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道副、尼總持、道育、慧可四人。據景德傳燈錄卷叁菩提達磨章載,達磨一日令門人各述說心得,道副謂(大五一·二一九中):“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尼總持謂:“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道育謂:“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慧可唯默然禮拜,依位而立。達磨分別以“皮、肉、骨、髓”評述四人得道之深淺,此爲禅宗著名之公案,而此四人亦因之被稱爲達磨門下四大神足,其中慧可即後來之禅宗二祖。
(經名)又作薩達磨奔荼利迦。譯曰妙法蓮華。薩者妙,達磨者法,芬荼利迦者白蓮華名。
巴利名Abhidhammattha-san%gaha 。阿■樓馱造,法舫譯。本書內容記述錫蘭分別上座部阿毗達磨教學之綱要。凡分九品,依次爲攝心分別、攝心所分別、攝雜分別、攝路分別、攝離路分別、攝色分別、攝集分別、攝緣分別、攝業處分別等。其中,前五品講心法、心所法,第六品講色法、涅槃法,第七品講各種法相,第八品說緣起論,第九品說修定、慧。在各品之初,別置敘述該品梗概之頌,每品本文分十余段,各段均有攝頌。本書之成立,約在十二世紀初以前。對巴利文論藏作簡明之總結,爲南傳佛教國家佛學院之必修課程。原文于一八八四年校訂出版,另有英譯本(Compendiumof Philosophy, 1910, P.T.S.)及日譯本(南傳大藏經第六十五卷)。[B.C. Law: A History of Pa^liLiterature]
(菩薩)Udgata&ddotblw;harma,菩薩名。譯曰法盛。智度論九十七曰:“郁伽陀秦言盛,達摩秦言法。此菩薩在衆香城中,爲衆生隨意說法,令衆生廣種善根,故號法盛。”
梵名Abhidharma -kos/a-samaya-pradi^pika^ 。凡四十卷。印度衆賢造,唐玄奘譯。又稱顯宗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衆賢先曾作順正理論,以論破世親之俱舍論,後以順正理論之文廣博而難把握,乃摘要更作本論,專主顯正,分爲九品,即:序品、辯本事品、辯差別品、辯緣起品、辯業品、辯隨眠品、辯賢聖品、辯智品、辯正品。除序品敘述作論因緣外,其余八品之品目均同于順正理論。本書與順正理論同爲研究俱舍論之學者所不可或缺之參考資料。[大唐內典錄卷九、開元釋教錄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參閱“阿毗達磨順正理論”3648)
(書名)尊者衆賢著。顯揚自宗者。唐玄奘譯,四十卷。
梵名Abhidharma -dharma-skandha-pa^da 。凡十二卷。印度大目幹連造,唐玄奘譯。又稱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略稱法蘊足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本論系以衆法之寶聚普施群生之著作,故有此稱。全書共分二十一品,即:學處品、預流支品、證淨品、沙門果品、通行品、聖種品、正勝品、神足品、念住品、聖谛品、靜慮品、無量品、無色品、修定品、覺支品、雜事品、根品、處品、蘊品、多界品、緣起品。靖邁所作之後序,稱此論爲(大二六·五一叁下):“蓋阿毗達磨之權輿,一切有部之洪源也。”若與巴利文論藏中之七論相對比,則本論之內容與毗崩伽(巴Vibhan%ga ,分別論)最爲類似。此外,有關本論之作者有異說,稱友之梵文俱舍釋論及西藏傳說均載爲舍利弗所造。[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八]
(書名)六足論之一。尊者大目犍連造,唐玄奘譯,十二卷。
巴利名Abhidhammatthasan%gaha 。又作攝阿毗達磨義論。巴利佛教教理綱要中之最優秀作品。系錫蘭學者阿那律(巴Anuruddha )所作,據推定約著于西元一一○○年左右。
本書共分爲九品,即:(一)攝心分別,(二)攝心所分別,(叁)攝雜分別,(四)攝路分別,(五)攝離路分別,(六)攝色分別,(七)攝集分別,(八)攝緣分別,(九)攝業處分別。本書網羅分別說部之阿毗達磨教學,並附以簡明之敘說。本書作者繼承佛音(巴Buddhaghosa ,生于五世紀中葉)與佛授(巴Buddhadatta ,與佛音同時代之後輩)之入阿毗達磨論,同時並對以前論書所未言及之部分,重新組織,補充教理,故本書乃初學者最好之綱要書。
