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楞伽經四,謂“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非我法也。一、作舍無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爲無常。二、處壞無常,處者形處,即諸色形狀,彼意四大及造色,畢竟不壞,但觀形狀長短等壞滅,以爲無常。叁、色即無常,第二外道,見形處變壞,以爲無常,今言形色即爲無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處無常也。四、轉變無常,以四大及造色爲常住,惟以色相轉變爲無常,譬如器具轉變而金性不變也。五、性無常,彼計有無常之性,此性雖不壞而能壞一切法,使之無常,猶杖破瓦石,壞諸物,而自體不壞也。六、性無性無常,四大之性,皆無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變壞,是無常也。七、不生無常,一切之法本來不生,不生即無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無,何有生滅,名爲無常,實不成無常也。”梵Sapta-anitya。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二頁雲:起盡無常者:有生滅故。 - 朱芾煌
顯揚十四卷二十四頁雲:論曰:由四道理,入無常性。謂諸行法,不從他生。自種起故。亦非自生。待外緣故。亦非俱生。俱無作故。亦非無因。彼二于生,有功用故。 - 朱芾煌
[出順中論] 一念念壞滅無常謂根塵相對所起心念。前念既滅。後念複生。生已還滅。念念不住。皆悉無常。是名念念壞滅無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二和合離散無常謂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本無實體。若因緣別離。即便散壞。且如衆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別離。即便散滅。是名和合離散無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叁畢竟無常畢竟猶決定也。謂決定了知一切諸法。皆假因緣和合 - 明·一如等 撰
如無常差別有多種中說。 - 朱芾煌
指于刹那之間,具生、住、異、滅之四相。即轉變無常之義。乃對“期無常”而言。(參閱“刹那”3731、“無常”5109)
(術語)謂刹那之間,具生住異滅之四相。轉變無常也。對一期無常而言。仁王經上曰:“一刹那經九百生滅。”
謂在一刹那之短促時間中,就已具有生住異滅的四相,變化無常。 - 陳義孝編
雜集論六卷六頁雲:生分無常者:謂本無今有,苦品諸行,體是逼迫。由此無常爲緣,苦苦性可了知。 - 朱芾煌
如無常差別有多種中說。 - 朱芾煌
1.世間是無常的(正見)。2.世間不是常恒的(斷見),「十四無記」之一。 - 莊春江居士編
又作四非常偈。指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所說無常、苦、空、無我等義之偈文。共有八偈,分爲四節,一節各有二偈,次第闡說無常、苦、空、無我。又六度集經卷四、賢愚因緣經卷十一等所說之四非常偈,與仁王經之偈文相同。[法華文句記卷一]
(術語)又名四非常偈。仁王經說無常苦空無我義之偈文也。有八偈,分爲四節,一節各二偈,如其次第,說無常苦空無我。法華文句記一曰:“四非常偈者,只是四無常偈也。”私志記四曰:“無常苦空無我各有二偈,如文次第,可知別論雖四。通論皆爲無常之義,故雲四無常偈也。”又六度集經第四,賢愚因緣經十一,說四非常偈。與仁王經之文全同。
瑜伽八十四卷八頁雲:複次所有無常皆是苦者;義何謂耶?若有無常衆同分者;有生老等衆苦生起。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七卷十四頁雲:由五因緣,若無常,卽苦。一、由攝受。謂無常諸行,皆爲麁重所攝受故。二、由法性。謂是生等苦法性故。叁、由隨逐。謂彼叁苦,常隨逐故。四、由因。謂是增長行因故。五、由執著。謂是顛倒所緣事故。
二解 瑜伽八十叁卷十五頁雲:所言苦者,有二種苦。謂生等諸苦,及諸所有受皆說爲苦。此二種苦,如其所應,由見生身展轉有故而得悟入。謂死無間,有生身生。生已複有老等諸苦。是故說言無常故苦。 - 朱芾煌
(術語)觀世相無常之佛門也。
雜集論六卷六頁雲:何故經說若無常者卽是苦耶?由叁分無常爲緣,苦相可了知故。謂生分無常,滅分無常,俱分無常。生分無常爲緣故,苦苦性可了知。生分無常者:謂本無今有,苦品諸行,體是逼迫。由此無常爲緣,苦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爲緣,壞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者:謂已有還無,樂品諸行,不可愛樂。由此無常爲緣,壞苦性可了知。俱分無常爲緣,行苦性可了知。俱分無常者:謂麁重諸行,相續流轉,若生若滅,俱不可樂。由此俱分無常爲緣,行苦性可了知。卽依此義,薄伽梵說:諸行無常,諸行變壞。又依此義,言諸所有受,我說皆苦。當知此中,于不苦不樂受、及樂受,密意故說。苦苦受苦性,世間共了,故不複密意說。又于生滅二法所隨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說言:若無常者卽是苦。又于無常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者;如來依此,密意說言:由無常故苦。非一切行。若不爾;聖道無常故,亦應是苦。 - 朱芾煌
顯揚十四卷十五頁雲:又如世尊說:諸無常者,皆悉是苦。有何意耶?頌曰:諸無常皆苦。衆苦所雜故,迷法性愚夫,得爲害不覺。論曰:由麁重若所雜無常,此無常性、是行苦,故苦;及由變壞苦所依止故苦。是故道谛非苦。以非苦相所雜無常義故。于此法性迷惑愚夫,不能了達常無常義,又爲已得現前無常之所惱害。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