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条与“罗汉”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5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罗汉 阿罗汉 大罗汉 九罗汉 罗汉法 罗汉供 罗汉讲 罗汉堂 罗汉田 罗汉鞋 王罗汉 阿罗汉果 阿罗汉相 阿罗汉向 大阿罗汉 二种罗汉 害阿罗汉 九种罗汉 六种罗汉 罗汉比丘 名字罗汉 七种罗汉 三种罗汉 山门罗汉 十八罗汉 十六罗汉 五百罗汉 云居罗汉 住法罗汉 住果罗汉 阿罗汉长老 阿罗汉三义 不动阿罗汉 护法阿罗汉 慧解脱罗汉 进法阿罗汉 堪达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 漏尽阿罗汉 罗汉请弥陀 七种阿罗汉 千二百罗汉 思法阿罗汉 退法阿罗汉 无阿罗汉等 无真阿罗汉 阿罗汉具德经 阿罗汉沙门果 阿罗汉有六种 不动法阿罗汉 灌州罗汉和尚 罗汉桂琛禅师 罗汉匡果禅师 罗汉守仁禅师 罗汉系南禅师 罗汉行林禅师 罗汉院义禅师 罗汉愿昭禅师 罗汉智依禅师 罗汉宗彻禅师 十六大阿罗汉 漳州罗汉和尚 住不动阿罗汉 阿罗汉非善士趣 阿罗汉有四胜利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如来与阿罗汉等异 五百雁为五百罗汉 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 阿罗汉不能作诸佛事 阿罗汉所不习十一法 阿罗汉退失现法乐住 阿罗汉成就众多功德相 阿罗汉住何等心般涅盘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罗汉 决定受业能障阿罗汉果 如来说法不共阿罗汉等 提婆菩萨与罗汉论义处 诸阿罗汉不皆回向菩提 阿罗汉果但可退失现法乐住 阿罗汉唯住无记心而般涅盘 离爱诸阿罗汉四相解脱自在 如来与阿罗汉等同分异分。 阿罗汉苾刍不能习近五种处所 阿罗汉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罗汉〔《神僧传》卷第九〕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 二法心善解脱诸阿罗汉内自所证 阿罗汉般涅盘已不复堕在诸有情数 如来解脱及离盖住与阿罗汉解脱及离盖住 阿罗汉有能舍寿增寿及不能舍寿增寿功能差别 漳州罗汉琛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宝相(唐京师罗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桂琛(后唐漳州罗汉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王罗汉(宋明州干符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法相辞典 【73】堪达阿罗汉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五、堪能通达。谓成就如是软根;堪能不退,能练诸根,及能发起胜品功德。
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一页云:堪达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堪能练根。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74】六种阿罗汉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三)护法阿罗汉,指能自己守护所得之证果者。(四)安住法阿罗汉,指不退不进,安住其果位者。即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其所得,若无胜缘则不转为较优之种性。(五)堪达法阿罗汉,指善修练根而达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指根性最为殊胜,不退动所得之法者。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者皆属钝根,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诸缘具足,方证入灭尽定等,故称时解脱,仅能证得尽智。不动法阿罗汉则属利根,不待衣食等诸缘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随时得证阿罗汉果,故称不时解脱,能证得尽智、无生智。此外,不动法阿罗汉又分为二:其不动种性由修炼而得者,称为不动法;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此两者合上记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阿罗汉,为七种阿罗汉,若加上慧解脱、俱解脱,即称九无学。[杂阿毗昙心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阿罗汉”369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5】六种阿罗汉

  (名数)见罗汉条。

三藏法数 【76】六种阿罗汉

  [出法华玄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法。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证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证 - 明·一如等 撰

