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西域沙门支曜译
佛在迦维罗卫国。敕阿难集一切众,有贵姓子善明,与同辈五百人见佛,发心
请佛。佛受其请。次问佛之妙德,从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及为说往因。为授道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Ding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槃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槃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四优婆离会异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瑜伽八十卷二十四页云:问:回向菩提声闻、从本已来,当言声闻种姓?当言菩萨种姓?答:当言不定种姓。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诸有情类,于般涅盘法性聚中,当知此是不定种姓。 - 朱芾煌
无着菩萨本 世亲菩萨释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明修定者,须师资圆满,所缘圆满,作意圆满,依有寻有伺等三定,能获世福及出世果。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出宗镜录] 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证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证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一约得人异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证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证无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故云约得人异也。(受想者。受谓领受。想谓想像。即五阴中之二也。)二祈愿异谓入灭 - 明·一如等 撰
(经名)三卷。般舟三昧经之异名。
宋长水沙门子璇录
石壁于纂要,别为广录,今师病其繁长,更为刊定。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因明用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因六不定过之一。略称异分同全不定过。异品一分转,梵语vipaks!aikades/a-vr!tti;同品遍转,梵语sapaks!a-vya^paka;不定,梵语an-aika^ntika。此乃仅与宗异品有部分关系,而与宗同品具有全部关系之过失,亦即缺乏因(理由)第三相之过失。相当于九句因之第三句“同品有异品有非有”。例如立“声为勤勇无间所发(宗,命题),无常性故(因,理由),如瓶、电、虚空(喻,譬喻)”之论式,瓶具有勤勇无间所发之性质,故为宗同品;又瓶属无常性,故随无常性之“因”所依转。电及虚空不属勤勇无间所发性质之事物,故为宗异品;而两者中,电属无常性,虚空不属无常性。如是则无常性之“因”虽全部遍转于宗同品之“瓶”与宗异品之“电”等,然却不通于宗异品之虚空。
另如立“某甲是男子(宗),不产子故(因)”之论式,此时男子为宗同品,女子为宗异品。而男子与不产子之间具有全部关系,即全部男子皆不产子;然若仅就“不产子”之因,不能证明某甲即是男子之宗,此因亦有部分女子不产子。如是则“不产子”之因仅通于宗异品之部分,此即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之过失。[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末、因明三十三过本作法纂解卷中、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陈大齐)](参阅“因明”2276)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因之过名。为因异喻一分通,同品全分通者,以其一分通于异喻使宗不定也。见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上。
成唯识论四卷二十二页云:有义,前说皆未尽理。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有何欲胜解相。烦恼起位,若无惛沉;应不定有无堪任性。掉举若无;应无嚣动。便如善等非染污位。若染心中无散乱者;应非流荡,非染污心。若无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烦恼现前。故染污心,决定皆与八随烦恼相应而生。谓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忘念不正知,念慧为性者,不遍染心。非诸染心皆缘曾受,有简择故。若以无明为自性者;遍染心起。由前说故。 - 朱芾煌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与《入定不定印经》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三卷四页云:若作是说:佛转法轮处定者;彼说有四处定,二处不定。四处定者:谓菩提树处,转法轮处,天上来下处,现大神通处。二处不定者:谓佛生处,及般涅盘处。云何得知菩提树处定?答:曾闻过去有转轮王,导从四兵,飞空而过。至菩提树上,其轮便止,欲前不得。王遂惶恐,作是思惟:我今将无欲失王位,或命难耶。时菩提树神卽白王曰:大王勿怪。王不失位;亦无命难。王不见下菩提树耶。此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皆于此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王欲过者;可避此处,从余道往。时王便下种种供养菩提树已;从余道去。以事是故;知菩提树处定。