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舍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为无常。三、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今言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处无常也。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惟以色相转变为无常,譬如器具转变而金性不变也。五、性无常,彼计有无常之性,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无常也。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也。”梵Sapta-anitya。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起尽无常者:有生灭故。 - 朱芾煌
显扬十四卷二十四页云:论曰:由四道理,入无常性。谓诸行法,不从他生。自种起故。亦非自生。待外缘故。亦非俱生。俱无作故。亦非无因。彼二于生,有功用故。 - 朱芾煌
[出顺中论] 一念念坏灭无常谓根尘相对所起心念。前念既灭。后念复生。生已还灭。念念不住。皆悉无常。是名念念坏灭无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二和合离散无常谓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实体。若因缘别离。即便散坏。且如众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别离。即便散灭。是名和合离散无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三毕竟无常毕竟犹决定也。谓决定了知一切诸法。皆假因缘和合 - 明·一如等 撰
如无常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指于刹那之间,具生、住、异、灭之四相。即转变无常之义。乃对“期无常”而言。(参阅“刹那”3731、“无常”5109)
(术语)谓刹那之间,具生住异灭之四相。转变无常也。对一期无常而言。仁王经上曰:“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谓在一刹那之短促时间中,就已具有生住异灭的四相,变化无常。 - 陈义孝编
杂集论六卷六页云:生分无常者:谓本无今有,苦品诸行,体是逼迫。由此无常为缘,苦苦性可了知。 - 朱芾煌
如无常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1.世间是无常的(正见)。2.世间不是常恒的(断见),「十四无记」之一。 - 庄春江居士编
又作四非常偈。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所说无常、苦、空、无我等义之偈文。共有八偈,分为四节,一节各有二偈,次第阐说无常、苦、空、无我。又六度集经卷四、贤愚因缘经卷十一等所说之四非常偈,与仁王经之偈文相同。[法华文句记卷一]
(术语)又名四非常偈。仁王经说无常苦空无我义之偈文也。有八偈,分为四节,一节各二偈,如其次第,说无常苦空无我。法华文句记一曰:“四非常偈者,只是四无常偈也。”私志记四曰:“无常苦空无我各有二偈,如文次第,可知别论虽四。通论皆为无常之义,故云四无常偈也。”又六度集经第四,贤愚因缘经十一,说四非常偈。与仁王经之文全同。
瑜伽八十四卷八页云:复次所有无常皆是苦者;义何谓耶?若有无常众同分者;有生老等众苦生起。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七卷十四页云:由五因缘,若无常,卽苦。一、由摄受。谓无常诸行,皆为麁重所摄受故。二、由法性。谓是生等苦法性故。三、由随逐。谓彼三苦,常随逐故。四、由因。谓是增长行因故。五、由执着。谓是颠倒所缘事故。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五页云:所言苦者,有二种苦。谓生等诸苦,及诸所有受皆说为苦。此二种苦,如其所应,由见生身展转有故而得悟入。谓死无间,有生身生。生已复有老等诸苦。是故说言无常故苦。 - 朱芾煌
(术语)观世相无常之佛门也。
杂集论六卷六页云:何故经说若无常者卽是苦耶?由三分无常为缘,苦相可了知故。谓生分无常,灭分无常,俱分无常。生分无常为缘故,苦苦性可了知。生分无常者:谓本无今有,苦品诸行,体是逼迫。由此无常为缘,苦苦性可了知。灭分无常为缘,坏苦性可了知。灭分无常者:谓已有还无,乐品诸行,不可爱乐。由此无常为缘,坏苦性可了知。俱分无常为缘,行苦性可了知。俱分无常者:谓麁重诸行,相续流转,若生若灭,俱不可乐。由此俱分无常为缘,行苦性可了知。卽依此义,薄伽梵说:诸行无常,诸行变坏。又依此义,言诸所有受,我说皆苦。当知此中,于不苦不乐受、及乐受,密意故说。苦苦受苦性,世间共了,故不复密意说。又于生灭二法所随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说言:若无常者卽是苦。又于无常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者;如来依此,密意说言:由无常故苦。非一切行。若不尔;圣道无常故,亦应是苦。 - 朱芾煌
显扬十四卷十五页云:又如世尊说:诸无常者,皆悉是苦。有何意耶?颂曰:诸无常皆苦。众苦所杂故,迷法性愚夫,得为害不觉。论曰:由麁重若所杂无常,此无常性、是行苦,故苦;及由变坏苦所依止故苦。是故道谛非苦。以非苦相所杂无常义故。于此法性迷惑愚夫,不能了达常无常义,又为已得现前无常之所恼害。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