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53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8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佛 白佛 拜佛 谤佛 报佛 本佛 称佛 成佛 大佛 法佛 佛嶴 佛宝 佛钵 佛部 佛藏 佛剎 佛乘 佛道 佛德 佛地 佛殿 佛顶 佛发 佛罚 佛法 佛佛 佛阁 佛供 佛骨 佛光 佛国 佛果 佛海 佛号 佛吼 佛护 佛华 佛化 佛画 佛会 佛慧 佛迹 佛记 佛家 佛见 佛教 佛戒 佛界 佛经 佛境 佛具 佛龛 佛口 佛力 佛陇 佛门 佛灭 佛鸣 佛魔 佛母 佛奴 佛七 佛器 佛钱 佛曲 佛日 佛刹 佛山 佛舍 佛身 佛师 佛使 佛世 佛事 佛室 佛寿 佛授 佛书 佛树 佛说 佛塔 佛坛 佛檀 佛堂 佛天 佛田 佛图 佛土 佛陀 佛位 佛物 佛现 佛像 佛心 佛星 佛性 佛学 佛牙 佛眼 佛因 佛音 佛印 佛莹 佛语 佛缘 佛愿 佛月 佛赞 佛葬 佛哲 佛智 佛种 佛子 佛宗 佛祖 供佛 古佛 骨佛 观佛 灌佛 号佛 后佛 化佛 活佛 迹佛 见佛 金佛 净佛 腊佛 理佛 秘佛 魔佛 木佛 内佛 念佛 七佛 千佛 前佛 绕佛 濡佛 入佛 三佛 生佛 诗佛 十佛 石佛 四佛 叹佛 五佛 洗佛 笑佛 心佛 信佛 行佛 性佛 绣佛 选佛 一佛 因佛 印佛 应佛 玉佛 浴佛 圆佛 缘佛 愿佛 赞佛 折佛 真佛 支佛 值佛 诸佛 砖佛 作佛 阿■佛 八佛顶 谤佛经 宝积佛 宝髻佛 宝生佛 抱佛脚 本初佛 本性佛 辟支佛 鞞佛略 别念佛 不动佛 常念佛 陈佛子 成佛寺 成佛塔 持佛堂 大禅佛 大佛顶 大佛寺 大念佛 大势佛 诞生佛 灯明佛 底沙佛 地念佛 定光佛 多宝佛 二佛身 二佛土 二佛性 法界佛 法身佛 分证佛 佛钵印 佛布施 佛部主 佛藏经 佛乘戒 佛出世 佛大先 佛诞日 佛地经 佛地罗 佛弟子 佛顶面 佛顶坛 佛顶业 佛顶印 佛顶咒 佛顶尊 佛法藏 佛法僧 佛宫寺 佛骨宗 佛光寺 佛国记 佛国寺 佛话经 佛窟寺 佛腊日 佛灭度 佛灭日 佛名会 佛名经 佛母经 佛母院 佛三密 佛三语 佛桑花 佛丧花 佛舍利 佛身力 佛神通 佛生国 佛生会 佛生日 佛世界 佛世尊 佛事门 佛手岩 佛树王 佛树牙 佛四德 佛随念 佛图澄 佛图户 佛图寺 佛驮什 佛驮耶 佛陀里 佛陀什 佛围陀 佛五姓 佛香阁 佛心印 佛心宗 佛性戒 佛性论 佛学院 佛牙节 佛牙史 佛牙寺 佛言量 佛岩山 佛眼法 佛眼供 佛眼派 佛眼印 佛眼咒 佛眼尊 佛医经 佛影窟 佛语经 佛语心 佛磔手 佛证净 佛知见 佛种姓 佛种性 佛种族 佛足石 佛祖会 弗沙佛 高佛顶 高念佛 歌念佛 挂大佛 观佛经 观行佛 灌佛会 灌佛偈 灌佛经 灌佛斋 广赞佛 归依佛 果头佛 过去佛 欢喜佛 绘佛师 迦叶佛 甲念佛 见在佛 金铜佛 