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塔)又曰延壽堂,省行堂,無常院。送病僧使入滅之處也。佛祖通載叁十曰:“他日涅槃堂孤光獨照時,自驗看。”
禅林中,掌涅槃堂之職事者。涅槃堂又作延壽堂,乃重病者養病之處,故涅槃頭又稱延壽堂主。[禅林象器箋職位門]
(職位)掌涅槃堂事者。
化身佛八相之一。指世尊入滅之相。佛陀四十五年間說法教化衆生,化緣既盡,于中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邊沙羅雙樹間,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從第四禅定起,乃入滅。爾時四邊雙樹開白花,如白鶴群居,即以轉輪聖王之荼毗式,移置金棺,諸力士族人奉金棺至荼毗所。七日後,積大栴檀,投香燭欲焚之,而火不燃。阿■樓馱言,是待迦葉之至。時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知如來涅槃,欲拜如來最後身。更經七日,詣荼毗所,如來自金棺中出雙足使見之。諸力士族人投七寶火炬,亦悉不燃,如來以大悲力,自入火光叁昧,由心胸中火踴出棺外,漸漸荼毗,經七日,皆悉焚盡。諸王分取舍利,各起塔供養之。[長阿含經卷四、四教義卷七]
(術語)化身佛八相之一。世尊入滅之相也。佛八十年間教化衆生,化緣既盡,于中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邊沙羅雙樹之間,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頭北面西,右脅而臥,逆順入于四禅定四空定及滅盡定,又超越入于諸禅定,終于第四禅定入滅。時二月十五日之中夜也。爾時四邊雙樹開白花,如白鶴群居,即以轉輪王之荼毗式,移于金棺,諸大力士奉金棺,七匝拘屍那城至荼毗所。過七日。時積大栴檀,投香燭,欲燒之,而火不燃。阿[少/(兔-、)]樓馱言:是待迦葉之至也。時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知如來涅槃,欲拜如來之最後,更經七日,詣荼毗所。如來自金棺出雙足使見之。于是諸大力士投以七寶大炬,亦悉殄滅。迦葉言人天炬火。何得荼毗如來之寶棺?爾時如來以大悲力自入火光叁昧,由心胸中火踴出棺外,漸漸荼毗,至七日,香樓寶樓焚盡。八國諸王競欲取舍利,既興兵,既而徒盧那(香姓)婆羅門以舍利分于諸王,各起塔供養之(後分涅槃經小乘大般涅槃經)。四教儀七曰:“于第四禅中入火光叁昧,燒身滅度,唯留舍利爲人天福用,身智俱滅,入無余涅槃。”
佛于娑羅雙樹間頭北面西右厍而臥進入涅槃的相狀。 - 陳義孝編
化身佛八相之一,亦即世尊入滅的相狀。世尊住世八十年,其中說法四十五年,到處隨緣教化衆生,化緣盡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屍那拉城跋提河岸沙羅雙樹間,說完大般涅槃經後,便頭北面西,右厍而臥,最後入滅。 - 陳義孝編
化身佛八相之一,亦即世尊入滅的相狀。世尊住世八十年,其中說法四十九年,到處隨緣教化衆生,化緣盡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屍那拉城跋提河岸沙羅雙樹間,說大般涅槃經畢,即頭北面西,右肋而臥,最後入滅。
- 梵心居士編
又稱涅槃圖、臥佛像、睡佛像、寢釋迦。即刻繪釋尊入于涅槃狀況之繪畫、雕刻等類。其像內容通常爲:在四株沙羅雙樹之間的寶臺上,釋尊枕北右脅,作睡眠狀,其旁有諸菩薩、佛弟子、國王、大臣、天部、優婆塞、鬼神、畜類等五十二衆圍繞,並有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出現其間。涅槃像可作涅槃會之用。印度現存最古的涅槃像遺品在聯合州迦斯阿(Kasia)西南之涅槃堂(亦即佛陀入滅之地),系一長約六公尺余之臥佛石像,依其上銘文所載,乃五世紀頃所造者。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之記載,該國都城之東二叁裏之處有一伽藍,其內有佛入涅槃之臥像,長千余尺,其王每于此涅槃像前舉行無遮大會。如此千余尺之巨大涅槃像乃古來涅槃像之罕見者。此外,阿旃多(Ajanta)第二十六窟亦有著名的佛涅槃像,此系笈多時代之雕刻遺品。
我國最早造立涅槃像之記載爲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上有“宋明帝陳太妃造法輪寺大泥像並宣福臥像記”等說,然其所造之像今已不存。現今我國所存較著名之涅槃像有大同雲岡第六窟東壁、敦煌千佛洞第十九乙窟(唐代造,被視爲涅槃像中之特出者)、一二○F窟、一叁五窟等處。[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八、廣弘明集卷十七、大唐西域記卷六、釋迦方志卷上]
(圖像)佛于雙林樹下頭北面西橫臥入涅槃之相也。
(一)叁法印之一。涅槃寂靜印之略稱。一切衆生起惑造業,流轉叁界,受生死苦,故佛決定爲說涅槃寂靜之理,使衆生離煩惱生死之苦,滅盡一切惑業,得至無爲寂靜之境。經中有此法印者,乃真實之佛說,猶如世間之印契。[法華玄義卷八]
