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论一卷十五页云:相应我所者:谓我有色,乃至我有识。所以者何?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 - 朱芾煌
“不共无明”之对称。又作共无明。即与贪等诸惑相应而生起之无明。(参阅“无明”5094)
(术语)依起信论之意,则业转现之三细为不相应无明,智相等之六粗为相应无明。三细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别,至六粗始生心王与心所之差别也。起信论曰:“言相应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若依瑜伽唯识之意则意识为无明,与他之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五恶见之十曰根本烦恼),相应而起,谓之相应无明,于根本烦恼之中独起无明,谓之独头无明,又曰独行无明,不共无明。无明有发业润生之二大用,即依此无明也。见唯识述记五末,百法问答钞一。
成唯识论五卷七页云:若贪等俱者;名相应无明。 - 朱芾煌
二种无明之一,为“不共无明”的对称。又作共无明。即是与贪等诸惑相应而生起的无明。参阅“不共无明”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心所与心王相应,有下列五义,称相应五义,亦名五义平等:一、所依同:心王与心所同依于一根,方得相应。如眼识心所,与眼识心王同依于一眼根。耳、鼻、舌、身等亦然。二、所缘同:心所与心王俱缘一境,曰所缘同。三、行相相似:心王心所各自有其固有的性能,但以“相似”故,如眼识心王心所同缘青色时,王、所之相分即各别变作青色之相分。四、时同:王、所俱时而生,无有先后。五、事同:事字在此处是“体”义,于一聚相应心王心所中,如心王自体是一,心所亦各各是一,如眼识一聚相应的心王心所,眼识心王是一,则触、作意等心所其体亦各各是一,例同心王。事实上,亦绝无一法,于一时中有二体并转者。五义平等之说,见《瑜伽师地论》。 - 于凌波居士著
(术语)心不相应行法之略。
如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说。 - 朱芾煌
品类足论六卷四页云:心相应法云何?谓心所法。此复云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 - 朱芾煌
指一切之心所法。心所法与心王同时起作用,故称心(王)相应;以其系有为法,故称行。[尊婆须蜜集论卷一]
(术语)谓一切之心所法也。是与心王相应俱起,故曰心相应。是有为法,故曰行。
与心王相应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 陈义孝编
心所有法的异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分为六位,它与心王相应俱起,从属于心,故曰心相应行。称为行者,以其是有为法,变动不居,故曰行。 - 于凌波居士著
又作信行地、信地。指与信相应,登初住菩萨之阶位。十地经论卷一(大二六·一二四下):“一切菩萨者,谓住信行地。”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七下):“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中略)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憨山大师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上(卍续七二·九○上):“言信相应地者,乃从信入住,入生空观,单破见思,即见爱烦恼。”金刚般若论卷上亦云此地有三种,即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其中,十六住处显示信行地,证道住处为净心地,究竟住处为如来地。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则称,所谓信相应,乃十解已去,信根成就,无有退失。[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起信论疏卷上、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三]
品类足论六卷六页云:业相应法云何?谓若法、与思相应。此复云何?谓一切心心所法、除思。 - 朱芾煌
有四义,即:(一)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二)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三)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六中):“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四)谓行者一念之信念与佛智、佛心相应。盖佛智之一念为弥陀之本愿,行者之信念能与佛心相应,则能所无二,信智唯一,念念相续,必定往生。[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四教义卷八]
(术语)(一)谓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唯为一刹那也。大般若经三百九十三有曰:“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又天台通教,以一念相应之慧,顿断残习,现带劣胜应身而成佛云。是等为于无间道,断尽最后一品习气之慧,名一念相应也。(二)谓与灵知自性之一念相应也。法华玄义二曰:“果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盖一念者,为灵知之自性。即始觉与彼本觉灵知之性,冥然不二,故曰一念相应。是等为佛果之理智冥合,不二之当体,名一念相应也。
品类足论六卷十页云:因相应法云何?谓一切心心所法。
二解 发智论十三卷二十一页云:云何因相应法?答:一切心心所法。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