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52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8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佛 白佛 拜佛 谤佛 报佛 本佛 称佛 成佛 大佛 法佛 佛嶴 佛宝 佛钵 佛部 佛藏 佛剎 佛乘 佛道 佛德 佛地 佛殿 佛顶 佛发 佛罚 佛法 佛佛 佛阁 佛供 佛骨 佛光 佛国 佛果 佛海 佛号 佛吼 佛护 佛华 佛化 佛画 佛会 佛慧 佛迹 佛记 佛家 佛见 佛教 佛戒 佛界 佛经 佛境 佛具 佛龛 佛口 佛力 佛陇 佛门 佛灭 佛鸣 佛魔 佛母 佛奴 佛七 佛器 佛钱 佛曲 佛日 佛刹 佛山 佛舍 佛身 佛师 佛使 佛世 佛事 佛室 佛寿 佛授 佛书 佛树 佛说 佛塔 佛坛 佛檀 佛堂 佛天 佛田 佛图 佛土 佛陀 佛位 佛物 佛现 佛像 佛心 佛星 佛性 佛学 佛牙 佛眼 佛因 佛音 佛印 佛莹 佛语 佛缘 佛愿 佛月 佛赞 佛葬 佛哲 佛智 佛种 佛子 佛宗 佛祖 供佛 古佛 骨佛 观佛 灌佛 号佛 后佛 化佛 活佛 迹佛 见佛 金佛 净佛 腊佛 理佛 秘佛 魔佛 木佛 内佛 念佛 七佛 千佛 前佛 绕佛 濡佛 入佛 三佛 生佛 诗佛 十佛 石佛 四佛 叹佛 五佛 洗佛 笑佛 心佛 信佛 行佛 性佛 绣佛 选佛 一佛 因佛 印佛 应佛 玉佛 浴佛 圆佛 缘佛 愿佛 赞佛 折佛 真佛 支佛 值佛 诸佛 砖佛 作佛 阿■佛 八佛顶 谤佛经 宝积佛 宝髻佛 宝生佛 抱佛脚 本初佛 本性佛 辟支佛 鞞佛略 别念佛 不动佛 常念佛 陈佛子 成佛寺 成佛塔 持佛堂 大禅佛 大佛顶 大佛寺 大念佛 大势佛 诞生佛 灯明佛 底沙佛 地念佛 定光佛 多宝佛 二佛身 二佛土 二佛性 法界佛 法身佛 分证佛 佛钵印 佛布施 佛部主 佛藏经 佛乘戒 佛出世 佛大先 佛诞日 佛地经 佛地罗 佛弟子 佛顶面 佛顶坛 佛顶业 佛顶印 佛顶咒 佛顶尊 佛法藏 佛法僧 佛宫寺 佛骨宗 佛光寺 佛国记 佛国寺 佛话经 佛窟寺 佛腊日 佛灭度 佛灭日 佛名会 佛名经 佛母经 佛母院 佛三密 佛三语 佛桑花 佛丧花 佛舍利 佛身力 佛神通 佛生国 佛生会 佛生日 佛世界 佛世尊 佛事门 佛手岩 佛树王 佛树牙 佛四德 佛随念 佛图澄 佛图户 佛图寺 佛驮什 佛驮耶 佛陀里 佛陀什 佛围陀 佛五姓 佛香阁 佛心印 佛心宗 佛性戒 佛性论 佛学院 佛牙节 佛牙史 佛牙寺 佛言量 佛岩山 佛眼法 佛眼供 佛眼派 佛眼印 佛眼咒 佛眼尊 佛医经 佛影窟 佛语经 佛语心 佛磔手 佛证净 佛知见 佛种姓 佛种性 佛种族 佛足石 佛祖会 弗沙佛 高佛顶 高念佛 歌念佛 挂大佛 观佛经 观行佛 灌佛会 灌佛偈 灌佛经 灌佛斋 广赞佛 归依佛 果头佛 过去佛 欢喜佛 绘佛师 迦叶佛 甲念佛 见在佛 金铜佛 究竟佛 九佛事 觉卧佛 空王佛 理佛性 理即佛 六即佛 楼至佛 略赞佛 满成佛 明佛论 南无佛 念持佛 念佛禅 念佛观 念佛镜 念佛门 念佛者 念佛宗 涅槃佛 暖佛节 裴佛略 毗佛略 七佛经 千佛洞 千佛山 千佛岩 千尊佛 然灯佛 燃灯佛 饶王佛 如如佛 如意佛 入定佛 三佛顶 三佛身 三佛土 三佛陀 三佛性 三佛语 三佛子 三昧佛 三千佛 三十佛 三世佛 三尊佛 善寂佛 身泥佛 声佛事 胜佛顶 胜观佛 尸弃佛 十二佛 十佛名 十三佛 十斋佛 十种佛 四佛土 四种佛 胎内佛 叹佛偈 啼哭佛 天真佛 通佛教 通念佛 万佛寺 万佛堂 维卫佛 卧佛寺 无称佛 无动佛 无光佛 无相佛 无缘佛 五佛顶 五佛色 五佛性 五佛子 五佛座 香积佛 行佛性 选佛场 选佛图 严佛调 盐水佛 药师佛 一佛乘 一佛土 一日佛 因地佛 隐念佛 踊念佛 玉佛寺 浴佛会 浴佛偈 御佛名 圆佛教 月面佛 赞佛乘 赞佛偈 真佛颂 真佛土 真佛子 支佛地 值佛难 诸佛顶 诸佛家 诸佛经 竺佛调 竺佛念 竺佛朔 住持佛 自心佛 作佛事 阿閦鞞佛 阿閦佛法 阿閦佛经 阿閦婆佛 阿弥陀佛 阿提佛陀 阿惟三佛 闇室念佛 八大佛顶 八恒值佛 八十八佛 巴利佛教 把土坌佛 白伞佛顶 百佛名经 百心成佛 百丈佛图 拜佛修斋 般若佛母 北传佛教 