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條與「羅漢」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5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羅漢 阿羅漢 大羅漢 九羅漢 羅漢法 羅漢供 羅漢講 羅漢堂 羅漢田 羅漢鞋 王羅漢 阿羅漢果 阿羅漢相 阿羅漢向 大阿羅漢 二種羅漢 害阿羅漢 九種羅漢 六種羅漢 羅漢比丘 名字羅漢 七種羅漢 叁種羅漢 山門羅漢 十八羅漢 十六羅漢 五百羅漢 雲居羅漢 住法羅漢 住果羅漢 阿羅漢長老 阿羅漢叁義 不動阿羅漢 護法阿羅漢 慧解脫羅漢 進法阿羅漢 堪達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 漏盡阿羅漢 羅漢請彌陀 七種阿羅漢 千二百羅漢 思法阿羅漢 退法阿羅漢 無阿羅漢等 無真阿羅漢 阿羅漢具德經 阿羅漢沙門果 阿羅漢有六種 不動法阿羅漢 灌州羅漢和尚 羅漢桂琛禅師 羅漢匡果禅師 羅漢守仁禅師 羅漢系南禅師 羅漢行林禅師 羅漢院義禅師 羅漢願昭禅師 羅漢智依禅師 羅漢宗徹禅師 十六大阿羅漢 漳州羅漢和尚 住不動阿羅漢 阿羅漢非善士趣 阿羅漢有四勝利 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阿羅漢向補特伽羅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如來與阿羅漢等異 五百雁爲五百羅漢 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 阿羅漢不能作諸佛事 阿羅漢所不習十一法 阿羅漢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成就衆多功德相 阿羅漢住何等心般涅盤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羅漢 決定受業能障阿羅漢果 如來說法不共阿羅漢等 提婆菩薩與羅漢論義處 諸阿羅漢不皆回向菩提 阿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唯住無記心而般涅盤 離愛諸阿羅漢四相解脫自在 如來與阿羅漢等同分異分。 阿羅漢苾刍不能習近五種處所 阿羅漢超度叁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羅漢〔《神僧傳》卷第九〕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 阿羅漢般涅盤已不複墮在諸有情數 如來解脫及離蓋住與阿羅漢解脫及離蓋住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漳州羅漢琛禅師〔宋,惠洪《禅林僧寶傳》〕 寶相(唐京師羅漢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桂琛(後唐漳州羅漢院)[《宋高僧傳》卷第十叁] 王羅漢(宋明州幹符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法相辭典 【73】堪達阿羅漢

顯揚叁卷十二頁雲:五、堪能通達。謂成就如是軟根;堪能不退,能練諸根,及能發起勝品功德。
二解  雜集論十叁卷十一頁雲:堪達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堪能練根。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74】六種阿羅漢

  聲聞四果中之第四阿羅漢果,由其種性之優劣分爲六種。即:(一)退法阿羅漢,指遇疾病等惡緣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種性。(二)思法阿羅漢,指憂懼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無余涅槃者。(叁)護法阿羅漢,指能自己守護所得之證果者。(四)安住法阿羅漢,指不退不進,安住其果位者。即若無殊勝之退緣則不退其所得,若無勝緣則不轉爲較優之種性。(五)堪達法阿羅漢,指善修練根而達不動法者。(六)不動法阿羅漢,指根性最爲殊勝,不退動所得之法者。此六種阿羅漢中,前五者皆屬鈍根,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諸緣具足,方證入滅盡定等,故稱時解脫,僅能證得盡智。不動法阿羅漢則屬利根,不待衣食等諸緣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隨時得證阿羅漢果,故稱不時解脫,能證得盡智、無生智。此外,不動法阿羅漢又分爲二:其不動種性由修煉而得者,稱爲不動法;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爲不退法。此兩者合上記之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等五種阿羅漢,爲七種阿羅漢,若加上慧解脫、俱解脫,即稱九無學。[雜阿毗昙心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五](參閱“九無學”147、“阿羅漢”3692)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5】六種阿羅漢

  (名數)見羅漢條。

叁藏法數 【76】六種阿羅漢

  [出法華玄義]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又雲無學。謂叁界生死已盡。故名無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一退法阿羅漢謂因遇違緣。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違緣者。涅槃經明五緣。一樂多事。二樂說世事。叁樂睡眠。四樂近在家。五樂多遊行。皆名違緣也。第四果即阿羅漢。初果即須陀洹也。)二思法阿羅漢謂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法。叁護法阿羅漢謂于所證之法。心生愛樂。善加守護。故名護法。四住法阿羅漢謂住于所證 - 明·一如等 撰

