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93 條與「外道」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5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3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外道 內外道 叁外道 時外道 識外道 外道禅 外外道 本際外道 遍出外道 餔多外道 不修外道 出家外道 斷見外道 筏蹉外道 梵天外道 赴火外道 記論外道 寂默外道 空華外道 空見外道 口力外道 苦行外道 離系外道 六師外道 髅鬘外道 露形外道 論力外道 裸形外道 冥初外道 牛狗外道 叁種外道 色空外道 神我外道 勝密外道 十叁外道 時論外道 時散外道 事火外道 壽者外道 數論外道 順世外道 宿作外道 天魔外道 投淵外道 塗灰外道 外道梵天 外道居處 外道六師 外道叁寶 外道四見 外道四論 外道四執 外道四宗 外道問佛 外道五種 外道仙人 外道相善 無慚外道 無因外道 先尼外道 小乘外道 邪魔外道 邪因外道 鸺鹠外道 啞羊外道 一識外道 一因外道 雨衆外道 竹杖外道 自餓外道 自然外道 自坐外道 阿賴耶外道 二十種外道 附佛法外道 六苦行外道 曼荼羅外道 摩納婆外道 摩奴阇外道 內外道四執 尼幹子外道 叁十種外道 聲生者外道 聲顯者外道 獸主外道派 外道十六宗 外道十一宗 外道之梵天 無因果外道 自在天外道 大自在天外道 佛伏苦行外道 九十六種外道 九十五種外道 六種苦行外道 外道弟子叁種 外道略說法要 外道七種無常 內道與外道差別 外道不斷我語取 外道法是顛倒說 外道小乘涅槃論 外道小乘四宗論 一切智六師外道 德慧菩薩伏外道處 二十五種外道冥谛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 釋外道小乘涅槃論 四種不死矯亂外道 外道計九執生世間 外道所執總有四種 二十種小乘外道涅槃 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 舍利子與外道論議處 外道處總有叁種衰損 外道殺淫女以謗佛處 外道說法與如來說法 外道有二種雜染根本 諸外道見違诤所生衆苦 合九十五種外道爲十一宗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外道于無我法性難入難了 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外道惡說法律中有七種過失 外道論中決定無有衆苦邊際 諸外道輩略有五種愚夫之相 九十五種外道與九十六種外道 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 俱利伽羅大龍勝外道伏陀羅尼經 菩薩所修無量與外道二乘有共不共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盤論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73】投淵外道

  爲古代印度六種苦行外道之一。此類外道于凍寒中投身于深淵而作苦行,以爲生天之因。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4】投淵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寒中投身于深淵而作苦行,以之爲生天之因者。見涅槃經十六。

佛學大詞典 【75】塗灰外道

塗灰,梵名Bhasman  。又作灰塗外道。或稱獸主外道(梵Pa^s/upata  )、牛主外道。古代印度外道之一。即遍身塗灰,以苦行求升天,崇拜大自在天之一派。此外道以大自在天(梵Mahes/vara  )爲萬物之創造神,其全身塗灰,飲糠汁沸湯,持牛、狗、雞、雉等戒,殺羊祀彼天,執此爲解脫之因。自在天又稱獸主,此外道學彼天之法,故又稱獸主外道、牛主外道。[北本涅槃經卷十六、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叁、俱舍論光記卷九]

佛學大詞典 【76】外道梵天

  指印度古代外道所說之叁種梵天,即:(一)自那羅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類及一切。如圍(吠)陀論師之說。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由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花,由蓮花生梵天,梵天能生萬物;自梵天之口生婆羅門、兩臂中生刹帝利、兩髀中生毗舍、兩腳跟生首陀羅。又大地爲修福德之戒場,若于祭儀中殺害生物以供養梵天,則得涅槃。(二)自韋紐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爲一切萬物之元。如韋紐論師之梵天說。據大智度論卷八載,壞劫時,韋紐天出現于大水之上,具一千頭、二千手足;自其臍中生千葉金色妙寶蓮花,梵天王即結跏趺坐于其中,具無量光明;自梵天王心中生八子,八子又生天地萬物。(叁)以摩醯首羅天爲法身,以那羅延天爲報身,以梵天爲應身。如摩醯首羅論師之說。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爲一體叁分,故叁界中萬物皆摩醯首羅天所生,如其頭是虛空、身是地、尿是水等。