法相辞典 【77】六种阿罗汉

俱舍论二十五卷一页云:如前所说不动应果,初尽智后,起无生智,诸阿罗汉,如预流等,有差别不?亦有。云何?颂曰:阿罗汉有六。谓退至不动。前五信解生,总名时解脱。后不时解脱,从前见至生。论曰:于契经中,说阿罗汉、由种姓异,故有六种。一者、退法。二者、思法。三者、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于此六中,前之五种、从先学位信解性生。卽此总名时爱心解脱。恒时爱护及心解脱故。亦说名为时解脱者。以要待时及解脱故。略初言故,如言酥瓶。由此待时方能入定。谓待资具无病处等胜缘合时,方入定故。不动法性,说名为后。卽此名为不动心解脱。以无退动及心解脱故。亦说名为不时解脱。以不待时及解脱故。谓三摩地、随欲现前;不待胜缘和合时故。或依暂时毕竟解脱,建立时解脱不时解脱名。容有退堕时,无退堕时故。此从学位见至性生。如是所明六阿罗汉所有种姓,为是先有?为后方得?不定。云何?颂曰:有是先种姓;有后练根得。论曰:退法种姓,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后得。谓有先来是思法性。有先退法性,后练根成思。乃至不动,随应当说。言退法者,谓遇少缘,便退所得;非思法等。言思法者,谓惧退失,恒思自害。言护法者,谓于所得,喜自防护。安住法者:离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不退。离胜加行,亦不增进。堪达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不动法者:彼必无退。此六种姓,先学位中,初二阙恒时及尊重加行。由根有异,故有差别。第三唯有恒时加行。第四唯有尊重加行。第五具二,而是钝根。第六利根,具二加行。退法种姓,非必定退;乃至堪达,非必能达。但约容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罗汉,通三界皆有。若执退者,必定应退;乃至堪达,必能达者;彼执欲界,具足有六。色无色界中,唯安住不动。彼无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练根,故唯有二。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8】漏尽阿罗汉

  (术语)断尽一切烦恼而住于阿罗汉之位者。法华经序品曰:“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同方便品曰:“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

佛学常见辞汇 【79】漏尽阿罗汉

  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 【80】罗汉请弥陀

  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1】七种阿罗汉

  (名数)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别为不动阿罗汉与不退阿罗汉之称。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2】千二百罗汉

  (名数)法华经之会座,成千二百之罗汉一类,于第三周之说法得授记,是常列于诸经首之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方便品曰:“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又“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五百弟子授记品曰:“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学大词典 【83】思法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九无学之一。谓已证得阿罗汉果者中,其性钝根,恐所证之果退失而欲自杀,以入无余涅槃者。[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六种阿罗汉”130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4】思法阿罗汉

  (人名)二十七贤圣之一。六种阿罗汉之一。恐证果退转而自杀欲入无余涅槃之罗汉也。

法相辞典 【85】思法阿罗汉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二、思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卽能不退;不思害时,卽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宁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
  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页云:思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卽可退失现法乐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86】退法阿罗汉

  退法,梵语pariha^n!a-dharman。六种阿罗汉之一,九无学之一。乃证得阿罗汉果中,最钝根之罗汉,彼等逢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证之果。[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7】退法阿罗汉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最钝根之罗汉,一旦证罗汉果后时逢恶缘退没自果者。

