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93 条与“外道”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5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13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外道 内外道 三外道 时外道 识外道 外道禅 外外道 本际外道 遍出外道 餔多外道 不修外道 出家外道 断见外道 筏蹉外道 梵天外道 赴火外道 记论外道 寂默外道 空华外道 空见外道 口力外道 苦行外道 离系外道 六师外道 髅鬘外道 露形外道 论力外道 裸形外道 冥初外道 牛狗外道 三种外道 色空外道 神我外道 胜密外道 十三外道 时论外道 时散外道 事火外道 寿者外道 数论外道 顺世外道 宿作外道 天魔外道 投渊外道 涂灰外道 外道梵天 外道居处 外道六师 外道三宝 外道四见 外道四论 外道四执 外道四宗 外道问佛 外道五种 外道仙人 外道相善 无惭外道 无因外道 先尼外道 小乘外道 邪魔外道 邪因外道 鸺鹠外道 哑羊外道 一识外道 一因外道 雨众外道 竹杖外道 自饿外道 自然外道 自坐外道 阿赖耶外道 二十种外道 附佛法外道 六苦行外道 曼荼罗外道 摩纳婆外道 摩奴阇外道 内外道四执 尼干子外道 三十种外道 声生者外道 声显者外道 兽主外道派 外道十六宗 外道十一宗 外道之梵天 无因果外道 自在天外道 大自在天外道 佛伏苦行外道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五种外道 六种苦行外道 外道弟子三种 外道略说法要 外道七种无常 内道与外道差别 外道不断我语取 外道法是颠倒说 外道小乘涅槃论 外道小乘四宗论 一切智六师外道 德慧菩萨伏外道处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外道计九执生世间 外道所执总有四种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 舍利子与外道论议处 外道处总有三种衰损 外道杀淫女以谤佛处 外道说法与如来说法 外道有二种杂染根本 诸外道见违诤所生众苦 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外道于无我法性难入难了 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外道恶说法律中有七种过失 外道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诸外道辈略有五种愚夫之相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 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 菩萨所修无量与外道二乘有共不共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盘论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73】投渊外道

  为古代印度六种苦行外道之一。此类外道于冻寒中投身于深渊而作苦行,以为生天之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4】投渊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寒中投身于深渊而作苦行,以之为生天之因者。见涅槃经十六。

佛学大词典 【75】涂灰外道

涂灰,梵名Bhasman  。又作灰涂外道。或称兽主外道(梵Pa^s/upata  )、牛主外道。古代印度外道之一。即遍身涂灰,以苦行求升天,崇拜大自在天之一派。此外道以大自在天(梵Mahes/vara  )为万物之创造神,其全身涂灰,饮糠汁沸汤,持牛、狗、鸡、雉等戒,杀羊祀彼天,执此为解脱之因。自在天又称兽主,此外道学彼天之法,故又称兽主外道、牛主外道。[北本涅槃经卷十六、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三、俱舍论光记卷九]

佛学大词典 【76】外道梵天

  指印度古代外道所说之三种梵天,即:(一)自那罗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类及一切。如围(吠)陀论师之说。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由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花,由莲花生梵天,梵天能生万物;自梵天之口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帝利、两髀中生毗舍、两脚跟生首陀罗。又大地为修福德之戒场,若于祭仪中杀害生物以供养梵天,则得涅槃。(二)自韦纽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为一切万物之元。如韦纽论师之梵天说。据大智度论卷八载,坏劫时,韦纽天出现于大水之上,具一千头、二千手足;自其脐中生千叶金色妙宝莲花,梵天王即结跏趺坐于其中,具无量光明;自梵天王心中生八子,八子又生天地万物。(三)以摩醯首罗天为法身,以那罗延天为报身,以梵天为应身。如摩醯首罗论师之说。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为一体三分,故三界中万物皆摩醯首罗天所生,如其头是虚空、身是地、尿是水等。

  此外,佛教中将梵天配居于色界之初禅天。据阿含经及诸大乘经典载,梵天深信佛法,并虔诚护法。[大日经疏卷二、玄应音义卷二十五](参阅“大梵天”850)

法相辞典 【77】外道居处

瑜伽九十九卷十一页云:外道居处者:谓于是处、种种外道之所居止。谓离系、净命、波输钵多,如是等类。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8】外道六师