  此外,佛教中將梵天配居于色界之初禅天。據阿含經及諸大乘經典載,梵天深信佛法,並虔誠護法。[大日經疏卷二、玄應音義卷二十五](參閱“大梵天”850)

法相辭典 【77】外道居處

瑜伽九十九卷十一頁雲:外道居處者:謂于是處、種種外道之所居止。謂離系、淨命、波輸缽多,如是等類。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8】外道六師

  (名數)一富蘭那迦葉P&umacron;ra&ndotblw;a  K&amacron;śyapa,富蘭那其字,迦葉其姓。立一切之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賒梨子Mask&amacron;r&imacron;  Gośaliputra,末伽梨,其字,拘賒梨,其母名。計衆生之苦樂,非由因緣,惟爲自然者。叁刪阇夜毗羅胝子Sañjaya  Vaira&tdotblw;&imacron;putra,刪阇夜其字,毗羅胝其母名。計不求道,但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際,如縷丸轉于高山,縷盡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keśakambala,阿耆多翅舍其字,欽婆羅者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熱灸身,以苦行爲道者。五迦羅鸠馱迦旃延Kakuda  K&amacron;ty&amacron;yand,迦羅鸠馱其字,迦旃延其姓。計諸法亦有相亦無相。應物而起見者。若人問爲有耶,則答爲無。爲無耶,則答爲有。六尼犍陀若提子Nirgranta  Jñ&amacron;tiputra,尼健陀爲出家總名,若提爲母名。計苦樂罪福,盡由前世,必當償之,非今行道所能斷者。已上六師與佛同世,自稱爲一切智者。見維摩經弟子品,涅槃經十九,止觀十上。有部毗奈耶雜事叁十八曰:“喬答摩!我曾遍觀諸外道類,各別立宗。所謂晡刺拏迦攝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市多雞舍甘跋羅子,腳俱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爛陀慎若底子。此等諸師各述異宗,未知誰是。”[囗@又]立叁種之六師外道:一、一切智六師外道,見邪真理,發邪智而辯才無礙者。二、神通六師外道,得世間之禅定而發五神通者。叁、韋陀六師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學多聞,通四韋陀十八大經,世間之吉凶天文地理醫方蔔相等無所不知者。見四教儀二。

叁藏法數 【79】外道六師

  [出陀羅尼集經並翻譯名義]  邪心見理。發于邪智。不禀正教。故名外道。輔行雲。六師元祖。是迦毗羅。支流分異。遂爲六宗。(梵語迦毗羅。華言黃色。)一富蘭那迦葉梵語富蘭那。字也。(無翻。)迦葉。因母之姓而爲姓也。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爲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色界有。謂空爲至極故也。二末伽黎拘賒黎梵語末伽黎。華言不見道。字也。梵語拘賒黎。(無翻。)因母之名而爲名也。其人起邪見。謂衆生苦樂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此計自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大詞典 【80】外道叁寶

  指外道之叁寶。據百論疏卷上之中載,外道謂非唯佛陀獨稱世尊,彼之諸師亦具內外諸德,同爲世尊(世之所尊)。書中並列舉十師爲例。其中,數論師迦毗羅、勝論師優樓迦、尼犍子勒沙婆等叁師皆廣說經法,以叁寶化導衆生。如迦毗羅即稱爲佛寶,弟子稱爲僧寶,僧佉經稱爲法寶。此外,據摩诃止觀卷十載,上列叁師又稱叁外道,叁人于因果之說各有妄執,即迦毗羅外道妄執“因中有果”論,優樓迦外道妄執“因中無果”論,勒沙婆外道妄執“因中亦有果亦無果”論。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1】外道叁寶