究竟佛 九佛事 觉卧佛 空王佛 理佛性 理即佛 六即佛 楼至佛 略赞佛 满成佛 明佛论 南无佛 念持佛 念佛禅 念佛观 念佛镜 念佛门 念佛者 念佛宗 涅槃佛 暖佛节 裴佛略 毗佛略 七佛经 千佛洞 千佛山 千佛岩 千尊佛 然灯佛 燃灯佛 饶王佛 如如佛 如意佛 入定佛 三佛顶 三佛身 三佛土 三佛陀 三佛性 三佛语 三佛子 三昧佛 三千佛 三十佛 三世佛 三尊佛 善寂佛 身泥佛 声佛事 胜佛顶 胜观佛 尸弃佛 十二佛 十佛名 十三佛 十斋佛 十种佛 四佛土 四种佛 胎内佛 叹佛偈 啼哭佛 天真佛 通佛教 通念佛 万佛寺 万佛堂 维卫佛 卧佛寺 无称佛 无动佛 无光佛 无相佛 无缘佛 五佛顶 五佛色 五佛性 五佛子 五佛座 香积佛 行佛性 选佛场 选佛图 严佛调 盐水佛 药师佛 一佛乘 一佛土 一日佛 因地佛 隐念佛 踊念佛 玉佛寺 浴佛会 浴佛偈 御佛名 圆佛教 月面佛 赞佛乘 赞佛偈 真佛颂 真佛土 真佛子 支佛地 值佛难 诸佛顶 诸佛家 诸佛经 竺佛调 竺佛念 竺佛朔 住持佛 自心佛 作佛事 阿閦鞞佛 阿閦佛法 阿閦佛经 阿閦婆佛 阿弥陀佛 阿提佛陀 阿惟三佛 闇室念佛 八大佛顶 八恒值佛 八十八佛 巴利佛教 把土坌佛 白伞佛顶 百佛名经 百心成佛 百丈佛图 拜佛修斋 般若佛母 北传佛教 北方佛教 本来成佛 辟支佛乘 辟支迦佛 别时念佛 不丹佛教 不断光佛 不共佛法 不了佛智 部派佛教 藏师七佛 草木成佛 阐提成佛 常随佛学 超佛越祖 称名念佛 称檀德佛 成佛得道 成佛得脱 成佛时期 成正觉佛 出佛身血 除障佛顶 摧碎佛顶 嵯峨念佛 大乘佛教 大方广佛 大佛禅寺 大佛顶法 大佛顶经 大佛顶咒 大谷石佛 大光明佛 大力广佛 大念佛寺 丹霞烧佛 得佛法分 灯节佛供 顶光化佛 定光佛手 定心念佛 多罗佛钵 二乘成佛 二乘作佛 二佛并坐 二佛中间 二种佛境 二种佛土 发生佛顶 法佛无二 非情成佛 非心非佛 废佛毁释 佛澳和尚 佛般涅盘 佛棒之争 佛本行经 佛本之争 佛部定印 佛部真言 佛成道日 佛传典籍 佛慈护印 佛诞生会 佛道声闻 佛道之争 佛的称号 佛地经论 佛典释例 佛法六名 佛法寿命 佛法死人 佛法无边 佛法真如 佛凡一体 佛佛授手 佛缚法缚 佛光精舍 佛光山寺 佛光王子 佛后普贤 佛化身三 佛欢喜日 佛慧初心 佛降生像 佛教壁画 佛教辞典 佛教大系 佛教大学 佛教梵语 佛教改革 佛教教典 佛教教理 佛教教旗 佛教教制 佛教刊物 佛教历法 佛教入传 佛教诗歌 佛教诗人 佛教史书 佛教文库 佛教文学 佛教舞蹈 佛教医术 佛教仪礼 佛教遗迹 佛教艺术 佛教音乐 佛教音义 佛具九恼 佛具十身 佛觉三昧 佛口蛇心 佛篱祖室 佛立三昧 佛灭年代 佛魔一如 佛母加持 佛母明王 佛母准提 佛涅槃忌 佛菩萨位 佛日茶篮 佛日豆爆 佛三不能 佛三身赞 佛十地经 佛十力经 佛十宿缘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937】光山寺