法相辞典 【88】退法阿罗汉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一、退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及世间功德。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
  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页云:退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退现法乐住者:谓退世间静虑等定。
  三解  大毗婆沙论六十卷十五页云:谓或有执:定无退起诸烦恼义。如分别论者。彼引世间现喩为证。谓作是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瓦,不复作瓶。诸阿罗汉、亦应如是。金刚喩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如烧木已,惟有余灰,不还为木。诸阿罗汉、亦应如是。无漏智火、烧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彼引此等世间现喩,证无退起诸烦恼义。为遮彼执:显有退起诸烦恼义。若无退者;便违契经。如契经说:阿罗汉有二种。一、退法,二、不退法。又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隐没忘失。云何为五?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喜涉长途,五、身恒多病,又契经说:有阿罗汉、名瞿底迦。是时解脱。六反退已;于第七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盘。故知定有起烦恼退。问:若有退义;分别论者所引现喩、当云何通?答:不必须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缆;非毗奈耶,非阿毗达磨;但是世间粗浅现喩。世间法异,贤圣法异。不应引世间法,难贤圣法。若必须通;当说喩过。喩既有过;为证不成。如瓶破已;必有余瓦。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卽义与喩别,不应为证。如烧木已,定有余灰。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卽义与喩别,不应为证。然世间木、无被烧义。但木极微、与火极微、为因已灭,此火极微、与灰极微、为因已灭。应作是说:木是火因,火是灰因。而世间想、谓火烧木,令木成灰。木既灭已;犹有余灰,非全无物。故喩与法、义不相似。又阿罗汉、断诸烦恼,非令全无。过去未来烦恼性相、犹实有故。若相续中违烦恼道,未现在前;尔时名为烦恼未断。若相续中违烦恼道、已现在前;断诸系得,证离系得,不成就烦恼,名烦恼已断。应作是说:修习圣道、是希有事。今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不令无。是故尊者妙音说曰:烦恼不在自身中行,说名为断;非令全无。如说天授、舍宅中无。非谓天授、余处亦无。烦恼断时,应知亦尔。过去有故。若遇退缘,为因引生未来烦恼;故必有起烦恼退义。问:分别论者,云何释通应理论者所引契经?答:彼说退时,退道非果。以沙门果,是无为故。问:既许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别,而说无退?又彼许退无学道时,为得学道?为全不得?若得学道;果亦应退。非无学果、成学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过。退无学道,不得学道。若尔;应住异生位故。若非异生、及学无学;应离凡圣,有别有情。许卽便非世尊弟子。故应许有起烦恼退。分别论者、又说随眠是缠种子。随眠自性、心不相应;诸缠自性,与心相应。缠从随眠生,缠现前故退。诸阿罗汉、已断随眠;缠既不生;彼如何退。故说无退、是应正理。彼如是说、是无知果,是黑暗果,是无明果,是不勤方便果。然实有起烦恼义。为止彼宗、及显退法相应正理,故作斯论。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9】无阿罗汉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八卷四页云:诸有此见,世间无阿罗汉。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此谤道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道所断者:显彼对治。谓于道谛,忍智已生;于彼所有不正推寻,不正分别,颠倒见,不平等取,便永断灭没。复次此见于道处转;故见道时,卽断。如草头露,日出则干。此亦如是。无正至,此谤灭邪见;见灭所断。正至,谓涅盘。是无漏道所应至故。此谤灭邪见者:显彼自性。见灭所断者:显彼对治。谓于灭谛,忍智已生;于彼所有不正推寻,不正分别,颠倒见,不平等取,便永断灭没。复次此见于灭处转,故见灭时,卽断。如草头露,日出则干。此亦如是。无正行,此世他世,则于现法知自通达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实知。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无正行此世他世者:谓彼拨无四种正行。则苦迟通等。此是谤有学道。余是谤无学道。此谤道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道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此中但说彼见自性及对治;不说等起。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见阿罗汉,有老病死,及受诸苦,同余有情。便说世间无阿罗汉。卽是谤无阿罗汉法。又闻涅盘,诸根永灭;便作是念:彼应是苦。复闻涅盘,诸行寂灭;便作是念:彼应是无。又见圣者,形貌饮食,同余有情;便谓彼无一切圣道。然彼外道,不知圣者有漏身异,无漏身异。涅盘寂乐,非苦非无。故起如是差别邪见。有说;外道得世俗定,不能观见圣道涅盘;便作是言:无阿罗汉,乃至广说。有说:外道不因现见,亦不因定;但由随顺恶友教故;便言世间无阿罗汉。乃至广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0】无真阿罗汉

瑜伽七卷十页云:或于自身、起阿罗汉增上慢已;临命终时,遂见生相。彼作是念:世间必无真阿罗汉。破云:又汝何所欲?为有阿罗汉性、而于彼起增上慢?为无有耶?若言有者;汝言世间必定无有真阿罗汉,不应道理。若言无者;若有发起不正思惟,颠倒自谓是阿罗汉;此乃应是真阿罗汉。亦不中理。又云:又显非拨流转对治还灭故;说如是言:世间无有真阿罗汉。乃至广说。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名正至。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因时,名此世间。果时,名彼世间。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为自然。通慧者、谓第六。已证者、谓由见道。具足者、谓由修道。显示者、自所知故,为他说故。我生已尽等、当知余处分别。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