  (雜經)外道亦立叁寶。百論疏上之中曰:“廣明叁寶化世,此中凡列十師:一迦毗羅叁寶行世,二優樓迦叁寶行世,叁勒沙婆叁寶行世。(中略)迦毗羅謂佛寶,弟子謂僧寶,僧法住謂法寶。”

叁藏法數 【82】外道四見

  [出華嚴經疏]  疏雲。外道所計。不出四見。謂數論計一。勝論計異。勒娑婆計亦一亦異。尼犍陀若提子計非一非異。(梵語勒娑婆。華言苦行。梵語尼犍陀。華言離系。若提。母名。母子兼稱。故名若提子。)一計一謂數論師。計因中有果。因果不異。故名計一。二計異謂勝論師。計因中無果。因果不同。故名計異。叁計亦一亦異謂勒娑婆論師。計因中有果名一。因中無果名一。因中無果名異。有無雙計。故名亦一亦異。四計非一非異謂尼犍陀若提子。計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異。不同計一計異。 - 明·一如等 撰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83】外道四見

是外道就諸法的一、異、常、無常等所執的妄見,可由叁方面說明:一、妄執“法”之一、異。二、妄執世間之常、無常。叁、妄執因果的有、無。四、無因無果論,如否定因果道理的外道之說。 - 于淩波居士著

叁藏法數 【84】外道四論

  [出瑜伽師地論]  一常論謂外道計我及世間之法皆是常住。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是名常論。二邊無邊論謂外道若憶念壞劫壞諸世間。即于世間起有邊想。若憶念成劫成諸世間。即于世間起無邊想。是名邊無邊論。(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壞劫成劫者。中劫之名也。)叁不死矯亂論謂諸外道。若有人問世間善不善法。或問世間苦集滅道四谛等法。便自稱言。我依不死淨天。不亂诘問。即于彼所問。假托余事以言矯亂。是名不死矯亂論。(淨天即梵天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大詞典 【85】外道四執

  又稱外道四宗、外道四見、外道四計、四種外道、四見、四執。系印度古代各種外道就諸法之一異、常無常、因果有無等問題,所持之四種執著。約以下列五方面說明:

  (一)就法之一、異而言,可分:(1)執“一”論者,即妄執一切法同一。如數論外道等之主張。(2)執“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別異。如勝論外道等之主張。(3)執“亦一亦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亦同一亦別異。如尼犍子外道等之主張。(4)執“非一非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非同一非別異。如若提子外道、邪命外道等之主張。另據外道小乘四宗論載:(1)執著一切法“一”者,認爲“我”與“覺”二相不可分離,因果亦同。如外道僧佉論師之說。(2)執著一切法“異”者,認爲“我”與“智”、“能”與“所”皆異。如外道毗世師論師之說。(3)執著一切法“俱”者,認爲“法”共存而非單一存在,與亦一亦異論同義。如外道尼犍子論師之說。(4)執著一切法“不俱”者,認爲一切法皆不共存而呈相對性,與非一非異論同義。如外道若提子論師之說。

  (二)就世間之常、無常而言,可分:(1)執著世間一切皆恒常者,(2)執著世間一切皆無常者,(3)執著世間一切皆亦恒常亦無常者,(4)執著世間一切皆非恒常亦非無常者。大智度論卷七(大二五·一一○上):“複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有死後如去,有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其中,“世間常”等四句爲梵網六十二見中之遍常論及一分常論,“有邊無邊”等爲有邊等論,“死後如去”等四句爲有想論、無想論、斷滅論。

  (叁)就“我”與“蘊”之“即”、“離”而言,據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五載,可分:(1)執著我即是諸蘊。(2)執著我異于諸蘊而住于諸蘊中。(3)執著我非即諸蘊而異于諸蘊,非住于蘊中而住于異蘊、離蘊法中。(4)執著我非即諸蘊而異于諸蘊,非住于蘊中亦不住于任何異于諸蘊或離蘊之法中,而無有蘊,亦不與一切蘊法相應。