  台湾佛教名刹。位于高雄县大树乡境内,占地五十余公顷。民国五十六年(1967),由星云大师开山创建。为综合教育、慈善、文化、朝圣等并行发展之现代新兴道场。以推动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为宗旨。

  (一)建筑:本寺之殿堂多而庄严。

  (1)殿堂建筑物:1.大雄宝殿,系中国宫殿式建筑,包括东禅楼、西净楼等两边厢房,及四周长廊,占地三千余坪。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阿弥陀佛等三宝佛,四周墙壁有一万四千八百尊大中小型之佛像。2.大悲殿,占地两百三十余坪,殿内中央供奉白衣观音大士,四周墙壁供奉万尊观音圣像。3.大智殿,西式建筑,二楼佛堂供奉文殊菩萨,楼下设革命僧人宗仰上人纪念馆。4.大愿殿,位于东山大佛城下,供奉地藏菩萨。5.大行殿,位于西山之顶,供奉普贤菩萨。6.传灯楼,男众职事寮房,系三层楼西式建筑。7.东禅楼,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楼上简报室兼讲堂,

楼下办公室。8.西净楼,位于大雄宝殿西侧,楼上国际会议厅,楼下法务办事处。9.朝山会馆,乃佛光山对外之客堂,专供信徒回山住宿之用。外观为中印相糅之形式,内部为现代化设备,一楼为斋堂(餐厅)、会议室、二楼为客房,可供五百人住宿。

  (2)教育建筑物:1.中国佛教研究院及东方佛教学院,分为女众学部与男众学部。女众学部包括教室、图书馆、斋堂、学生及教职员宿舍。男众学部位于大智殿两侧,包括教室、斋堂。楼上为学生及教职员寮房。2.普门高级中学,学生及教职员约千人,全部住校。3.信徒讲习会,为西式五层楼建筑,除设有讲堂、斋堂之外,可供一千五百人住宿。

  (3)文化建筑物:1.佛教文物陈列馆,陈列不同年代、质料之佛像、法器、法物、字画。2.净土洞窟,将一卷阿弥陀经之内容,以雕塑、美术、灯光、音响等表达,系利用山谷地形建筑而成。3.大佛城,与大智殿相毗邻,塑有金身接引佛像一尊,高二十六点四公尺,系远东最高之佛像,四周围有四百八十尊约一点五公尺高之接引佛。大佛莲座下内外所雕塑之佛像,极为精致庄严,造型及色彩均依敦煌佛像绘画之格调。

  (4)慈善建筑物:1.佛光精舍,位于西岭大行殿之下,现有三幢西式建筑物。2.大慈育幼院,位于普门中学校门左侧。3.万寿堂,位于大佛城左侧,供奉灵骨牌位。4.  佛光诊所,位于山门入口处。另有观音放生池。

  综合以上之建筑物,可以看出星云大师之开山构想:(1)架构:中国四大名山之缩影。(2)用途:发展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3)功能:解决人之生老病死。

  (二)组织:佛光山寺设宗务委员会,为最高机构,其宗长即总本山之住持,下设都监院、中国佛教研究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长老院、传灯会。

  (1)都监院:包括有寺务、典制、人事、财务、信众、弘法、教育、文化、慈善、福利等十监院,普门寺、普贤寺、西来寺等三别院,二十三个分院─雷音寺、福山寺、圆福寺、慧慈寺、海天佛刹、极乐寺、福国寺、无量寿图书馆、佛香精舍、白塔寺、寿山寺、圆明寺、夏威夷佛教文教协会、三藩市佛教文教协会、圣地牙哥佛教会(西方寺)、关岛佛教会、旧金山三宝寺(美国文化协会)、北海道场、信愿寺、明崇寺、佛宝寺、大觉寺、大慈庵,及会议、书记室。

  (2)中国佛教研究院:包括有国际学部─分设梵藏语文、英文佛学、日文佛学等专修班,男众学部─分设专修科、先修科、沙弥学园,女众学部─分设本山专修科、台北女子佛学院、东方佛教学院、福山佛学院、尼众学园,研究学部─分设僧伽教育、义理仪制、弘法教化、法务行政、佛教艺术等研究班及专业讲习会。