北方佛教 本来成佛 辟支佛乘 辟支迦佛 别时念佛 不丹佛教 不断光佛 不共佛法 不了佛智 部派佛教 藏师七佛 草木成佛 阐提成佛 常随佛学 超佛越祖 称名念佛 称檀德佛 成佛得道 成佛得脱 成佛时期 成正觉佛 出佛身血 除障佛顶 摧碎佛顶 嵯峨念佛 大乘佛教 大方广佛 大佛禅寺 大佛顶法 大佛顶经 大佛顶咒 大谷石佛 大光明佛 大力广佛 大念佛寺 丹霞烧佛 得佛法分 灯节佛供 顶光化佛 定光佛手 定心念佛 多罗佛钵 二乘成佛 二乘作佛 二佛并坐 二佛中间 二种佛境 二种佛土 发生佛顶 法佛无二 非情成佛 非心非佛 废佛毁释 佛澳和尚 佛般涅盘 佛棒之争 佛本行经 佛本之争 佛部定印 佛部真言 佛成道日 佛传典籍 佛慈护印 佛诞生会 佛道声闻 佛道之争 佛的称号 佛地经论 佛典释例 佛法六名 佛法寿命 佛法死人 佛法无边 佛法真如 佛凡一体 佛佛授手 佛缚法缚 佛光精舍 佛光山寺 佛光王子 佛后普贤 佛化身三 佛欢喜日 佛慧初心 佛降生像 佛教壁画 佛教辞典 佛教大系 佛教大学 佛教梵语 佛教改革 佛教教典 佛教教理 佛教教旗 佛教教制 佛教刊物 佛教历法 佛教入传 佛教诗歌 佛教诗人 佛教史书 佛教文库 佛教文学 佛教舞蹈 佛教医术 佛教仪礼 佛教遗迹 佛教艺术 佛教音乐 佛教音义 佛具九恼 佛具十身 佛觉三昧 佛口蛇心 佛篱祖室 佛立三昧 佛灭年代 佛魔一如 佛母加持 佛母明王 佛母准提 佛涅槃忌 佛菩萨位 佛日茶篮 佛日豆爆 佛三不能 佛三身赞 佛十地经 佛十力经 佛十宿缘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919】道之争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教传入中土,传统文化之卫道者一则以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爱恶亲仇,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争重要材料;然争论之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南朝宋之陆修静、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道士顾欢著「夷夏论”,引致明僧绍著「正二教论”、慧通著「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著「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于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争,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争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争之重要论著,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争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三武灭佛即指:(一)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谦之清静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怂恿,乃下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二)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听信道士张宾与元嵩之言,决心灭佛。(三)唐武宗宠信道士赵归真,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迫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还俗,收充两税户。为历史上佛教徒之大浩劫。