  (四)就因果之有、無而言,可分:(1)邪因邪果論者,如大自在天外道。此外道妄執萬物皆由大自在天所生,自在天若喜,則六道皆樂;自在天若嗔,則四生皆苦。(2)無因有果論者,如常見、無因外道。此外道推窮萬物,發現萬物之現生無須憑借他物,乃妄執萬物皆自然而有,並無因果關系。(3)有因無果論者,如斷見外道。此外道妄執唯有現在存在之因,而無後世再生之果,如草木僅存活一期,其後即死滅殆盡。(4)無因無果論者,此外道妄執不受後世之果,亦無現在之因,全然不信任何因果之思想。叁論玄義載(大四五·一中):“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叁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五)就苦之自作、他作而言,可分:(1)苦爲自作論,即妄執苦由身內之我所作。(2)苦爲他作論,即妄執大自在天造作六道之苦。(3)苦爲共作論,即妄執于劫初之時,先有一男一女而繁衍一切衆生,故苦由衆生共作。(4)苦爲無因作論,乃妄執自然即存有此苦果。

  此外,叁論宗就諸法之空、有而言,另立內外道四執(又稱四宗)說,以一切外道、毗昙宗、成實宗、大執等,爲執持妄見之宗派。[入大乘論卷上、瑜伽師地論卷六、顯揚聖教論卷九、成唯識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中觀論疏卷叁本、卷七本、百論疏卷一、卷七](參閱“四宗”1706、“外道”1867)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6】外道四執

  (名數)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種之總括:一邪因邪果,外道雲大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本天,若天嗔,則四生皆苦,若天喜,則六道悉樂。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蓋是邪心之所畫,故曰邪因邪果。二無因有果,執萬物無因而有自然,例如言萬物依造化而有,造化無因,簡言之,即造化無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無因言,謂爲無因,就有果言,謂爲自然,此其所執也。叁有因無果。斷見者流,謂唯有現在實無後世,例如草木,盡于一期是也。四無因無果,總爲撥無因果之邪見,無可受苦樂果之善惡業因,亦無對于善惡業因之苦樂果也。叁論玄義曰:“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叁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87】外道四執

古代印度的外道,就有關因果論點的四類執著,佛教稱之爲外道四執,或簡稱四執:一、邪因邪果,即將萬物生起的原因,歸之于大自在天的能力。二、無因有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爲果,但以此果之因難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叁、有因無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爲因,但以此因之結果難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結果。四、無因無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 于淩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8】外道四宗

  (名數)又曰四見。亦曰四執:一迦毗羅,計一。二優樓僧佉,計異。叁尼犍子,計亦一亦異。四若提子,計非一非異。見入大乘論上,破四宗論上。又,一執一者,如數論等。二執異者,如勝論等。叁執亦一亦異者,如尼犍子等,四執非一非異者,如阿時縛外道。見唯識論一,同述記一末。

佛學大詞典 【89】外道問佛

  禅宗公案名。又作外道問佛有無、外道良馬鞭影、世尊良久。指一時放下有言無言二邊,由是自參自究,始得證入絕境。系佛陀接引外道之著名公案。碧岩錄第六十五則(大四八·一九五中):“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歎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蓋外道以“不問有言,不問無言”而探問佛法大旨,此乃一種狡黠之詢問方式,欲陷對方于進退兩難之境,世尊無論以任何言詞答之,均易墮于“有”、“無”兩端之難,而予外道以可乘之機。此則公案中,世尊不以言語答覆之,而唯緘默良久,于佛法真旨而言,已超越有、無相對之境,了無纖塵可染。此種不落言诠而靈機全現之圓融妙用,不唯化解外道狡狯逼問之危機,更于任運自在之間彰顯佛法大旨之妙趣,故外道由衷歎服。然阿難以多聞第一,反墮入義解,不達真底,故無如外道之能于閃電光影間領會機鋒。[禅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禅宗無門關第叁十二則、宗門統要續集卷一]

法相辭典 【90】外道五種

顯揚五卷四頁雲:一切外道,略有五種。一、說我外道。二、說常外道。叁、說斷外道。四、說現法涅盤外道。五、說無因外道。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