  (3)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包括有佛教学术会议组、委托资助研究组、僧伽道学研究组、弘法访问讲学组、书刊专著出版组及教育事业奖助组。

  (4)长老院。

  (5)传灯会。

  (三)人事:佛光山寺系七众弟子之道场,依其组织章程规定,凡该寺派下徒众,不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得依戒腊年资、学历等序列等级。其阶位等级名称如下:

  (1)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年。

  (2)学士,共三级,每级三年。

  (3)修士,共三级,每级四年。

  (4)开士,共三级,每级五年。

  (5)大师。

  此人事制度之制定,系星云大师依据菩萨道五十一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糅和现代人事行政等级而产生者。其阶位等级之晋升核定标准,需依学业、事业、道业等,为主要考核根据,如经论研究报告、著作、学历晋升、演讲技巧、弘法度众、发心寺务、法务、修道精进等。

  (四)派下:佛光山之发展极其迅速,信徒遍布海内外,因此二十年中,基于信徒之需要,又在国内外开创十多所别院与分院,国内计有:(1)台北普门寺,(2)高雄普贤寺,  (3)宜兰雷音寺,(4)基隆极乐寺,(5)新竹无量寿图书馆,(6)彰化福山寺,(7)嘉义圆福寺,(8)台南福国寺,(9)善化慧慈寺,(10)高雄寿山寺,(11)澎湖信愿寺。目前(1988)正在兴建的有石门北海道场。国外计有:美国西来寺、白塔寺,香港佛香精舍,及关岛布教所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38】光王子

  (人名)唐高宗之中宫恼产,请法师玄芳加护之。正月一日中宫施纳袈裟等,寻王子生,光明盈殿,因号佛光王子,许使出家。见慈恩寺传九。

佛学大词典 【939】后普贤

  已成佛后,更修利他教化之菩萨行。又证得佛果后,遵普贤菩萨之德,而修化益众生之行,亦称为佛后普贤。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40】后普贤

  (术语)已成佛后,更修利他教化之菩萨行也。又证得佛果后,遵普贤菩萨之德而修化益众生之行也。

佛学常见辞汇 【941】后普贤

  在成佛之后,再修像普贤菩萨一样利益众生的行法。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942】后普贤

在成佛之后,再修成像普贤菩萨一样利益众生的行法。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943】化身三

  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载,佛之化身有大、小、不定等三种,即:(一)大化身千丈,如来为应十地以前诸菩萨,乃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二)小化身丈六,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乃宣说四谛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现丈六之身。(三)随类不定,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七尺、三尺、七寸等不定之身。  

三藏法数 【944】化身三

  [出观佛三昧海经]  一大化身千丈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二小化身丈六小化身丈六者。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说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化现丈六之身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道谛也。)三随类不定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 - 明·一如等 撰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45】欢喜日

  (杂语)七月十五日之异名也。以此日比丘安居结了为诸佛欢喜之日故也。盂兰盆经曰:“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佛学常见辞汇 【946】欢喜日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结夏安居完毕,众僧证道者多,十方诸佛欢喜。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947】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结夏安居圆满,众僧证道者多,十方诸佛欢喜。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48】慧初心

  (术语)又云初法明道,亦曰入净菩提心门。真言行者初入于初地之位也。大疏二曰:“更越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初心,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

佛学大词典 【949】降生像

  即指释尊诞生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之像。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佛降诞条载,于每年佛诞生会(阴历四月八日),监管内外事务之“库司”须严设花亭,其内安置一座佛降生像,另于其下备办香汤盆,盆内安放二小杓,大众于礼拜供养后,可用香汤浇沐佛降生像。沿袭至今,成为佛教每年重要行事之一。[浴佛功德经、大宋僧史略卷上、释氏要览卷中、禅林象器笺报祷门](参阅“浴佛”4162)

