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十住毗婆沙论]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此等比丘。于佛世时。聚集成众。作诸非威仪事。群出队入。故名六群比丘。一阐陀又云阐那。即车匿。二迦留陀夷车匿。又云阐释迦。(无翻。)是释种也。梵语迦留陀夷。华言粗黑。以其颜貌粗黑故也。是婆罗门种。此二人性多贪痴。不受人语。住迦尸黑山聚落。作诸非威仪事。时黑山聚落诸优婆塞。来白佛言。六群比丘。于彼聚落。作诸非法。佛令阿难同六十比丘往彼。作驱出羯磨。二人知之。便出一由旬外。迎请阿难。即求忏悔。言我所作非善。 - 明·一如等 撰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 陈义孝编
指烦恼断尽之阿罗汉。又称漏尽阿罗汉。乃阿罗汉之异称。漏,烦恼之异称。阿罗汉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著无执,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漏尽比丘。[法华经方便品、无量寿经卷上](参阅“阿罗汉”3692)
(术语)烦恼断尽之比丘,即阿罗汉也。
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 陈义孝编
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 梵心居士编
(人名)佛在世之弟子。增一阿含经三曰:“分别智等恒不忘失,鹿头比丘是。”
(术语)比丘为男僧之梵名,罗汉比丘者罗汉之男僧。别于菩萨之男僧也。
(人名)弊衣第一之比丘。增一阿含经三曰:“着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
(术语)释氏要觉上曰:“阿含经呼舍利弗以下为名德比丘。”
梵语sam!jn~`a-bhiks!u。又称名想比丘。指有名无实之比丘;亦即指未受具足戒之僧,或指不持守净戒之僧。据释氏要览卷上载,沙弥尚未受具足戒,而入比丘数者,是为名字比丘。此外,据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载,沙弥随其年龄之不同,而有三种称呼,由二十岁至七十岁者,称为名字沙弥。此乃以其年岁已可作比丘,而仍为沙弥,故有此称。[大方等大集经卷九、十诵律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
(术语)但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者,谓无戒之僧也。大集经九曰:“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释氏要觉上曰:“善见律云:如有檀越,来请比丘,沙弥虽未具戒,亦入比丘数,是为名字比丘。”
那位过世的比丘。 - 庄春江居士编
(人名)佛弟子憍梵波提之译名。法华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称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增一阿含三曰:“乐居天上,不处人中,所谓牛迹比丘是也。”宝物集三曰:“罗汉尽诸漏,留牛迹名称。”梵Gav&amacron;mpati”。
指内证菩萨而外现声闻比丘之形者。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七中):“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术语)内证为菩萨,外现声闻比丘之形者。法华经常不轻品曰:“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即密教不动明王使者八大童子中之第六位。由不动真言归命句中之釯(va,缚)字生出,主不动尊之宝波罗蜜福德心行。系表示比丘能守护法宝,故称此使者为清净比丘。其形像为剃发着袈裟,左手执梵箧,右手当心而持五股杵,露出右肩,腰系赤裳,面貌非少非老,目如青莲,口边有牙向下显出。种子为釯。印契为梵箧印,即仰左掌指头向右,右掌指头向左,覆于左掌之上。真言为:唵(om!,归命)摩尼(man!i,宝珠)尾输驮达摩俱噜(vis/uddhadharma guru,清净法师)罗乞叉达摩(raksa dharma,护法)缚(va)。[圣无动尊八大童子秘要法]
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