  (名数)一富兰那迦叶P&umacron;ra&ndotblw;a  K&amacron;śyapa,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赊梨子Mask&amacron;r&imacron;  Gośaliputra,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三删阇夜毗罗胝子Sañjaya  Vaira&tdotblw;&imacron;putra,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其母名。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śakambala,阿耆多翅舍其字,钦婆罗者粗衣也。身着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五迦罗鸠驮迦旃延Kakuda  K&amacron;ty&amacron;yand,迦罗鸠驮其字,迦旃延其姓。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六尼犍陀若提子Nirgranta  Jñ&amacron;tiputra,尼健陀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已上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见维摩经弟子品,涅槃经十九,止观十上。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乔答摩!我曾遍观诸外道类,各别立宗。所谓晡刺拏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市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烂陀慎若底子。此等诸师各述异宗,未知谁是。”[囗@又]立三种之六师外道:一、一切智六师外道,见邪真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者。二、神通六师外道,得世间之禅定而发五神通者。三、韦陀六师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之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等无所不知者。见四教仪二。

三藏法数 【79】外道六师

  [出陀罗尼集经并翻译名义]  邪心见理。发于邪智。不禀正教。故名外道。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一富兰那迦叶梵语富兰那。字也。(无翻。)迦叶。因母之姓而为姓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为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色界有。谓空为至极故也。二末伽黎拘赊黎梵语末伽黎。华言不见道。字也。梵语拘赊黎。(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众生苦乐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此计自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大词典 【80】外道三宝

  指外道之三宝。据百论疏卷上之中载,外道谓非唯佛陀独称世尊,彼之诸师亦具内外诸德,同为世尊(世之所尊)。书中并列举十师为例。其中,数论师迦毗罗、胜论师优楼迦、尼犍子勒沙婆等三师皆广说经法,以三宝化导众生。如迦毗罗即称为佛宝,弟子称为僧宝,僧佉经称为法宝。此外,据摩诃止观卷十载,上列三师又称三外道,三人于因果之说各有妄执,即迦毗罗外道妄执“因中有果”论,优楼迦外道妄执“因中无果”论,勒沙婆外道妄执“因中亦有果亦无果”论。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1】外道三宝

  (杂经)外道亦立三宝。百论疏上之中曰:“广明三宝化世,此中凡列十师:一迦毗罗三宝行世,二优楼迦三宝行世,三勒沙婆三宝行世。(中略)迦毗罗谓佛宝,弟子谓僧宝,僧法住谓法宝。”

三藏法数 【82】外道四见

  [出华严经疏]  疏云。外道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娑婆计亦一亦异。尼犍陀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梵语勒娑婆。华言苦行。梵语尼犍陀。华言离系。若提。母名。母子兼称。故名若提子。)一计一谓数论师。计因中有果。因果不异。故名计一。二计异谓胜论师。计因中无果。因果不同。故名计异。三计亦一亦异谓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名一。因中无果名一。因中无果名异。有无双计。故名亦一亦异。四计非一非异谓尼犍陀若提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不同计一计异。 - 明·一如等 撰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83】外道四见

是外道就诸法的一、异、常、无常等所执的妄见,可由三方面说明:一、妄执“法”之一、异。二、妄执世间之常、无常。三、妄执因果的有、无。四、无因无果论,如否定因果道理的外道之说。 - 于凌波居士著

三藏法数 【84】外道四论

  [出瑜伽师地论]  一常论谓外道计我及世间之法皆是常住。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是名常论。二边无边论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论。(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坏劫成劫者。中劫之名也。)三不死矫乱论谓诸外道。若有人问世间善不善法。或问世间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便自称言。我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假托余事以言矫乱。是名不死矫乱论。(净天即梵天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大词典 【85】外道四执

  又称外道四宗、外道四见、外道四计、四种外道、四见、四执。系印度古代各种外道就诸法之一异、常无常、因果有无等问题,所持之四种执着。约以下列五方面说明:

  (一)就法之一、异而言,可分:(1)执“一”论者,即妄执一切法同一。如数论外道等之主张。(2)执“异”论者,即妄执一切法别异。如胜论外道等之主张。(3)执“亦一亦异”论者,即妄执一切法亦同一亦别异。如尼犍子外道等之主张。(4)执“非一非异”论者,即妄执一切法非同一非别异。如若提子外道、邪命外道等之主张。另据外道小乘四宗论载:(1)执着一切法“一”者,认为“我”与“觉”二相不可分离,因果亦同。如外道僧佉论师之说。(2)执着一切法“异”者,认为“我”与“智”、“能”与“所”皆异。如外道毗世师论师之说。(3)执着一切法“俱”者,认为“法”共存而非单一存在,与亦一亦异论同义。如外道尼犍子论师之说。(4)执着一切法“不俱”者,认为一切法皆不共存而呈相对性,与非一非异论同义。如外道若提子论师之说。