佛学大词典 【950】教壁画

  古印度多以壁画庄严佛堂,亦有招画工于门侧、讲堂、食堂、浴室等作诸彩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如描绘神通变、五趣生死轮、本生故事、地狱变等。现从北印度古代佛教寺院残存之雕像、建筑物、遗址中,发现部分壁画之薄彩痕迹,可依毗奈耶杂事卷一、卷十七、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一、卷二等之记载推定之。如位于孟买东方之阿旃多,当地溪谷所设之石窟寺院,其内部即有壁画。至于较古老之壁画,大部分于西元四至十一世纪间完成,木造寺院多于壁上涂白泥,直接彩画;石窟之画稍异,乃于侧壁、天花板、梁柱等处薄施漆灰而描绘者,历经千年,其色彩依然鲜丽,然剥落部分亦多。

  我国壁画,最早可考者为汉代,其时佛教传入,塑像及壁画随之茁壮蓬勃。大致南方以寺庙壁画发展为主,北方则多石窟造像。著名之佛教艺术胜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无法凿刻而为泥塑及壁画外,北方之云冈、龙门、麦积山、天龙山、巩县石窟寺皆先后开凿。南方佛画之先导,如晋代戴逵、戴颙父子增损塑像,使其具有我国艺术之比例尺度,达到光颜圆满之境界。顾恺之画维摩诘像,光照一室,成为千古楷模。现我国内地所存之古壁画已不多,唯甘肃敦煌之南、鸣沙山莫高窟遗存不少六朝以后之壁画。

  我国人物衣纹之“骨法”,南北朝时有“张家样”、“曹家样”,唐代有“吴家样”、“周家样”之说法,说明了人物画于佛画表现中各种类型之演变。梁朝张僧繇笔迹周密完美,晕染成“没骨法”,即是受佛画影响而发展成者,初唐之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即承袭此类衣纹之染法。印度在四世纪初建立笈多王朝,雕刻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北齐之曹仲达乃仿照其型式而创出新风格,后人称为“曹衣出水”。唐代开元年间,出现百代画圣吴道子,由于笔法强劲,气势壮阔,以笔奋扫,衣裾飞舞飘动,世人美称为“吴带当风”。

  艺术之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社会之喜憎为对象,寺院中常举行“俗讲”、“道场”,吸引无数群众。以佛经为内容之经变、曼陀罗、尊像、顶相等,皆为壁画之题材,寺庙成为绘画之竞技场。洛阳敬爱寺、成都大圣慈寺、镇江甘露寺皆为名家壁画荟萃之所。以成都大圣寺为例,九十六个院落,壁画有八千五百二十四间,佛、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数以万计。其中包括卢楞伽、张南本、孙知微等之作品。此已是会昌法难以后之残况,最盛时之状况可想而知。

  五代十国时,寺庙壁画未衰,从五代迄宋,壁画受绘画发展之影响,佛教之内容渐形衰退。如唐宋二代均奉道教,释道之画并行于世。而殿庭壁室花卉走兽,四时风景之普遍,多少使壁画内容发生变动。辽、金、元寺观壁画尚保存者,有大同华严寺、稷山青龙寺、兴化寺、洪赵广胜寺、水神庙、芮城永乐寺等。明清以降,士大夫作品见于寺壁者如凤毛麟角,匠人绘画一则投世俗之所好,二则沿用民间传说,除释迦、观音、罗汉、药王外,另有关羽、张飞、西游记、封神榜、施公案等小说中之故事角色之塑画。台湾各处庙宇大都代表此种以民俗为主之风格,不易再看到早年整壁之经变,或整堵神佛画像慑人心魄、气象万千之景象。

  日本早于白凤时代即有壁画之作。其特有之“障壁画”系于隔扇、拉窗、屏风(皆作为隔间之用)上所描之绘画总称。[J.  Burgess:  The  CaveTemples  of  India,  1880;  J.  Griffiths:  The  Paintings  of  the  Buddhist  Cave  Temples  of  Ajanta,  2vols.,  1896~1900;  R.S.  Wauchope:Buddhist  Cave  Temples  of  India;  L.  Warner  :  Buddhist  Wall-Paintings,  1932;  E.  Chavannes:Mission  Arche/ologique  dans  laChine  Septentrionale,  Tome  5,1909~1915]