(二)保證得涅槃證果之印契。大集經卷五十叁(大一叁·叁五四上):“若有衆生,爲我出家,剃除須發,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爲涅槃印之所印也。”
(術語)具曰涅槃寂靜印。叁法印之一。佛決定而說涅槃寂靜之理,使衆生離煩惱生死。爲涅槃寂靜之法印,經中有此法印者,爲真實之佛說。猶如世之印契也。又保證得涅槃證果之印契也。大集經五十叁曰:“若有衆生爲我出家,剃除須發,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爲涅樂印之所印也。”
涅槃寂靜印的簡稱。見叁法印條。 - 陳義孝編
涅槃寂靜印的簡稱。是就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爲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 梵心居士編
衆生沒于生死暴流中,佛以八正道之船引入涅槃之道,如引落水者至洲渚上,故以洲渚喻指涅槃。[大智度論卷七十一]
(譬喻)涅槃譬之洲渚也。智度論七十一曰:“涅槃是爲洲,衆生沒在四流水中,佛以八正道船引著涅槃洲上。”
依大乘涅槃經,弘布“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之教派。我國十叁宗之一。又作常修多羅宗、涅槃學派。其學者被稱爲涅槃師。以大般涅槃經之譯者昙無谶爲開祖,隋唐以前頗爲盛行,爾後衰頹于天臺宗崛興之時。
首先,鸠摩羅什之門人道生研究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合譯之六卷大般泥洹經,提出“闡提成佛”之說,遭學者非議,乃遁潛南方,于建康開創龍光寺,又移居廬山。其後叁年,即劉宋武帝永初二年(421),昙無谶于涼州譯出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經中明舉“闡提成佛”之說,學者始歎服道生之說而從其論。道生于所著之法華經疏卷上,立“四種法輪”之說,闡揚涅槃經中之常住妙理,並稱之爲“第四無余法輪”。又昙無谶不僅從事翻譯,更極力弘傳,乃至以講說促進涅槃研究之勢。佐助其譯業者有道朗、崇智等人,吉藏之大乘玄論卷叁有道朗所著之涅槃義疏,解說昙無谶之譯本,提倡中道爲佛性。又南方有道場寺之慧觀,繼昙無谶之遺志,欲求殘余之梵本,隨後有道普等西行尋求,然未達成目的。其時,慧觀、慧嚴及謝靈運同奉劉宋文帝之敕命,參酌法顯及昙無谶所譯,加以潤飾,整頓品類,此即南本涅槃經,計叁十六卷;與此相對者,即昙無谶所譯之北本涅槃經。北地沿用北本,南地則依用南本。
宋、齊、梁、陳、隋之間,學者輩出,涅槃之攻究特盛,或爲之注疏,或努力講說,蔚爲一時之學。宋朝有慧靜、昙無成、僧莊、道汪、僧亮、靜林、慧定、昙斌、超進、法瑤、昙濟等;齊有道慧、慧基、僧宗、昙纖、僧柔、敬遺等;梁朝有寶亮、智秀、法智、昙准等。梁武帝特宗涅槃一經,曾于同泰寺宣講此經,又修涅槃忏,並于天監八年(509),敕命寶亮製涅槃經義疏十萬余言。寶亮之門下有光宅寺之法雲、莊嚴寺之僧旻等。隋代有昙延、慧遠、道綽、法砺等,至唐朝仍有靈潤、道洪等講說涅槃,並有道宣、法寶等志在涅槃而加以弘傳。彼等諸師之著述,傳之今日者有寶亮所輯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乃彙集六朝時代南本涅槃諸釋家之立說,由此可得知成立涅槃宗的當代學者之學說。諸釋家取實相論之學風,以般若、成實論等之義爲根柢是其特征。至天臺宗興起,智顗以自家之教觀爲依准,而以涅槃經爲法華之補助,且視之爲捃拾教。爾後獨立講說弘布此經者日少,終至絕迹。唯今韓國、日本猶存其余緒,然僅傳其教旨,奉爲一般之信仰,而並未特別標舉門風派別。
有關涅槃宗之教判,最早有慧觀以涅槃經爲佛陀一代最極之教,主張五時教判,此系根據涅槃經中“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說而立者。涅槃經集解卷叁十五依僧亮之說,以佛教由小而起,以乳比喻叁藏,酪比喻叁乘之雜說,生酥比喻方等,熟酥比喻空般若,醍醐比喻涅槃經之法。如此則有小乘、叁乘、方等、般若、涅槃五時。僧宗複將佛陀一代時教分爲小乘、叁乘通教、思益維摩、法華、涅槃等五時。寶亮亦將小乘、通教、維摩思益、法華、涅槃等次第配以五味而詳加解說。要之,此宗學者所判五時之次第即價值之次第,並以之爲究極無余之真教、佛出世本懷之說。蓋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闡提皆得成佛、佛具常、樂、我、淨之四德,及如來藏等諸說即涅槃宗之主要教義。[婆薮槃豆法師傳、大般涅槃經集解卷一、出叁藏記集卷八、梁高僧傳卷二、卷叁、卷七、卷八、卷十二、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參閱“五時教”1136、“涅槃”4149)
(流派)支那十叁宗之一。依涅槃經而弘布佛性常住之旨之宗也。自北涼之昙無谶初譯此經,宋之慧成,昙無成,僧莊,道汪,靜林,慧定,昙斌,超進,法瑤,道登,昙度,道成諸師,製疏作章。弘布甚盛。在隋則淨影,智徽,法砺,道綽等,多以涅槃爲宗。至唐朝道宣,法寶各有所弘,而所歸在于涅槃,法寶特立五時教,攝大小乘。及天臺宗盛,法華涅槃同厭于醍醐味之說,此宗自屬于彼,別無以涅槃爲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