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十卷一页云:云何贯穿补特伽罗空性?谓由一种相不可得所显故。此中不可得者,谓于三种事。一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别事,三者、彼受用事。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实我,都不可得。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卷五页云:云何贯穿卽彼空性威德?谓由一种相。业烦恼断对治所显故。此中断者:谓彼剎那,光明想生,能断无始时来所集一切诸业烦恼。 - 朱芾煌
佛地经论二卷四页云:次后二种殊胜功德,显示世尊功德无尽。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者:显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无尽殊胜功德。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如来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常无断尽。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他功德,亦复如是。穷未来际,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又云:尽虚穷性穷未来际者:显示世尊无尽究竟殊胜功德。谓如虚空,常无穷尽,诸佛法界所起功德,亦复如是无穷尽故。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乐一切有情加行,无休息故。诸佛功德,为性是常。无尽究竟?为性无常,相续不断,无尽究竟?不可定说。以佛法身,清净法界理性功德,性是常故。受用变化二身功德,虽性无常;无断尽故;无尽究竟。一切如来,本发弘愿,为有情故,求大菩提。若诸有情,尽得灭度;尔时诸佛有为功德,何不断灭?诸有情界,无有一切尽灭度时。故佛功德,无有断灭。所以者何?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姓。一、声闻种姓,二、独觉种姓,三、如来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有出世功德种姓。如余经论,广说其相,分别建立。前四种姓,虽无时限;然有毕竟得灭度期。诸佛慈悲善巧方便故。第五种姓,无有出世功德因故;毕竟无有得灭度期。诸佛但可为彼方便示现神通,说离恶趣生善趣法。彼虽依教勤修善因,得生人趣,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必还退下,堕诸恶趣。诸佛方便,复为现通说法教化。彼复修善,得生善趣;后还退堕,受诸苦恼。诸佛方便,复更拔济。如是展转,穷未来际,不能令其毕竟灭度。虽余经中宣说一切有情之类,皆有佛性,皆当作佛;然就真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说。为令不定种姓有情决定速趣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由此道理,诸佛利乐有情功德,无有断尽。此利他德,依自利德,乃得无断。是故如来有为功德,从因生故;虽念念灭,而无断尽。由佛功德,无尽究竟,是故成就最清净觉。其余诸句,皆应如是一一配属。 - 朱芾煌
Kong
佛教教义。音译舜若。佛教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认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法空,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从论证的方式来说,空可分“分析空”、“当体空”两种。分析空即从统一之可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从事物的生灭变化上,说明事物的不实在和不自在,这主要是小乘所采用的方法;当体空则认为一切事物无须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观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这主要是大乘所采用的方法。从是否终极真理来说,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两种。把空当作绝对的虚无,认识不到它实际是有的一种存在形式,即一种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恶趣空”;反之,如能认识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还有不空的一面,认识到空不遣有,有不离空,空中摄有,有内存空,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从上述几种对空的基本解释出发,佛教各派还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论》所说的十八空影响较大。