  隋代统一南北,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之席次,成为唐朝一贯方针,道教乃得蓬勃发展。武德四年(621),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条,济法寺法琳撰“破邪论”论道教之虚妄,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批论佛教,激烈争论佛道席次之先后问题。八年,定道、儒、佛之顺位。高宗显庆三年(658)三次召集僧道于内殿论议;五年,僧静泰与道士李荣又就老子化胡经引发论争;至龙朔二、三年(662~663),论争犹未止。此等佛道论争之结果,道教方面摄取佛教经典之教理,制作种种经典以对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跃,王重阳创全真教;元时,其第五代教主邱处机之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坏佛像,并将“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伪妄,宪宗五年(1255)令二人对论,志常败论,帝遂勒令烧毁道德经以外老子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等一切伪经;以后二教明争暗斗相续不绝;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下诏弹压全真教,魏晋以来之佛道之争遂平息。

  佛道二教各有其特色与信众,对立结果往往意气用事,各成派系,排斥异己,或互相诋毁,如佛徒着笑道论,道流亦作笑佛论以敌之,各揭彼短,以扬己善,极尽对骂之能事。然佛道二教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代之发展而更深入民间,牢不可拔,影响后世学术思想甚巨。如新字体、词汇之广及学术领域,儒、释、道三教融合而产生宋代理学等,可谓思想文艺上之重大刺激。

  有关收录佛道论争之文献不少,较重要者有弘明集、广弘明集、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法琳之破邪论、神清之北山录、智升之续集古今佛道论衡等。

佛识慧集 【920】的称号

佛有十种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921】地经论

  梵名Buddhabhu^mi  -su^tra-s/a^stra  。凡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代玄奘译。略称佛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佛地经之论释。作者将佛地经科判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以释之,并叙述佛地经所说之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种法,摄大觉地。亲光论师本身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又为护法(梵Dharmapa^la,  530~561)之门人,因此佛地经论之思想,多以护法系统之唯识思想释之。其中对四智心品之说,以五性各别等说作释特别有名。注疏有唐代靖迈之佛地经论疏六卷、新罗智仁之佛地论疏四卷等。[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八、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22】地经论

  (书名)七卷,亲光菩萨造,唐玄奘译。

佛学大词典 【923】典释例

  一般作经论之解释,先说明题号、大意(称为玄谈、玄义),其次用逐文解释(称为入文解释、随文作释)之方式。以智顗大师所著为例,法华玄义系解法华经之玄义,而法华文句则为入文解释。智顗论玄义有名(名称)、体(本质)、宗(目的)、用(作用)、教(佛教全体之组织)等五重玄义,其解释采取七次共解之方式。七次共解即:(一)标章,提示名体等所论之一切问题。(二)引证,引用经典为证据。(三)生起,论名体等之顺序。(四)开合,分析综合。(五)料简,作问答体谈论问题。  (六)观心,以名体等为对象,而观心修行。(七)会异,评价他人之异说,令众生趋入理解。

  关于解释语句,各宗均有其固有之释法,玆举三论宗、天台宗、密宗等之四释法分述如下:

  (一)三论宗所采四种释义为依名释义(又作随名释义)、因缘释义(又作互相释义)、显道释义(又作理教释义、见道释义)、无方释义。吉藏在其所著之二谛义、三论玄义等即采用上述释义法。如真意谓“真实”,此即依一般意义而解,是为依名释义;真非离俗而独立之真,乃与俗之因缘具有相依之关系,依此故解真是俗、俗是真,是为因缘释义;但真与俗并非固定一成不变,而本具无相之性质,故此解谓显道释义;无相之作用不定,故真、俗无非包含一切法,此解谓无方释义。

  (二)天台四释例(又作四大释例、四种消释、四种消文)为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智顗之法华文句即采用此种释例。如说教法兴起之因缘,依四悉檀而作四种解释,此即因缘释;基于化法四判教,而作四种解释者,系为约教释;由本迹二门立场作二种解释,即为本迹释;摄教说之内容于自心,而观实相理之解释,是为观心释。

  (三)密宗四重秘释即浅略释、秘密释(又作深秘释)、秘密中秘释(又作秘中深秘释)、秘秘中秘释(又作秘秘中深秘释)等四者,即综合一行之大日经疏与不可思议之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所成之解释法。如说阿字是梵王,是为浅略释,显教中处处说之;解大日如来说阿字本不生,是为深秘释;解阿字自说本不生,是为秘中深秘释;解本不生之理,自有理与智,自觉本不生之理,此解谓秘秘中深秘释。又密宗解释梵字、真言等,尚有所谓十六玄门释。[二谛义卷中、法华文句卷一上、法华文句记卷一上、卷一中、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下、菩提心义卷一](参阅“十六玄门”386)