法相辭典 【77】六種阿羅漢

俱舍論二十五卷一頁雲:如前所說不動應果,初盡智後,起無生智,諸阿羅漢,如預流等,有差別不?亦有。雲何?頌曰:阿羅漢有六。謂退至不動。前五信解生,總名時解脫。後不時解脫,從前見至生。論曰:于契經中,說阿羅漢、由種姓異,故有六種。一者、退法。二者、思法。叁者、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于此六中,前之五種、從先學位信解性生。卽此總名時愛心解脫。恒時愛護及心解脫故。亦說名爲時解脫者。以要待時及解脫故。略初言故,如言酥瓶。由此待時方能入定。謂待資具無病處等勝緣合時,方入定故。不動法性,說名爲後。卽此名爲不動心解脫。以無退動及心解脫故。亦說名爲不時解脫。以不待時及解脫故。謂叁摩地、隨欲現前;不待勝緣和合時故。或依暫時畢竟解脫,建立時解脫不時解脫名。容有退墮時,無退墮時故。此從學位見至性生。如是所明六阿羅漢所有種姓,爲是先有?爲後方得?不定。雲何?頌曰:有是先種姓;有後練根得。論曰:退法種姓,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後得。謂有先來是思法性。有先退法性,後練根成思。乃至不動,隨應當說。言退法者,謂遇少緣,便退所得;非思法等。言思法者,謂懼退失,恒思自害。言護法者,謂于所得,喜自防護。安住法者:離勝退緣。雖不自防;亦能不退。離勝加行,亦不增進。堪達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不動法者:彼必無退。此六種姓,先學位中,初二阙恒時及尊重加行。由根有異,故有差別。第叁唯有恒時加行。第四唯有尊重加行。第五具二,而是鈍根。第六利根,具二加行。退法種姓,非必定退;乃至堪達,非必能達。但約容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羅漢,通叁界皆有。若執退者,必定應退;乃至堪達,必能達者;彼執欲界,具足有六。色無色界中,唯安住不動。彼無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練根,故唯有二。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8】漏盡阿羅漢

  (術語)斷盡一切煩惱而住于阿羅漢之位者。法華經序品曰:“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同方便品曰:“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

佛學常見辭彙 【79】漏盡阿羅漢

  斷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 【80】羅漢請彌陀

  羅漢,小乘的最高果位;彌陀,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羅漢請彌陀”這句俗語見于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一,只是借用佛語,內容與佛無關。據說十八羅漢邀請彌陀赴龍華會,推選一名爲首作陪的人,監齋神擬請降龍、伏虎兩位羅漢居首,理由是“以強爲勝”。韋馱主張“有錢爲上”,讓金身羅漢上坐。赤腳羅漢不服,認爲這是“欺貧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長眉大仙杖錫而入,自稱年齒最長,資格最老。赤腳羅漢只得讓他,抱怨說:“力士怕黃金,財主怕窮漢,窮漢敵不過閻王勢。”彌陀含笑,衆羅漢各自就席。此時,皺眉禅師一聲長歎:“阿彌陀佛!我無力無財無勢,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膚,只落得長作懊惱羅漢也!”(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1】七種阿羅漢

  (名數)六種阿羅漢中不動阿羅漢別爲不動阿羅漢與不退阿羅漢之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2】千二百羅漢

  (名數)法華經之會座,成千二百之羅漢一類,于第叁周之說法得授記,是常列于諸經首之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方便品曰:“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又“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五百弟子授記品曰:“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佛學大詞典 【83】思法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之一,二十七賢聖之一,九無學之一。謂已證得阿羅漢果者中,其性鈍根,恐所證之果退失而欲自殺,以入無余涅槃者。[俱舍論卷二十五](參閱“六種阿羅漢”130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4】思法阿羅漢

  (人名)二十七賢聖之一。六種阿羅漢之一。恐證果退轉而自殺欲入無余涅槃之羅漢也。

法相辭典 【85】思法阿羅漢

  顯揚叁卷十二頁雲:二、思法。謂成就如是軟根;若思自害,卽能不退;不思害時,卽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甯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
  二解  雜集論十叁卷十頁雲:思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不思惟,卽可退失現法樂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86】退法阿羅漢

  退法,梵語pariha^n!a-dharman。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乃證得阿羅漢果中,最鈍根之羅漢,彼等逢疾病等惡緣即退失所證之果。[俱舍論卷二十五](參閱“九無學”147)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7】退法阿羅漢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最鈍根之羅漢,一旦證羅漢果後時逢惡緣退沒自果者。