佛学大词典 【951】教辞典

  佛经旨微趣深,事广寄远,故解说佛教术语与佛教文化之辞典的编纂,乃事属必要。作为佛教辞典之先驱,计有:(一)将名相分门别类配列者,如长阿含卷八之众集经、卷九之“十上经”、法集名数经、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二)记事抄录诸经论之相关者,如梁代宝唱之经律异相、唐代道世之法苑珠林等。(三)逐项加以组织并附解说者,如唐代李师政之法门名义集、唐代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宋代赞宁之大宋僧史略等。(四)以语言为中心者,如一切经音义、宝唱之翻梵语、唐代礼言之梵语杂名、梵藏对译之翻译名义大集(梵Maha^vyutpatti  )、宋代法云加注梵语之翻译名义集、日本慧晃之枳橘易土集等。(五)将大藏经或某一经中难解难读之名词加以解说者,如唐代玄应之一切经音义、慧琳之一切经音义、日本观静之孔雀经音义等。

  本世纪以降,现代佛教辞典与时俱增,计有:

  (一)一般性:(一)中国方面:(1)以丁福保之佛学小辞典(1919)为最早,该书以日本织田得能之辞典为蓝本,仅可谓为织田本之汉译。(2)丁福保之佛学大辞典(1921),为中国佛教有史以来第一部大辞典,草创于民国元年(1912),至十年始克印竣,以笔划多少为次第,共分三十三划,约三百万言,共三万余条,模仿康熙字典检字通例。全书大抵先以简单数语,表明各条专名之意旨,次引经论或古德着述、通人笔录、诗歌以博证之,各类别名亦悉数备载;凡与佛教有关之俗语,或世人讹传与佛教有关者,概一一标明出处。(3)实用佛学辞典(1934),上海佛学书局出版,高观庐、何子培主编,系将前人所编之辞书删繁去芜,取其实用而简明者以成书。(4)佛学辞典(1984),全一册,左秀灵编,以现代口语文解释名相,并于每一名词与解说文字附加国语注音符号为该书二大特点。(二)日本方面:(1)佛教大辞典(织田得能,1917),多引汉译经典,为现代化佛教辞典之嚆矢,对尔后各类佛教辞典之编纂颇具影响力。(2)佛教大辞汇(龙谷大学编,1935)六卷,采中、小项目条例,较偏重真宗。(3)佛教大辞典(望月信亨,1936)十卷,采大项目主义,内容广博、引据丰富、解说周全、年表详尽为其特色。(4)佛教辞典(宇井伯寿,1938)介乎专门辞书与大众化小部之间,解说简洁是其特色。(5)佛教学辞典(多屋赖俊、横超慧日、舟桥一哉,1955),以初学者为对象,以明白简易之现代语解说为其宗旨,并将有关项目约集为一大项目是其另一特色,共收三千七百余条目。(6)新·佛教辞典(中村元,1962),取材广泛,较重佛教文化意义之探究及其与人生关系之考察,用语亦平易明快。(7)佛教语大辞典(中村元,1975),以佛教术语之现代化为主旨,所录名相颇多为望月、龙谷本所无者。(8)综合佛教大辞典(法藏馆印行,1987),广泛收录有关印度、中国、日本等地之佛教教理、文化、历史等资料。(9)此外尚有:佛教辞林(藤井宣正,1912)、模范佛教辞典(东方书院,1932)。(三)其他国家:艾提尔(E.J.  Eitel)之中国佛教便览(Handbook  of  Chinese  Buddhism,1870)、戴密微(P.Demieville)编之法宝义林(  Hobogirin,  1929)、苏锡尔(W.A.  Soothill)与贺德士(L.  Hodous)之中国佛教语辞典(A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Terms,  1937)、哈克曼(H.  Hackmann)与诺贝尔(J.  Nobel)合编之中国佛教解说辞典(Erkla|rendesWo%rterbuch  zum  ChinesischenBuddhismus,  1951)、尼耶南提罗卡(Nyanatiloka)之佛教语汇(  Buddhistisches  Wo%rterbuch,  1954)、马拉拉西克拉(G.P.  Malalasekera)之佛教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of  Buddhism,  1963.  G.P.  Malalasekera)。