佛学大词典 【924】法六名

  尊重佛陀所说法门而立之六种别名。(一)善说,以诸法之实相说诸法。如以不善法说不善相,善法说善相。(二)现报,于现世得果报。如朝受教,夕得道;或夕闻法,次晨得益。(三)无时,不待日月星辰之吉凶,随时即得修道。(四)能将,以正行故,能将众生引至解脱境界。(五)来尝,系应自身证悟,非随他物。(六)智者自知,有智慧之人自能信解。[成实论卷一]

佛学大词典 【925】法寿命

  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为防患佛弟子违犯身、口、意等三业之过失所设立之禁戒,佛弟子若能依之修行,可获得清净,开发智慧,入于各种禅定境界,故知戒律为佛教徒追求正顺解脱之根本。戒律若能久行于世,为代代所奉行,则佛法亦流传久远而不灭,故佛陀曾称戒律为佛法寿命。(参阅“戒律”2909)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26】法寿命

  (杂语)佛称戒律为佛法之寿命,谓戒律行于世则佛法不灭也。善见律一曰:“毗尼藏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

佛学常见辞汇 【927】法寿命

  佛说戒律是佛法的寿命,因为戒律若行于世,则佛法不灭。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928】法死人

  指违犯小乘戒律所严加禁制之杀人、淫乱、窃盗、妄语等四种重罪之人。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说。于小乘戒律中,僧众若触犯上述四重罪之一,于佛法中,即犹如死罪,称为断头罪,不得以忏悔法补救去罪。然于大乘戒律中,若犯此重罪,尚得以持咒忏悔,消除罪业,而复生清净戒体。摩诃止观卷四上(大四六·三九下):“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29】法死人

  (杂语)谓小乘比丘,犯淫盗杀妄四重禁之随一者。以无忏悔救济之法故也,故称之为断头罪。止观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

佛学大词典 【930】法无边

  佛法,指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其所表达之佛教真理。谓佛教之真理广大无边,非任何世间之道法、典籍所可比拟、局囿者。大乘起信论因缘分(大三二·五七五下):“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今之俗语多套用“佛法无边”一语,比喻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佛学大词典 【931】法真如

  佛法,指佛所具足之五智、三十七智等智,此智系识大(第六大)之智德;真如,指佛所证之理,此理系地水火风空等前五大之理德。合此理、智二德,即为众生本来色心实相之体性。

佛学大词典 【932】凡一体

  又作生佛不二、生佛一如、生佛平等、凡圣不二。谓佛心与凡心为一。即众生本具之真如法性与诸佛之法身平等无二。(参阅“生佛一如”206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33】凡一体

  (术语)佛心与凡心为一体也。于获得他力信心之行者上而言之,体得他力信心之行者心,谓之佛凡一体。盖他力之信心,非行者之所计得,乃如来所赐者,其体为佛智,故是清净真实之佛心也。其佛心宿于行者贪嗔烦恼之凡夫心中,故佛心与凡心结合而为一体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34】授手

  (术语)自一佛至一佛,自一佛至多方之佛,授手,嘱累法也。祖庭事苑四曰:“泥洹云:佛将入灭,命罗汉十万比丘授手,又将左手伸向阿难,罗云:又将阿难。罗云手授与他方化佛。表嘱累故。”

佛学大词典 【935】缚法缚

  与“佛见法见”同义。指为佛见与法见所束缚而无法解脱。即对佛之教诲执着不舍,未能解脱之意。盖佛、法原为最高最尊之真理,然若心起执着,粘缚滞碍于其中,则亦必妨碍修行,犹如恶魔现前系缚人,故又称佛魔法魔。

佛学大词典 【936】光精舍

  佛光山创办之社会福利事业之一。设于台湾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山西麓,峨眉金顶之下方,普门中学之后方。此精舍乃佛光山响应复兴中华文化之号召,为发扬敬老孝道之精神、增进家庭伦理之和谐、安排老人安乐之生活、提供老人自费安单、颐养天年而创建者。民国六十三年(1974)十月兴工,六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落成,并举行进单仪式。精舍为现代化之套房建筑,有六坪、十二坪两种,公共设施包括斋堂、念佛堂、康乐室、福利社、医务室、花园等。安单者之资格,限年满五十五岁以上之正信佛教徒,僧俗男女不拘。精舍占地三千余坪,共分三栋建筑,可供一二○户安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