  (二)就世间之常、无常而言,可分:(1)执着世间一切皆恒常者,(2)执着世间一切皆无常者,(3)执着世间一切皆亦恒常亦无常者,(4)执着世间一切皆非恒常亦非无常者。大智度论卷七(大二五·一一○上):“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常,世间亦非常亦非无常,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亦如是。有死后如去,有死后不如去,有死后如去不如去,有死后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其中,“世间常”等四句为梵网六十二见中之遍常论及一分常论,“有边无边”等为有边等论,“死后如去”等四句为有想论、无想论、断灭论。

  (三)就“我”与“蕴”之“即”、“离”而言,据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五载,可分:(1)执着我即是诸蕴。(2)执着我异于诸蕴而住于诸蕴中。(3)执着我非即诸蕴而异于诸蕴,非住于蕴中而住于异蕴、离蕴法中。(4)执着我非即诸蕴而异于诸蕴,非住于蕴中亦不住于任何异于诸蕴或离蕴之法中,而无有蕴,亦不与一切蕴法相应。

  (四)就因果之有、无而言,可分:(1)邪因邪果论者,如大自在天外道。此外道妄执万物皆由大自在天所生,自在天若喜,则六道皆乐;自在天若嗔,则四生皆苦。(2)无因有果论者,如常见、无因外道。此外道推穷万物,发现万物之现生无须凭借他物,乃妄执万物皆自然而有,并无因果关系。(3)有因无果论者,如断见外道。此外道妄执唯有现在存在之因,而无后世再生之果,如草木仅存活一期,其后即死灭殆尽。(4)无因无果论者,此外道妄执不受后世之果,亦无现在之因,全然不信任何因果之思想。三论玄义载(大四五·一中):“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五)就苦之自作、他作而言,可分:(1)苦为自作论,即妄执苦由身内之我所作。(2)苦为他作论,即妄执大自在天造作六道之苦。(3)苦为共作论,即妄执于劫初之时,先有一男一女而繁衍一切众生,故苦由众生共作。(4)苦为无因作论,乃妄执自然即存有此苦果。

  此外,三论宗就诸法之空、有而言,另立内外道四执(又称四宗)说,以一切外道、毗昙宗、成实宗、大执等,为执持妄见之宗派。[入大乘论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九、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中观论疏卷三本、卷七本、百论疏卷一、卷七](参阅“四宗”1706、“外道”186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6】外道四执

  (名数)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嗔,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无因言,谓为无因,就有果言,谓为自然,此其所执也。三有因无果。断见者流,谓唯有现在实无后世,例如草木,尽于一期是也。四无因无果,总为拨无因果之邪见,无可受苦乐果之善恶业因,亦无对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也。三论玄义曰:“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87】外道四执

古代印度的外道,就有关因果论点的四类执著,佛教称之为外道四执,或简称四执:一、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的原因,归之于大自在天的能力。二、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但以此果之因难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三、有因无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但以此因之结果难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结果。四、无因无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 于凌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8】外道四宗

  (名数)又曰四见。亦曰四执:一迦毗罗,计一。二优楼僧佉,计异。三尼犍子,计亦一亦异。四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见入大乘论上,破四宗论上。又,一执一者,如数论等。二执异者,如胜论等。三执亦一亦异者,如尼犍子等,四执非一非异者,如阿时缚外道。见唯识论一,同述记一末。

佛学大词典 【89】外道问佛

  禅宗公案名。又作外道问佛有无、外道良马鞭影、世尊良久。指一时放下有言无言二边,由是自参自究,始得证入绝境。系佛陀接引外道之著名公案。碧岩录第六十五则(大四八·一九五中):“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后,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盖外道以“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而探问佛法大旨,此乃一种狡黠之询问方式,欲陷对方于进退两难之境,世尊无论以任何言词答之,均易堕于“有”、“无”两端之难,而予外道以可乘之机。此则公案中,世尊不以言语答覆之,而唯缄默良久,于佛法真旨而言,已超越有、无相对之境,了无纤尘可染。此种不落言诠而灵机全现之圆融妙用,不唯化解外道狡狯逼问之危机,更于任运自在之间彰显佛法大旨之妙趣,故外道由衷叹服。然阿难以多闻第一,反堕入义解,不达真底,故无如外道之能于闪电光影间领会机锋。[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禅宗无门关第三十二则、宗门统要续集卷一]

法相辞典 【90】外道五种

显扬五卷四页云:一切外道,略有五种。一、说我外道。二、说常外道。三、说断外道。四、说现法涅盘外道。五、说无因外道。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