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宗之教法。即闡揚禅之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教說。[續高僧傳卷十六]
(二)禅與教之並稱。即禅宗與教宗。指主張不立文字之禅宗與以學解爲主之教宗二者。或叁藏所诠之法門爲教,教外別傳之宗旨爲禅。[叁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上]
(術語)禅宗之教法。又禅與教。叁藏所诠之法門爲教。教外別傳之宗旨爲禅。禅家者流之判也。傳通緣起上曰:“或禅教兩門,或顯密二教。”
1.禅宗的教法。2.禅與教。 - 陳義孝編
禅門所傳之戒律。又稱達磨一心戒、達磨一乘戒、禅門大戒、禅門戒、佛祖正傳菩薩戒。即西天二十八祖次第相承遞傳之大乘菩薩戒。又曹洞宗以叁歸依戒、叁聚淨戒、十重禁戒等十六條爲禅戒內容,故又稱十六條戒。
禅戒之由來,以梵網經爲開端,具體內容則系根據達磨之一心戒文。據宋代宗赜之禅苑清規卷一受戒條載,參禅問道以戒律爲先。我國唐代即有禅戒之說,宋代宗赜等複倡受戒之說;永明延壽亦倡導戒行,爲四衆授菩薩戒;此皆爲禅戒弘傳之證。
戒律原爲一種道德規律,然于禅戒,又謂佛心即戒,而有佛心戒、佛性戒等稱,即以修習坐禅來持戒;若就此禅戒一致之義而言,禅戒並不意味禅宗之戒法。此外,禅定與戒律,或禅宗與律宗,皆並稱爲禅戒。[萬善同歸集卷六、永明自覺禅師自行錄、宋高僧傳卷八、沙彌律儀要略]
(術語)禅定與戒法。又禅宗與律宗。
1.禅定與戒法。2.禅宗與律宗。 - 陳義孝編
禅定與戒法。禅宗與律宗。
- 梵心居士編
禅僧所被之頭巾。又稱頭袖。畫像中維摩居士所被者即是。禅林象器箋服章門:“偈雲:“頭戴禅巾居丈室,當機一默坐千差;文殊舉衆同聲贊,天女空中雨寶花。””
(物名)禅者所被之頭巾。畫中維摩所被者是也。見象器箋十七。
禅僧自稱之詞,著禅衣之義。又指僧衆。
(雜語)禅僧之稱。著禅衣之義也。
(經名)坐禅叁昧經之異名。
梵語dhya^na。音譯禅那,略作禅。意譯定、靜慮。取音譯與意譯並稱之,即作禅靜。謂令心住于一境,以詳密思惟之寂靜狀態。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六一下):“或樂禅靜,則以禮拜爲粗疏。”又適于坐禅之閑靜所在,稱爲禅靜坐處,或稱禅處、禅所。[頂生王故事經、法苑珠林卷七十一]
(術語)梵語禅那Dhy&amacron;na,譯曰靜慮。謂寂靜審慮而攝亂意也。釋門歸敬儀中曰:“或樂禅靜者,則以禮拜爲粗疏。”
(術語)禅者之住居也。祖庭事苑八雲:自達磨來梁隱居魏地,六祖相繼至大寂之世,凡二百五十余年,未有禅居。洪洲百丈大智禅師懷海始創意不拘大小乘,折中經中之法,以設製範堂布長床,爲禅宴食息之具,高橫椸架,置巾單瓶缽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親自屬授,當代爲尊也。行普請之法,上下均力,置諸寮務,各有司存齋粥二時,賓主均遍,示法食之平等也。後世各隨于宜,別立規式。
又作禅鞠。即毛毬(球)。坐禅中如有瞌睡者,則用禅鞠投擲之,以資警戒令覺。十誦律卷四十(大二叁·二八九上):“諸比丘故睡,共相謂言:“佛聽我等以鞠擲者善。”是事白佛,佛言:“聽以鞠擲,擲已後日還歸。”後日諸比丘不知與誰。佛言:“歸本擲主。若擲主不在,與然燈者;然燈者不在,與執作者;執作者不在,應著堂中央地覆上。(中略)有五法以鞠擲他:一者憐愍,二者不惱他,叁者睡,四者頭倚壁,五者舒腳。””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二九七中):“毛毬也,有睡者,擲之令覺。”[大智度論卷九十一、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二、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二、法苑珠林卷叁十二]
(譬喻)以禅定爲铠甲護身也。華嚴經淨行品曰:“見著甲胄,當願衆生,常服禅铠,趨無師法。”
(一)指參禅者,並不限于禅僧,亦包括俗家參禅修行者。臨濟錄(大四七·五○六上):“師雲:“老和尚瞌睡作麼?”嚴雲:“作家禅客,宛爾不同。””
(二)禅寺中住持上堂說法時,由僧衆中選一辯才出衆者與住持問答,此開問者,稱爲禅客。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上堂條(大四八·一一一九中):“古之學者,蓋爲決疑,故有問答。初不滯于語言,近日號名禅客,多昧因果,增長惡習,以爲戲劇。”宋代以後,各禅刹皆置禅客一職,大刹置二人,小刹置一人。[禅林象器箋職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