  (二)特殊性;(一)中国方面:(1)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震华,1942)。(2)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明复,1974),共收五三二六则,以我国人士为主,起自秦汉,终于当代,前后亘二千余年,为初机佛学研究者之实用工具书。(3)大藏会阅(会性,1978),分经、律、论三藏来解说佛典内容,广集自东汉至民国之佛典及中国高僧大德之著述。(4)  中国禅学(俞梅隐,1984),为禅门公案之解说书,书后附有惟明所编之中国禅林语粹。(二)日本方面:(1)佛书解说大辞典(小野玄妙,1931),计收九万余部佛书,内含各种伪经、抄本、阙本,每一项目依序列题名(或书名、具名)、卷数、著者(或译者)及生存年代、着译年代、内容解说、注释书、刊行年代、现所藏处等,乃理解汉译经典所不可或缺者。(2)印度佛教固有名词辞典(赤沼智善,1931),网罗有关原始佛教巴利语、梵语,解说并注明出处。(3)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荻原云来,1940),以现存梵语佛典为本,弥补一向梵语辞典所缺之佛教语汇,并增添其相应之汉译语,为现行有关梵语辞典中最具实用价值者。(4)此外尚有:布教百科大辞典(三井晶史等,1933~1935)、佛教文化辞典(东方佛教协会,1934)、佛典解题事典(中村元、平川彰、水野弘元等数十位合编,1966)、日本名僧辞典(中尾尧、今井雅晴合编,  1976)、日本佛教史辞典(大野达之助,1979)、佛教文学辞典(武石彰夫、菅沼晃合编,1980)、现代佛教大事典(冢本善隆等,1980)、中国佛教史辞典(镰田茂雄,1981)、佛教人物辞典(大法轮阁刊行,1982)、现代哲学大辞典(圣教新闻社刊行,1987)等。(三)其他国家:汉梵英泰佛学辞典(銮真摩利迦,1976)、梵语辞典(德国之Ottovon  Bo%htlingk  与英国之  SirMonier  Williams  合编)、巴利语辞典(英国之大卫斯、高达斯合编)、藏英辞典(H.A.  Ja|schke)、藏语文法(  Alexander  Csoma  de  ko%ro%s)、巴利固有名词辞典(马拉拉锡克拉,1937)等。

  (三)有关各宗派:(一)中国方面:法相辞典(朱芾煌,1937),以玄奘所译诸经论为依据,编集唯识学名相,凡二百六十余万言。本书特色为不杂己意,亦不引证中土诸师解说,全系原文之摘录。(二)日本方面:(1)密教大辞典(松永升道,1932~1933)为现行密教辞典中最完备者。(2)净土宗辞典(惠谷隆戒,1943)。(3)新净土宗辞典(1974  ),为前书之增补本,采用多项目主义,解说平易,乃初学者之入门书。(4)禅学大辞典(樱井秀雄,1973),乃改订禅学辞典(神保如天,1915)与禅宗辞典(山田孝道)之不合时宜者,并增补之,历二十余年始成书。(5)禅林名句辞典(饭田利行,1975),辑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人天眼目、参同契、信心铭,乃至全唐诗、寒山诗及禅林各语录中之名句,加以语译、解说,并附上每一句之首字索引。

  (四)其他:近代日本为因应时代所须,陆续出版以现代人生活形态为中心,图使佛教生活化、社会化、学术化之手册,如:佛教圣典(佛教传道协会,1977)、佛具辞典(清水乞,1978  )、佛教常识小百科(镰田茂雄,1978)等,此类手册具辞典功能,而以佛教实践者为对象,偏重佛事基本常识(如葬仪、年中行事、寺院组织、一般佛教用语等)之引介。佛教之现代化与普遍化,此类手册厥功甚伟。

佛学大词典 【952】教大系

  凡六十四册。日本佛教大系刊行会刊行。自大正六年(1917)十二月始,至昭和十三年(1938)止,历二十余年始刊行完毕。系集有关佛教主要论疏之本文及代表性注释之大成者。内容包含俱舍论、七十五法、略述法相义、成唯识论、三论大义钞、三论玄义、华严法界义镜、金狮子章、大乘起信论、华严五教章、净土三部经、选择本愿念佛集、教行信证、四帖疏、法华玄义、天台四教仪、摩诃止观、观心本尊钞、大日经疏、开目钞、正法眼藏等之本文及其注释,共约一三○部。

