏逐蚊蚋者,或偷盜、邪淫、飲酒等,則命終後即墮此地獄。此外,八熱地獄之第五獄,稱爲大叫喚地獄。其獄中狀況、受苦情形等,與此獄類似,惟程度上更甚一籌。此二地獄經常被並稱爲“叫喚大叫喚”。[大樓炭經卷二、起世經卷二、立世阿毗昙論卷八、俱舍論卷十一](參閱“八熱地獄”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