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空性的禅定。
- 梵心居士编
(术语)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于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囗@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 陈义孝编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 梵心居士编
指观想一切诸法皆空之观法。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而空寂无相;观此空寂无相之理即为空观。佛教各宗派皆阐说“空”之教义,随之即立观空之法门;虽有浅深胜劣之别,然悉以舍遣对实有之执情为目的。概言之,小乘佛教修习我空观,断除烦恼障;大乘佛教修习我、法二空观,离烦恼、所知二障。
于天台宗,观空之法有藏、通、别、圆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称为析空观;通教不加分析,以诸法之当体如幻梦而直证入空,称为体空观;别教于假、中二谛之外观空,称为偏空观;圆教观假、中二谛即空,称为圆空观。以修行者之机根有利、钝之差别,故有此四种不同之观法,然皆以空观为入理之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四教义卷一、三藏法数卷十、光明玄义拾遗记卷五](参阅“三观”706)
(术语)观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也。中观论四谛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谓空谛之理,观此空谛之理曰空观。此空观有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故谓为析空。通教不要分析,譬之幻梦之体,而直证空,故谓为体空。别教于假中之外观空,故谓为偏空。圆教观假中即空,故谓为圆空。有如此四种之别者,以机有利钝之别故也。利钝之机虽有别。而以空观为入理之门则一也。演密钞三曰:“三乘之人,同以空为门,入诸法真实之性。”其解圆空者,则如三藏法数十曰:“空者离相离性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名之为空。由观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光明玄义拾遗记五曰:“三观之首,皆言即者,指一念心即三谛故。初云即空,非即偏空,乃观一念即圆空也。此空能破三谛相着,故云一空一切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观察诸法皆空的道理。 - 陈义孝编
(譬喻)虚空之果实。以譬无法。圆觉经曰:“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774~835)日本真言宗开祖。赞岐(香川县)人,俗姓佐伯直。十五岁至京都研习儒学,后入大学明经科,逐渐接触佛教,十八岁发表聋瞽指归(后易名为三教指归)批判儒释道。延历十二年(793)入佛门,师事和泉槙尾山寺之勤操,法名教海,后改为如空,研究三论及大小乘教义。十四年,在东大寺戒坛院受具足戒,改名空海。十五年,曾于梦中感得大日经,然未能解悟。遂于二十三年来唐,在福州长溪县登岸,北上历访长安诸大德,而于青龙寺之惠果阿阇梨处承续密宗之嫡传,受传法阿阇梨位灌顶,密号遍照金刚,成为最早受习真言教学之日本人。
日本大同元年(806)归返本国,翌年,在京都久米寺讲授大日经,三年,敕许弘通真言宗。四年,入宫论说即身成佛之义,挫败华严宗之道雄、天台宗之圆澄等诸硕德。弘仁元年(810),在于高雄山寺,补任东大寺别当之职。三年,修金刚界灌顶,授与最澄、和气真纲等人,未久,再修胎藏界灌顶,授与最澄、贤荣等人,为日本两部灌顶之嚆矢。
弘仁七年,敕赐高野山之地以建寺宇。九年,赐师“传灯大法师”之号,任内供奉十禅师之职。十年,寺院落成,号金刚峰寺。十四年,受赐东寺,与高野山同为永久之密教道场。东寺之堂舍结构、佛像造形、年中行事、僧众威仪等,悉仿唐朝青龙寺之风貌。
天长五年(828),创建综艺种智院,教授道俗弟子诸学,确立密宗教学,该院亦为日本最早之私立学校。
承和二年,于高野山入寂,世寿六十二,被尊为日本真言宗高祖,谥号“弘法大师”,时人则多称“高野大师”。
师之著作极丰,教义方面有辩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付法传、请来目录、御遗告、即身成佛义、声字义、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另有大悉昙章与篆隶万象名义(辞典)等。关于文学方面有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钞、性灵集、高野杂笔集等。此外,师又长于书法,墨宝有风信帖、灌顶历名、七祖赞、三十帖册子等。亦曾指导密宗美术,对社会教化之功可谓既广且深。[元亨释书卷一、高野春秋编年辑录卷一、本朝高僧传卷三、弘法大师正传]
(术语)虚空与大海。文句三上曰:“当知今品乃是如来方便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若海纳流。”同记曰:“总包诸经色流,咸归今经空海。”[囗@又](人名)日本真言宗之开祖,弘法大师,名空海。入唐,就青龙寺慧果阿阇梨,悉传受密法,归国后,弘通密典,遂启日本所谓东密之一派。
虚空与大海。 - 陈义孝编
梵语khapus!pa。指空中之华。全称虚空华。又作空花、眼华、眼花。盖空中原无华,然眼有病疾者因眼中有翳,常于空中妄见幻化之华;比喻本无实体之境界,由于妄见而起错觉,以为实有。故于自身中见有一常住之我,或于一切万物中,妄见其有实体,则称为如见空华。此外,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载,中印度乌荼国僧众多修习小乘学,以为大乘学非佛陀之教法,乃贬称大乘学人为空华外道。[圆觉经、大日经住心品、成唯识论卷八、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
(譬喻)空中之华。病眼者,于空见有华也。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所见,以譬妄心所计之诸相无实体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传灯录十(归宗语)曰:“一翳在眼,空华乱坠。”梵Khapu&sdotblw;pa。
谓空中之华。病眼者,于空见有华也。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所见,以譬妄心所计之诸相无实体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 于凌波居士著
(术语)观空理之智慧。嘉祥法华经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安乐集上曰:“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璎珞本业经下曰:“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
观察空理的智慧。 - 陈义孝编
观察空理的智慧。
- 梵心居士编
涅槃之异名。涅槃为空寂之极处,故称空际。又作实际。所谓空寂,乃远离诸法相不生不灭之寂静状态。楞伽经卷三(大一六·五○○中):“如如与空际,涅槃与法界。”其下注解:“如如即真如,空际即实际,涅槃即究竟大涅槃,法界即佛法界;此是一体异名。”(参阅“实际”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