(方广錩)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卷十七页云: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者:如契经说:有一苾刍、得无相心定。然根钝故;不知此定有何果报,有何胜利。彼作是念:尊者阿难、佛及弟子常所称叹。我应往问。复作是念:尊者阿难、善知声相。若得我问;必还问我。汝已得此所问定耶?若答言得;便为自显所得胜法。违少欲行。若言不得;是虚诳语。若作余言;便是恼乱上座苾刍,违越轨范。复作是念:我应随逐尊者阿难。若为他说此定事者;我亦得闻。遂逐六年,竟不闻说。彼怀疑久;俯仰问言:若有获得无相心定,不沉不举,摄持诸行,如水堤塘。解脱故住;住故解脱。佛说此定,有何果报?有何胜利?阿难闻已;便反问言:汝得此定耶?彼作是念:我昔所虑,今果得之。便默然而住。阿难告言:佛说此定,得解果报。得解胜利。解谓智生,修道尽漏。汝亦不久当得此事。此中不沉者:已断我见故。不举者:已断我所见故。又不沉者:已断五我见故。不举者:已断十五我所见故。如我我所见、己己所见、我我所爱、己己所爱、我我所痴、己己所痴、应知亦尔。又不沉者:得涅盘故。不举者:舍生死故。摄持诸行者:多起加行,多用功力,极善作意,得此定故。如水堤塘者:如水从泉出流漫池中。堤塘堰之,不令流散。如是此定,随一境转,遍满此境,便住不散。解脱故住者:是自性解脱。住故解脱者:是相续解脱。此定观无我我所相,故名无相;而实是空。以彼苾刍、专修此定,能初证入正性离生;于最后时,尽诸漏故。法印经说:若观色声香味触相,而舍诸相;名无相定。彼观境界相,而舍有情想。谓以空定,观色等法、舍有情想。于中都无女男等故。由此尊者妙音说曰:诸有情想,依境界相。故观境相,舍有情想。女男相无,名无相定;而实是空三摩地摄。 - 朱芾煌
清辨梵名 Bhavaviveka、音译婆毗吠伽,南天竺人,与护法为同一时代人,他曾到中天竺向众护学习龙树的空宗理论,著有《大乘掌珍论》二卷(唐玄奘译),《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唐波罗颇密多罗译),是当时有名的大乘空宗论师。护法是唯识十大论师之一,著作丰富,弟子众多(见护法条)。清辨造《掌珍论》后,引起空、有法义之诤。这在当时是一场十分激烈的法义论战。两家言论如下:护法造《唯识三十颂释》,(窥基译《成唯识论》,即以护法之释论为主要依据。)主张诸法皆由因缘而生,而将一切诸法分为三性,即:一者遍计所执性,为妄情所现之法,故说为空;二者依他起性,诸法皆因缘而生,故说为有(假有);三者圆成实性,即一切法的本体悉皆真实,故说为有。《成唯识论》卷八称:“此三性中几假几实?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施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清辨造《大乘掌珍论》,主张一切皆空,不仅因缘和合的有为法空,永恒真理的无为法亦空。《掌珍论》卷上有偈曰:“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意思是说,因缘和合的有为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故说为空;而无为法没有实性,有如“空华”,所以也是空。《成唯识识》卷三,对清辨“一切皆空”的理论提出反驳,论曰:“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此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上一段论文的意思是:有些执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为究竟理论者,根据这种错误的比量,否定阿赖耶识及一切法的存在,这就违背了唯识宗所依六经十一论的理论,认为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等全属虚妄。如果说“一切皆空”的理论能够成立,那世出世间的一切染净因果就不存在了。同时,那些精勤修行、希望成佛证果的人,岂不像是征用石女的儿子去打仗、完全落空吗?总之,以护法为代表人物的大乘有宗以为:作为客观事物的“外境”是空的,而作为主观的能认识的“心识”是实有的。而以清辨为代表人物的大乘空宗认为:不仅外境是空,心识也是空的。《成唯识论》卷二曰:“清辨计言,若论世谛,心境俱有;若依胜义,心境俱空。”由此看来,护法是以万法缘起立法相门,主张因缘所生法为有;清辨是以万法实相立观心门,主张毕竟皆空。 关于当时的空有之争,后世看法不一。法藏的《楞伽玄义》中解释说,清辨破有,护法破空,虽似相破,实是相成,因为相破的结果,益发彰显“真空妙有”的佛教至理,此说不无卓见。 - 于凌波居士著
世亲释四卷十九页云: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卽是空,空卽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卽是空性。此空性,卽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 - 朱芾煌
