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2 條與「次第」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5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5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次第 次第緣 次第證 五次第 次第禅門 次第乞食 次第叁觀 法界次第 還滅次第 解結次第 解脫次第 九次第定 流轉次第 六根次第 能成次第 牽引次第 入定次第 叁學次第 叁災次第 叁種次第 生起次第 十力次第 四谛次第 五蓋次第 五事次第 五蘊次第 現觀次第 修行次第 修學次第 義類次第 易說次第 圓滿次第 緣起次第 增長次第 諸界次第 諸蘊次第 八道支次第 煩惱斷次第 七覺支次第 十八道次第 十二處次第 受用苦次第 四念住次第 四聖谛次第 四無量次第 四證淨次第 五無量次第 多業受果次第 法界次第初門 佛學次第統編 秘密道次第論 密宗道次第論 菩薩地義次第 菩薩五相次第 菩提道次第論 善等十義次第 十妙生起次第 世界成立次第 受用境界次第 四谛先後次第 四無礙解次第 四種修習次第 真言大次第論 諸欲得舍次第 次第差別有多種 得斷次第有五種 六波羅蜜多次第 六識身生起次第 叁十七覺分次第 十波羅蜜多次第 十種隨眠次第生 四大種作業次第 緣起次第有四種 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七種修習現觀次第 叁學次第世尊異說 十種隨眠生起次第 順次道理及逆次第 四種修習現觀次第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以何次第入于現觀 在家出家行住次第 正知而住先後次第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 法界次第初門(叁卷) 六種波羅蜜多建立次第 菩提道次第傳燈法師列傳 十八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十八界叁種次第宣說因緣 出世間智初中後際生起次第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 解脫勝處遍處修習次第及所引功德 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 收起
佛學次第統編 【73】世界成立次第

  叁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次成欲界諸天,次成人及余衆生界,後成地獄。 - 明·楊卓

法相辭典 【74】受用境界次第

  如緣起次第有四種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75】四谛先後次第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二頁雲:複言:世尊!何緣四谛,如是先後次第說耶?世尊告曰:由是世間諸病、病因、病滅、良藥、相似法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76】四無礙解次第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卷十叁頁雲:問:四無礙解,次第雲何?爲如說而起?爲不爾耶?有說:如說而起。如契經中,先說義無礙解;是故前起。乃至後說辯無礙解;是故後起。謂瑜伽師,爲知義故;先起義無礙解。雖已知義;而于名等,未善安布;是故次起法無礙解。雖于名等,已善安布;而于言詞,未能訓釋;是故次起詞無礙解。雖于言詞已能訓釋;而未能無滯應理而說;是故後起辯無礙解。有說:如說而起。如阿毗達磨中,先說法無礙解;是故前起。乃至後說辯無礙解;是故後起。謂瑜伽師,爲知名等次第安布;是故先起法無礙解。雖知名等次第安布;而未了所诠義;是故次起義無礙解。後二如前說。有說:不如說而起。謂先起詞,次起法,次起義,後起辯。所以者何?以彼行者,先應了達世俗言詞,次知言詞所依名等,次知名等所依義起。知叁事已;方能無滯應理而說。是故詞能引法,法能引義,義能引辯。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77】四種修習次第

瑜伽九十卷二十一頁雲:又于此中,若諸苾刍,爲離欲貪,精勤修學,觀察作意增上力故;于欲界系諸不淨相,勉勵思惟。彼于外空,未作證故;于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習故;于外空性,心不證入。不愛樂故;便于其中,由我慢門,心不流散等隨觀察。以寂靜相,思惟內空。彼由我慢,未永斷故;于其正道,未善修故;亦于此中,心不證入。遂于內外一切行中,修無我見。于無我見,未善修故;亦于其中,心不證入。乃于內外一切行中,修無常見;令心不動。于諸行中,見無常故;一切種動,皆無所有。故無常見,名不動界。由于是處心,無不勝解。故以正慧,如理通達。或緣不淨,或緣慈悲,或緣息念,所有境界,或緣諸行無常境界,于叁摩地,極多修習,爲因緣故;令心調柔。由是漸次,于一切處,皆能證入。由此因緣,于所證空,能證圓滿。因于所證得圓滿故;其心解脫一切能順下上分結。由此因緣,于所修空,能修圓滿。因于所修得圓滿故;成就無學正見等法。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78】真言大次第