梵名Abhidharma -dha^tu-ka^ya-pa^da 。凡叁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譯于龍朔叁年(663)。又作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略稱界身足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爲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本論分爲二品,即:(一)本事品,敘說十大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煩惱、五見、五觸、五根、五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等。(二)分別品,略分十六門,廣立八十八門,分別心所與五受、六識、無慚無愧等之相應不相應,及蘊、處、界與心所之相應不相應。此外,有關本論之作者另有異說,稱友之梵文俱舍釋論及西藏傳說均載爲富樓那(梵Pu^run!a )所造。[俱舍論光記卷一、古今譯經圖紀卷四、開元釋教錄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書名)六足論之一。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譯,叁卷。已上五論加入施設足論者,對于發智身論謂之六足論。見俱舍論光記一。
(書名)婆薮盤豆造,陳真谛譯,二十二卷。婆薮盤豆者世親之梵名。此論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同本異譯,是曰舊論,又雲舊俱舍。
梵名Abhidharma -prakaran!a-pa^da 。凡十八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譯。又作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略稱品類足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爲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系因五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雖衆多而流類不同,本論乃隨品類,而條貫義理,收攝一切法,周圓滿足而不亂。計分八品,即:辯五事品、辯諸智品、辯諸處品、辯七事品、辯隨眠品、辯攝等品、辯千問品、辯決擇品。本書之異譯本有劉宋求那跋陀羅與菩提耶舍合譯之衆事分阿毗昙論(分十二卷八品,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玄奘譯之尊者法救造五事毗婆沙論、法成譯之薩婆多宗五事論。[大智度論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五、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書名)六足論之一。佛滅後叁百年,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譯,十八卷。
梵名Abhidharma -vijn~a^na-ka^ya-pa^da 。凡十六卷。印度提婆設摩(梵Devas/arman ,意譯天寂、賢寂)造,唐玄奘譯。又作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略稱識身足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乃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本論說明識心與肉身相應具足,應如法修行。有七千頌,分爲六品,即:目幹連蘊、補特伽羅蘊、因緣蘊、所緣緣蘊、雜蘊、成就蘊。初品論破目幹連之過去無體現在有體說,建立說一切有部之教義;第二品論破補特伽羅論者之有我說;第叁品以下敘述教義,顯明我空法有之說。[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書名)六足論之一。佛滅後一百年,提婆設摩阿羅漢造,唐玄奘譯,十六卷。
梵名Abhidharma -nya^ya^nusa^ra 。凡八十卷。印度衆賢造,唐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又稱隨實論、俱舍雹論。略稱順正理論、正理論。共計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分爲八品:(一)辯本事品,明示蘊、處、界之叁種,攝一切法。(二)辯差別品,明示二十二根之差別,論破無因、一因、不平等因等之計執。 (叁)辯緣起品,明示叁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生等,及中有、十二因緣、有情非情之世間相等。(四)辯業品,辯說諸業。(五)辯隨緣品,說明煩惱。(六)辯賢聖品,敘述賢聖之行果。(七)辯智品,說明斷道。(八)辯定品,辯說諸定。本論以有部之立場,論破世親之俱舍論,爲宣揚有部宗義之書,亦爲研究俱舍論所不可或缺之著作。[大唐西域記卷四、大唐內典錄卷九、開元釋教錄卷八、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書名)尊者衆賢著。駁世親之俱舍論者。一名俱舍雹論。唐玄奘譯,八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