杂集论十三卷十九页云:云何无边虚空处解脱?谓于随顺解脱无边虚空处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无边虚空处解脱,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亦尔。乃至为解脱寂静解脱无滞碍障。如是四种、若圣弟子所得;能顺无漏,是清净性,方名解脱。解脱爱味故。寂静解脱者:谓超色无色。于中清净,名无滞碍。味着无色,是此障。 - 朱芾煌
(经名)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与虚空藏菩萨经同本异译。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密多译
亦即《虚空藏菩萨经》同本。而有缺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虚空无边超越,梵名Gagana^nanta -vikrama ,西藏名 Nam-mkhah!-la rnam-par h!gro-ba。又称越无量虚空菩萨、虚空无边游步金刚菩萨、虚空游步执金刚菩萨。系密教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二行第四位之菩萨。密号广大金刚。三昧耶形为三股杵。种子为傆(hu^m!)。其形像,身呈黄白色,右手屈臂,开肘仰掌,指头向右;左手向内置于胸前,持三股杵;竖右膝,交趺坐于赤莲花上。衣之前端,系于左肘而下垂。印相为持地印。[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日经疏卷一、诸说不同记卷四]
显扬二卷七页云:又如经说:一切色想出过故,有对想灭没故,种种想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具足住。一切者;谓诸行相。色想者:谓显色想。出过者:谓离彼欲故。如出过义,有对想灭没,种种想不作意,如是应知。有对想者;谓彼所依四大想,及余所造色想。种种想者:谓卽于四大及造色中,长短麁细方圆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暗、如是等类假色所摄种种想。若正入无边虚空处时;有对之想、不现前故灭;及种种想、不起作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无边者;谓十方诸相、不可分别。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虚空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 朱芾煌
全一卷。宋代僧雪峰慧空(1096~1158)撰,门人慧弼编,孝宗淳熙五年(1178)刊行。又作福州雪峰东山和尚语录、东山慧空禅师语录、东山和尚语录、雪峰空和尚语录、东山雪峰空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辑录秀峰辞众上堂语、入院升座语、上堂、小参、秉炬、法语、拈古、颂古、真赞、偈语等,卷末附录与鼓山书中一段语、顶相赞,以及罗湖野录中有关慧空之记载。
如随顺会通方便善巧中说。 - 朱芾煌
患眼疾者,能见空中诸华(实则无华),比喻人无正知正见,而对事物实态产生错误之思惟。谓陷入心病者,由于迷妄心遮住本心,故所见皆是虚伪假相,不得见事理之真实相。佛书常用此语比喻以迷妄心之不能认识事物之如实相。景德传灯录卷十(大五一·二八○下):“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师曰:“和尚发诚实言,何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师曰:“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显扬十五卷十八页云:论曰:依止遍计所执等三种自体,如其次第,立三种空。一、无体空,二、远离空,三、除遣空。 - 朱芾煌
瑜伽九十卷十九页云:以世间道修空性者:谓圣弟子、住远离处;先于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惟。次复思惟阿练若想。彼卽观察:于自身中,此想为空。谓人邑等想。此想不空。谓阿练若想。又余不空。谓阿练若想为缘,阿练若想相应诸受思等。或卽此想,由一类故,观之为空。谓无麁重不寂静住及炽然等。由一类故,观为不空。谓有微细极寂静住、离炽然等。又卽于彼能取山林卉木禽兽等阿练若差别相想,无复思惟,但思惟地;无别相想。又卽于彼能取险恶高下不平,多诸刺棘瓦砾等地、差别相想,无复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细滑,犹如掌中,无别相想。从此次第,除色想等,渐次思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差别相想。后于非想非非想处所有相想,作意思惟。于一切处,如前所说,历观空性。观诸下地、有麁想等,观诸上地、有静想等。如是名为诸圣弟子以世间道修习空性。当知为趣乃至上极无所有处,渐次离欲。 - 朱芾煌
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中流行之八字真诀。由罗教首创。该教以无极净土为宇宙本源,并以此阐发真空义谛。认为“真空家乡”即天宫,为人们出生之处与最后之归宿;“无生父母”则为对血缘亲属关系之否定,其后“无生父母”变为“无生老母”,乃世人之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