  全稱勝者普遍主大金剛持道次第總開秘密之要義。略稱真言大次第。又作秘密道次第(藏Sn%ags-rim  chen-mo  )。西藏佛教額爾德派(藏Dge-lugs-pa  )之開祖宗喀巴(藏Tson%-Kha-pa  blo-bzan%grags-pa  )所著。本書著于一四○○年頃,系將有關秘密佛教的圓熟思想編集而成之書。宗喀巴另一著作菩提道次第論(藏Byan%-chub  lam-gyirim-pa  )系一部顯教之概論書;而本書則爲密教概說書。西藏佛教一般將教學分爲波羅蜜多乘(梵Prajn~a^pa^ramita^  -ya^na  )與怛特羅乘(梵Tantra  -ya^na  )兩類,前者爲一般佛教之教理,而成爲一切教學之基礎;後者則以前者爲骨幹。若以因果關系觀之,怛特羅乘屬于果乘,而于最後得果即可成佛,然欲證得此一果乘須有密教之行證,而本書正爲此類行證最重要之指導書。本書內容亦說明顯密兩教之立場,尤以表明金剛乘之特異性。本論詳論四種怛特羅:(一)作怛特羅(藏bya-bah!i  rgyud  ,梵kri  -ya^tantra  ),(二)行怛特羅(藏spyod-pah!irgyud  ,梵carya^  -tantra  ),(叁)瑜伽怛特羅(藏rnal-h!byor-gyirgyud  ,梵yoga  -tantra  ),  (四)無上瑜伽怛特羅(藏rnal-h!byor  bla-named-pah!i  rgyud  ,梵maha^yoga  -tantra  )。全書收錄于宗喀巴全集中,此外,坊間亦有單行本之流傳。

法相辭典 【79】諸欲得舍次第

瑜伽七十卷九頁雲:複次諸欲得舍次第,謂當宣說先所應作,由此故得。謂由布施,持戒。于此可得。謂在天上。由此受用。謂由愛味。由此故舍。謂由過患。如此差別,舍于事欲,及煩惱欲。謂由出離遠離功德。又若顯示清淨品法;謂應稱贊四沙門果。從彼決定無退墮故。或出世間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0】次第差別有多種

  瑜伽五十二卷十四頁雲:又此次第差別多種。或有流轉次第。謂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或有還滅次第。謂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謂陵旦而起,澡飾其身,被帶衣服,修營事業,調暢沐浴,塗飾香鬘,習近食飲,方乃寢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若整衣服,爲乞食故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還出安坐,食訖澡手蕩缽洗足,入空閑室,讀誦經典,如理思惟。晝則宴坐經行,淨修其心,斷滅諸障。至夜中分,少當寢息。于夜後分,速複還起,整服治身,歸所習業。是出家者行住次第。或入僧中,隨其長幼,修和淨業,敷設床座,次第受籌,分其臥具處所利養,及營事業。或有增長次第。謂嬰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或有現觀次第。謂于苦等四聖谛中,次第現觀。或有入定次第。謂次第入九次第定。或有修學次第。謂增上戒學爲依,次生增上心學。增上心學爲依,後生增上慧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1】得斷次第有五種

顯揚叁卷二十頁雲:及得斷次第者:有五種次第,諸煩惱斷。一、先斷見道所斷煩惱,二、後斷修道所斷煩惱,叁、先漸調伏諸現煩惱,四、然後永斷一切煩惱,五、最後超過一切煩惱。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2】六波羅蜜多次第

瑜伽七十八卷八頁雲: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蜜多、如是次第?善男子!能爲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于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爲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3】六識身生起次第

瑜伽叁卷六頁雲:又非五識身有二剎那相隨俱生;亦無展轉無間更互而生。又一剎那五識身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從此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或五識身中隨一識生。若不散亂;必定意識中第二決定心生。由此尋求決定二意識故;分別境界。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4】叁十七覺分次第

