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论一卷九页云:无相界定想者:谓离色等一切相,无相涅盘想;故名无相想。 - 朱芾煌
如五种正除遣中说。 - 朱芾煌
如三三摩地中说。
二解 此菩萨所修。瑜伽四十五卷十八页云:云何菩萨无相三摩地?谓诸菩萨、卽正思惟离言自性所有诸事,一切分别戏论众相,永灭寂静,如实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萨无相三摩地。
三解 俱舍论二十八卷十七页云:无相三摩地、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盘离十相,故名无相。缘彼三摩地,得无相名。十相者何?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
四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卷十七页云:此中无相三摩地者:谓无相声,说多种义。或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如是或于见道,或于不动心解脱,或于非想非非想处,或卽于无相三摩地,说无相声。如彼广释。 - 朱芾煌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观所缘缘论》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全称无相金刚心地戒、无相戒。为大乘戒,以离一切定相坚固不坏之佛心为戒体。戒相有梵网经之十重四十八轻戒。此为禅门正传之佛戒。而天台宗所传之戒,称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称秘密三摩耶戒;各家皆以其宗义而称其所传之戒。[敦煌本六祖坛经]
(术语)禅门所传之戒,云无相心地戒。犹台宗之戒曰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曰秘密三摩耶戒,各以其家之宗义名之也。禅家以无相不可得之心地为戒体,戒相有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
以离一切相(不着于相的涅盘)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 - 庄春江居士编
杂集论十三卷十二页云:无相行菩萨者:谓住远行地中所有菩萨。由此菩萨,若作功用乃至随其欲乐,能令诸相不现行故。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四十卷十七页云:云何名第六无相住者耶?答:随信行、随法行、名为第六无相住者。问:云何得知随信法行名为第六无相住者?答:一切圣者、总有七种。底沙梵天已说五种;未说随信随法行者。故知此二、合为第六无相住者。所以者何?此二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若苦法智忍、若苦法智,广说乃至若道类智忍。以此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故名第六无相住者。问:何故此二合立一耶?答:卽此文说,此二俱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故。复次此二俱不起不相似心故。此二俱有十五心故。此二心品现行等故。此二俱是速疾道故。此二意乐俱不起故。此二俱是微细道故。此二俱是不可安立施设法故。此二俱是难觉道故。此二俱是不现见故。问:此二于一切、皆不现见耶?答:不尔。于声闻独觉,虽不现见;于佛世尊、是现见故。复次此二、地等,道等,品等,离染等故;合立为一。问:前五既非无相住摄;何故说此名为第六无相住耶?答:无相住者、是圣者中第六圣者,故名第六无相住者。非无相住总有六种,此名第六。如余处说:害第五虎。非前四亦名虎。然所害法、总有五种。第五、名虎。此中亦然。又如余处说第六增上王。非前五亦名王。然增上法、总有六种。增上王是第六。此亦如是。无相住者是第六。非六皆名无相住。然无相声、说多种义。谓或说空,或说无相,或说不动心解脱,或说非想非非想处。广释所以,如智蕴说。此中无相、正说见道;义如前释。又极迅速难了知故。谓声闻他心智极设加行,但知二心。谓苦法智忍,及苦法智、相应心。若欲知第三,乃知第十六。若独觉他心智、极设加行,但知四心。谓初二心、及灭类智忍灭类智相应心。有说:独觉但知三心。谓初二心及集类智相应心。唯佛他心智、能次第遍知。是故见道、名为无相。又如彼卷十四页至十九页广说。
二解 发智论二卷十四页云:又世尊说:大目干连,底沙梵天不说第六无相住者耶。云何名第六无相住者耶?答:随信行、随法行、名为第六无相住者。所以者何?此二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若苦法智忍、若苦法智;广说乃至若道类智忍。以此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故名第六无相住者。 - 朱芾煌
如无相心三摩地中说。 - 朱芾煌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有相相不相 无相亦不相 离彼相不相 相为何所相
有相事中相不相。何以故?若法先有相,更何用相为?复次若有相事中相得相者,则有二相过,一者先有相,二者相来相,是故有相事中相无所相,无相事中相亦无所相。何法名无相,而以有相相?如象有双牙,垂一鼻,头有三隆,耳如箕,脊如弯弓,腹大而垂,尾端有毛,四脚粗圆,是为象相。若离是相,更无有象可以相相。如马竖耳垂鬣四脚同蹄尾通有毛,若离是相,更无有马可以相相。如是有相中相无所相,无相中相亦无所相,离有相无相,更无第三法可以相相。是故相无所相,相无所相故,可相法亦不成。何以故?以相故知是事名可相。以是因缘故,相可相俱空。相可相空故,万物亦空。何以故?离相可相更无有物,物无故非物亦无。以物灭故名无物,若无物者,何所灭故名为无物。物无物空故,一切有为法皆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我亦空。 - 明·杨卓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卷一页云:于见道说无相声者:如说目连不说第六无相住者。云何第六无相住者?谓随信行随法行者,不可施设在此在彼,不可施设在苦法智忍,乃至在道类智忍故。问:何故见道说名无相?答:见道速疾,不起期心;不可施设此彼相故。 - 朱芾煌
显扬二十卷五页云:复有三种无相义。一、无体无相。二、非彼体无相。三、不显现无相。如无相,如是无性,无自体,不生不灭,无所执着,无所为作,无所摄受,应知亦尔。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九卷十一页云:无相解脱门智,五智所摄。谓法智、类智、灭智、尽智、无生智。 - 朱芾煌
俱舍论二十八卷十八页云:无相无相、卽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以无漏法无择灭故。但取静相。非灭妙离。滥非常灭故。是无记性故。非离系果故。 - 朱芾煌
(术语)同无相无相解脱门。
瑜伽十二卷九页云:云何无相心三摩地?谓卽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心住一缘。如经言:无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广说。云何名为不低不昂?违顺二相、不相应故。又二因缘,入无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无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于彼诸相,不厌不坏;惟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于无相界正思惟故;于彼无相,不坚执着;故名不昂。此三摩地、略有二种。一者、方便。二、方便果。言方便者,数数策励思择安立;于彼诸相,未能解脱。由随相识、于时时中,扰乱心故。彼复数数自策自励,思择安立;方能取果,解脱随相。于此解脱,又解脱故;不自策励,思择而住。是故名为极善解脱。若数策励、思择安立、方得住者;虽名解脱;非善解脱。又晓了果晓了功德者:谓烦恼断究竟故;现法乐住究竟故。又复灭道俱应晓了。卽此二种、随其次第,名晓了果,晓了功德。又谛现观、阿罗汉果,俱应晓了。于见道位中,名晓了果;于阿罗汉果,名晓了功德。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三卷八页云:此无相转、复有五位。一、少分位。二、遍满位。三、有动位。四、有加行位。五、成满位。问:如是成满、其相云何?答:不为一切烦恼一切灾横所陵杂故;究竟无恼清净所依;说名成满。卽此又是善清净真实义所行,一切现量所行,一切自在所行。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