法相辭典 【88】退法阿羅漢

  顯揚叁卷十二頁雲:一、退法。謂成就如是軟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法樂住、及世間功德。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
  二解  雜集論十叁卷十頁雲:退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退現法樂住者:謂退世間靜慮等定。
  叁解  大毗婆沙論六十卷十五頁雲:謂或有執:定無退起諸煩惱義。如分別論者。彼引世間現喩爲證。謂作是說:如瓶破已;唯有余瓦,不複作瓶。諸阿羅漢、亦應如是。金剛喩定、破煩惱已;不應複起諸煩惱退。如燒木已,惟有余灰,不還爲木。諸阿羅漢、亦應如是。無漏智火、燒煩惱已;不應複起諸煩惱退。彼引此等世間現喩,證無退起諸煩惱義。爲遮彼執:顯有退起諸煩惱義。若無退者;便違契經。如契經說:阿羅漢有二種。一、退法,二、不退法。又契經說: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雲何爲五?一、多營事業,二、樂諸戲論,叁、好和鬥诤,四、喜涉長途,五、身恒多病,又契經說:有阿羅漢、名瞿底迦。是時解脫。六反退已;于第七時,恐複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盤。故知定有起煩惱退。問:若有退義;分別論者所引現喩、當雲何通?答:不必須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纜;非毗奈耶,非阿毗達磨;但是世間粗淺現喩。世間法異,賢聖法異。不應引世間法,難賢聖法。若必須通;當說喩過。喩既有過;爲證不成。如瓶破已;必有余瓦。得阿羅漢已;有余煩惱不?若有煩惱者;應非阿羅漢。若無煩惱者;卽義與喩別,不應爲證。如燒木已,定有余灰。得阿羅漢已,有余煩惱不?若有煩惱者;應非阿羅漢。若無煩惱者;卽義與喩別,不應爲證。然世間木、無被燒義。但木極微、與火極微、爲因已滅,此火極微、與灰極微、爲因已滅。應作是說:木是火因,火是灰因。而世間想、謂火燒木,令木成灰。木既滅已;猶有余灰,非全無物。故喩與法、義不相似。又阿羅漢、斷諸煩惱,非令全無。過去未來煩惱性相、猶實有故。若相續中違煩惱道,未現在前;爾時名爲煩惱未斷。若相續中違煩惱道、已現在前;斷諸系得,證離系得,不成就煩惱,名煩惱已斷。應作是說:修習聖道、是希有事。今阿羅漢、雖斷煩惱;而不令無。是故尊者妙音說曰:煩惱不在自身中行,說名爲斷;非令全無。如說天授、舍宅中無。非謂天授、余處亦無。煩惱斷時,應知亦爾。過去有故。若遇退緣,爲因引生未來煩惱;故必有起煩惱退義。問:分別論者,雲何釋通應理論者所引契經?答:彼說退時,退道非果。以沙門果,是無爲故。問:既許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別,而說無退?又彼許退無學道時,爲得學道?爲全不得?若得學道;果亦應退。非無學果、成學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過。退無學道,不得學道。若爾;應住異生位故。若非異生、及學無學;應離凡聖,有別有情。許卽便非世尊弟子。故應許有起煩惱退。分別論者、又說隨眠是纏種子。隨眠自性、心不相應;諸纏自性,與心相應。纏從隨眠生,纏現前故退。諸阿羅漢、已斷隨眠;纏既不生;彼如何退。故說無退、是應正理。彼如是說、是無知果,是黑暗果,是無明果,是不勤方便果。然實有起煩惱義。爲止彼宗、及顯退法相應正理,故作斯論。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89】無阿羅漢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八卷四頁雲:諸有此見,世間無阿羅漢。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此謗道邪見者:顯彼自性。見道所斷者:顯彼對治。謂于道谛,忍智已生;于彼所有不正推尋,不正分別,顛倒見,不平等取,便永斷滅沒。複次此見于道處轉;故見道時,卽斷。如草頭露,日出則幹。此亦如是。無正至,此謗滅邪見;見滅所斷。正至,謂涅盤。是無漏道所應至故。此謗滅邪見者:顯彼自性。見滅所斷者:顯彼對治。謂于滅谛,忍智已生;于彼所有不正推尋,不正分別,顛倒見,不平等取,便永斷滅沒。複次此見于滅處轉,故見滅時,卽斷。如草頭露,日出則幹。此亦如是。無正行,此世他世,則于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實知。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無正行此世他世者:謂彼撥無四種正行。則苦遲通等。此是謗有學道。余是謗無學道。此謗道邪見者:顯彼自性。見道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此中但說彼見自性及對治;不說等起。彼等起雲何?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見阿羅漢,有老病死,及受諸苦,同余有情。便說世間無阿羅漢。卽是謗無阿羅漢法。又聞涅盤,諸根永滅;便作是念:彼應是苦。複聞涅盤,諸行寂滅;便作是念:彼應是無。又見聖者,形貌飲食,同余有情;便謂彼無一切聖道。然彼外道,不知聖者有漏身異,無漏身異。涅盤寂樂,非苦非無。故起如是差別邪見。有說;外道得世俗定,不能觀見聖道涅盤;便作是言:無阿羅漢,乃至廣說。有說:外道不因現見,亦不因定;但由隨順惡友教故;便言世間無阿羅漢。乃至廣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0】無真阿羅漢

瑜伽七卷十頁雲:或于自身、起阿羅漢增上慢已;臨命終時,遂見生相。彼作是念:世間必無真阿羅漢。破雲:又汝何所欲?爲有阿羅漢性、而于彼起增上慢?爲無有耶?若言有者;汝言世間必定無有真阿羅漢,不應道理。若言無者;若有發起不正思惟,顛倒自謂是阿羅漢;此乃應是真阿羅漢。亦不中理。又雲:又顯非撥流轉對治還滅故;說如是言:世間無有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于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因時,名此世間。果時,名彼世間。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爲自然。通慧者、謂第六。已證者、謂由見道。具足者、謂由修道。顯示者、自所知故,爲他說故。我生已盡等、當知余處分別。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