转法轮处定者:如前所引法善现颂。复云何知天上来下处定?答:曾闻佛去世后,此处有难事起;诸苾刍等,幷皆舍去。外道异学,来居其中。后诸苾刍,来索其处。语外道曰;此是我师天上来处,可速避去。诸外道言:此是我等常所住处。因此二众,大兴斗诤。近住城中长者居士诸官僚等,来解其诤。而不能得。乃至王自解之,亦不能定。时诸苾刍,告外道曰:今当与汝俱设诚言。应属谁者;当有瑞相。外道言尔。彼遂先请,而空无验。苾刍卽复作诚谛言:此处若是一切如来升三十三天为慈母说法经三月已下来处者;当现瑞相。时彼住处大石柱上,有石狮子,卽便哮吼。外道惊恐,卽时舍去。从狮子口,复出众宝华鬘,缠绕石柱,皆悉周遍。时众观者,叹未曾有,于是苾刍遂共居止。以是故知佛从天上来下处定。复云何知现大神变处定?答:曾闻外道于六大城被佛追寻,无所投迹,遂共聚集,请与如来捔其神变。佛皆不许。后至室罗伐悉底城,方始许可,为现神变。无量外道,归佛出家。以此故知现大神变处定。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一卷十二页云:问:契经但说依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能尽诸漏;云何知有静虑中间,及未至定,依之尽漏?答:世尊说有三三摩地,能尽诸漏。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余经又说:初静虑名有寻有伺。第二静虑以上,名无寻无伺。若无静虑中间;更说何等名无寻唯伺。由此知有静虑中间,依之尽漏。又契经说:佛告苾刍;我不唯说依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等,能尽诸漏;然由慧见,亦能尽漏。此经则显有未至定,依之尽漏。又未离欲染圣者,未得静虑,而见圣谛。若无未至定;依何得起圣道,永断诸漏。由此故知有未至定,依之尽漏。问:何不卽说初静虑等,能尽诸漏,而说依耶?有说:静虑有先曾得。若世尊说初静虑等能尽诸漏;则无知者,谓得静虑,皆已尽漏。是故佛说依静虑等,起无漏道,方能尽漏。有说:诸定惟是奢摩他。要毗钵舍那,方能尽漏。故说依定,应须起慧。有说:诸定多是曾得。勿有恋着,不欲进修;故说依之进求胜道。不应生着。 - 朱芾煌
显扬七卷六页云:能引增上决定胜分别者: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能引清净地及清净增上生。增上慧学,能引出世决定胜德。 - 朱芾煌
因明用语。同品一分转,梵语sapaks!a-eka-des/a-vr!tti。异品遍转,梵语 vipaks!a-vya^pin。不定,梵语anaika^ntika。又作同分异全不定过。为因明三十三过中,因(理由)之六不定过之一。因与同品有部分关系,却与异品有全部关系,以致不能决定宗义之过失。因原系宗与同喻之媒介,故须与同品有关(同品定有性)而与异品无关(异品遍无性),若因同时与异品、同品无关,或同时与同品、异品有关,皆称为不定。其中,若因所关系者,在同品为部分,对异品为全部,即称为同分异全不定。此系缺乏因第三相(异品遍无性)之过失。
例如声生论师对声显论师立一“声非勤勇无间所发(宗),无常性故(因),同喻如电、虚空等,异喻如瓶等”之论式,以非勤勇无间所发之“虚空”或“电”等为同品,“瓶”等勤勇无间所发性为异品,然同品中如“电”等虽为无常,“虚空”则不能视为无常,如此仅与同品之部分有关,反而却遍通于“瓶”等之异品,是则其勤勇所发之性究竟指如“瓶”等之无常性,或指如“电”等之无常性,皆无法确定,此乃不定之作法,故有不定过之名。[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末、因明义断、因明论疏明灯抄卷四末](参阅“六不定过”1253、“因明”2276)
瑜伽十七卷二十页云:尔时世尊,卽为彼天方便示现,惟圣教中,有如是处;非诸外道。谓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门或婆罗门,于现法中,及当来世诸欲过患,不如实知。由不知故;悕求未来诸欲差别。舍现法欲,求后法欲。精勤受学所有禁戒。虽复安住如是禁戒;然无智能,不护根门,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彼不调摄诸根门故;于他所惠少小利养及与恭敬,尚生爱味,随起恋着;何况广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远离智能,密护根门;于现法欲,尚不能断;况后法欲?又卽于彼有一沙门若婆罗门,于欲过患,粗了知故;能越现法后法诸欲。而复欣求上离欲地,于非解脱,起解脱想;断弃诸欲,便臻远离。彼由精勤数多修习正思惟故离欲欲界,乃至离欲无所有处。由此因缘,舍下自体,爱上自体。由爱彼故;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如是弃舍财宝自体,迷失道者,虽复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乐,无怖畏处。何以故?彼外道师,尚于是处不见不识;况能为彼诸弟子等当广开示?如是外道师及弟子所制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与此相违,善说正法毗柰耶中,当知具足一切义利;乃至定有众苦边际。 - 朱芾煌
佛地经论五卷二页云:决定种姓声闻独觉、住无学位,乐寂灭故;发业润生诸烦恼障永灭除故;先业烦恼所感身心任运灭已,更不受生。无所依故。一切有漏无漏有为诸行种子、皆随断灭。唯有转依无戏论相离垢真如清净法界解脱身在。名无余依般涅盘界。常住安乐,究竟寂灭;不堕众数;不可思议;同诸如来。但无有为无漏功德所庄严故;无有更起利益安乐有情事故;不同如来。不定种姓声闻独觉,住无学位,虽无烦恼;乐菩提故;由定愿力,留身相续,修大乘行。乃至获得金刚喻定,一切障灭,证佛三身。虽有有为无漏功德;而无有漏身心在故;证无余依大涅盘界。依、谓三界有漏身心。若诸菩萨、断二障碍,得佛果时;卽得说名证无余依大涅盘界,是故二乘、先入有余依涅盘界,后入无余依涅盘界。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盘界。一切有漏身心尽故;名无余依。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余依。悲智无断所证得故。亦名无住大涅盘界。涅盘卽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