佛学大词典 【953】教大学

  民国以来,倡导新式教育之佛学院日增,其中较著名者有支那内学院、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惟此等佛学院并非相当于大学学制,而多系普通中学程度。以大学为名者,仅有杭州华严大学、扬州长生寺华严大学院等。政府迁台后,佛学院亦纷纷建立,相当于大学学制者,有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设有研究部和专修部。此外,中国文化大学设有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所、印度文化研究所,均为专门研究佛学之机构。然迄今为止(1987),尚未有政府允许立案之正式佛教大学,惟多年来,中国佛教会、佛光山,及社会上一般有力之信众早已多次呈请筹设私立佛教大学,蕴酿时机一旦成熟,我国第一所正式佛教大学之成立,应可指日而待。

  日本方面,自大正(1912~1925)年间以来,各宗派纷纷创立综合或专科大学,如真宗本愿寺派之龙谷大学、大谷派之大谷大学、日莲宗之立正大学、真言宗之高野山大学、曹洞宗之驹泽大学、净土宗之佛教大学,及天台、真言宗丰山派等联合创办之大正大学,此外另有种智院等十余所大学,而一般公私立大学亦大多设有佛学课程。于欧美,如宣化法师于美国加州万佛城创办之法界大学、越南天恩法师创立之东方大学等,皆为十余年来促进欧美佛教发展之重镇。于一般著名大学,如美国柏克莱、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威斯康辛、法国巴黎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亦皆设有佛学科系,或长期之佛学讲座。此外,如印度之梵文大学、那烂陀大学、维湿瓦巴拉迪大学(Vis/va  Bharati)、韩国之东国大学、泰国之皇冕佛教大学、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及高棉在沦亡以前之佛教大学(Preah  Sihanu  Raja)、佛教研究院(BuddhistInstitute)等,均为推动当代佛学研究、培养僧伽人才之重要学府。

佛学大词典 【954】教梵语

  指佛教经典所用之特殊梵语(Sanskrit)。其文法、语形、发音,与波尔尼等古典文法家们所规定、确立之古典梵语(ClassicalSanskrit)不同。因其意义用法及独特之语汇,未见于正统婆罗门系统之诸文献中,故近代学者特别称之为“佛教梵语”(Buddhist  Sanskrit)。近代美国学者艾吉顿(FranklinEdgerton)则称之为“佛教混淆梵语”(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佛典所使用之印度语言可大别为三类:(一)见诸于马鸣(梵As/vaghos!a  )之诗等作品之标准梵语,亦即古典梵语。(二)中期印度语(Middle  Indic),此为由吠陀梵语(  Vedic  Sanskrit)经俗语化、方言化而来,被统称作普拉克利塔语(梵Pra^kr!ta,  Pra^krit  ),为今日印度语6  对称。其中包含有巴利语(Pa^li)及其他语言。巴利语为现今仍存于南方佛教圣典中之重要语言。印度西部、中部原均使用  Pra^kr!ta。  Pra^krta  原为西北印度之方言;盖释尊昔日说法,大多使用各地方之俗语,其弟子,乃至于后来之各部派亦均以其根据地之方言说法,并记载其文献和思想。(三)佛教梵语,为北方佛教文献所用之语言,系根据北印度方言,再参杂梵语、巴利语及其他方言而发展成之佛教教团之特殊宗教语言,而非一般之日常用语。

  从以上次第倾向梵语化之特征观之,佛典在初期多使用俗语,其后随着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梵语化,及至后期,除特殊术语之外,已完全成为古典梵语。

  艾吉顿将现存之佛教文献,依其梵语化之程度,将梵语著作分为如下三期:(一)第一期:为韵文、散文并行采用之著作时期,此一时期之作品保存有极浓厚的中期印度语之色彩。(二)第二期:(1)韵文部分,含有中期印度语之成分较多。(2)散文部分则多梵语化。(3)语汇中含有一般用语以及可视作佛教梵语者亦非常多。(三)第三期:韵文、散文基本上以古典梵语书写,然语汇中使用佛教梵语者甚多。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