俱舍論二十五卷十四頁雲:有余于此,不破契經所說次第,立念住等。謂修行者,將修行時,于多境中,其心馳散;先修念住,製伏其心。故契經言:此四念住,能于境界系縛其心;及正遣除耽嗜依念。是故念住,說在最初。由此勢力,勤遂增長。爲成四事,正策持心。是故正斷,說爲第二。由精進故;無憂悔心。便有堪能,修治勝定。是故神足,說在第叁。勝定爲依,便令信等,與出世法,爲增上緣。由此五相,說爲第四。相義既立;能正伏除所治現行,牽生聖法。由此五力,說爲第五。于見道位,建立覺支;如實覺知四聖谛故。通于二位,建立道支。俱通直往涅盤城故。如契經說:于八道支修圓滿者,于四念住至七覺支,亦修圓滿。又契經說:苾刍當知,宣如實言者:喻說四聖谛。令依本路速行出者:喻令修習八聖道支。故知八道支,通依二位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5】十波羅蜜多次第

成唯識論九卷十五頁雲:十次第者:謂由前前,引發後後;及由後後,持淨前前。又前前麁,後後細故。易難修習,次第如是。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6】十種隨眠次第

入阿毗達磨論上十叁頁雲:十種隨眠次第生者:先由無明,于谛不了。謂苦于不欲,乃至于道不欲。由不了故;次引生疑。謂聞邪正二品,便懷猶豫,爲苦非苦;乃至爲道非道。從此猶豫,引生邪見。謂惡友,由邪聞思,生邪決定;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乃至廣說。從此邪見,有身見生。謂取蘊中,撥無苦理;便執有我或有我所。從有身見邊執見生。謂執我有斷常邊故。從邊執見戒禁取生。謂此邊執爲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能淨者是最勝故。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慢生謂自見中深著己。恃生高舉淩篾他故。從此慢後次引瞋生。謂恃己見于他見中情不能忍必憎嫌故。或于自見取舍位中。起憎嫌故。十種隨眠次第如是。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7】四大種作業次第

瑜伽五十四卷十六頁雲:複次地等諸四大種,隨其次第,麁顯應知。謂地界及果,能持最勝。水火風等,流潤燒然動搖等業,依止彼故;方得流轉。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8】緣起次第有四種

瑜伽六十卷十九頁雲:複次緣起次第,略有四種。一、牽引次第,二、生起次第,叁、受用境界次第,四、受用苦次第。無明緣行,行緣識;是牽引次第。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是生起次第。六處緣觸,觸緣受;是生起已,受用境界次第。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受用苦次第。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9】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大毗婆沙論九十六卷九頁雲:已說菩提分法所以;次第今當說。問:何故先說四念住、乃至後說八道支耶?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複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複次四念住、從初業地、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先說。四正勝、從暖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四神足、從頂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五根、從忍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五力、從世第一法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問:何故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耶?答:求趣義、是道支義。見道速疾,不越期心。順求趣義;故見道中、八道支勝。覺悟義、是覺支義。修道九品、數數覺悟,順覺悟義;故修道中、七覺支勝。問:若爾;何故先說七覺支,後說八道支耶?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複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複次隨順增數次第法故。謂先說四、次說五、再說七、後說八故。複次顯清淨法漸增長故。謂先修四、次修五、次修七、後修八故。有余師說:諸修行者、先由念住,于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實了知。除自相愚及所緣愚,導起諸善。如有目者,引導盲徒。是故最初說四念住。由念住力,了知境已;于斷修事,能發正勤。故于第二,說四正勝。由正勝力,令相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于殊勝定,能正修行。故于第叁、說四神足。由神足力,令信等五、與出世法、爲增上緣。故于第四、說于五根。根義既成;能招惡趣煩惱惡業、不能屈伏。故于第五,說于五力。力義既成;能如實覺四聖谛境,無有猶豫。故于第六,說七覺支。既如實覺四聖谛已;厭舍生死,欣趣涅盤。故于第七,說八道支。評曰:應知此中前說爲勝。以修道位鄰近菩提,順覺義勝;故說覺支。又修道位、九地九品、數數能覺覺支勝故。如是已總說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0】七種修習現觀次第

  顯揚十六卷二十頁雲:雲何七種?頌曰:無悔,住所緣,如實見境界,道所依無惑,純差別行斷。論曰:七種次第者:謂屍羅淨,乃至行斷智見淨。由屍羅清淨故;無有變悔。由無悔故;心定住境。由心定故;于所知境,得如實見。次于如實智見道所依止佛法僧寶,遠離疑惑,得四證淨俱生智。次于善逝所證所說,得決定智。謂唯佛法中,有純淨出離苦道;非于余法。次于此道,得行差別智。謂苦遲通行,是下品;樂速通行,是上品;余二行,是中品。次依上品正行,于余斷滅;生勝智見。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