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993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53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707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安定 八定 必定 壁定 不定 差定 禅定 超定 彻定 痴定 出定 大定 得定 定宾 定琛 定答 定法 定妃 定根 定弓 定光 定慧 定戒 定聚 定空 定窟 定力 定潋 定侣 定论 定满 定门 定名 定命 定判 定散 定善 定身 定寿 定水 定西 定相 定香 定心 定性 定学 定业 定异 定意 定印 定蕴 定障 定者 定智 定钟 法定 风定 观定 光定 广定 赫定 慧定 火定 寂定 见定 戒定 净定 具定 决定 开定 楷定 空定 口定 枯定 灭定 念定 起定 人定 如定 入定 三定 善定 十定 水定 四定 味定 邪定 心定 修定 意定 印定 正定 住定 边际定 不定地 不定观 不定教 不定聚 不定名 不定心 不定性 不定业 不定因 不动定 不决定 不系定 禅定藏 禅定境 禅定窟 禅定门 禅定寺 出定相 初禅定 从定寤 大悲定 大寂定 调直定 定别因 定额寺 定共戒 定光佛 定国寺 定果色 定慧寺 定静虑 定觉分 定觉支 定量论 定林寺 定盘星 定善义 定上座 定胜行 定受业 定无表 定无色 定心所 定异因 定资粮 法光定 法界定 非定法 缚定印 根本定 共不定 光明定 海印定 恒沙定 火光定 健行定 戒定慧 金刚定 近分定 九次定 决定地 决定思 决定心 决定信 决定性 决定业 决定智 决定住 楷定记 楷定疏 刊定记 空处定 六决定 马定波 灭尽定 明得定 明增定 那伽定 女人定 七定具 如不定 入定佛 入定瑞 入定相 入定印 三定聚 三种定 刹那定 深禅定 生不定 生得定 识处定 世间定 水火定 四不定 四禅定 四定记 四净定 四空定 四修定 四种定 托定寺 威德定 未到定 未至定 我慢定 无碍定 无间定 无漏定 无想定 无心定 无诤定 贤守定 邪定聚 邪性定 性决定 修禅定 一向定 印顺定 有动定 有漏定 有喜定 欲界定 正定聚 正定业 中间定 住定相 住定异 拙火定 八定根本 悲无量定 必定菩萨 不定地法 不定法聚 不定受业 不定心等 不定心所 不定性聚 不定有六 不定止观 不定种性 不定主义 不共不定 禅定法界 禅定坚固 常盘大定 出定善巧 出世间定 慈无量定 大定智悲 大印身定 道定二戒 谛顺忍定 定别能作 定不定业 定不四业 定道品法 定等觉支 定共俱定 定光佛手 定光如来 定慧等持 定慧二乘 定聚所摄 定趣正觉 定散二善 定散二心 定散自力 定散自心 定生喜乐 定所行色 定所引色 定为上首 定心念佛 定心三昧 定性二乘 定性菩萨 定性声闻 定性缘觉 定学有四 定障麤重 多闻决定 多诸定乐 堕决定记 二决定义 二无心定 法法自定 法界定印 分位决定 佛部定印 父母不定 共不定过 共乐生定 共舍生定 共喜生定 会者定离 集福王定 迦叶入定 金刚灭定 金刚喩定 金刚喻定 净定四种 境本定身 九次第定 决定藏论 决定而得 决定发心 决定三业 决定声闻 决定胜满 决定受业 决定行地 决定修作 决定义经 决定于齐 堪任决定 苦乐不定 老少不定 乐共俱定 乐受定有 领受定异 六不定过 六种决定 弥陀定印 灭受想定 念为定依 女子出定 七种定名 入定次第 入定善巧 入定作论 三决定业 舍共俱定 舍无量定 摄止正定 身定喜忘 深禅定乐 生处不定 生死定量 十遍处定 十种决定 首楞严定 寿量不定 寿量决定 受身不定 顺不定业 顺定受业 顺胜分定 顺退分定 顺住分定 四禅八定 四根本定 四空处定 四无色定 四种定学 随类不定 退定多种 外缚定印 往生一定 唯识心定 闻声起定 问事不定 无不定心 无色界定 无上想定 无想心定 无学定蕴 无学正定 喜共俱定 喜无量定 贤善定相 相违决定 想知灭定 邪性定聚 形量定异 修定三障 修定寺塔 修治定道 虚空处定 学定坚固 有待不定 有顶定想 有法之定 有上想定 遇声出定 再三审定 正定法迹 正定为八 正性定聚 住定菩萨 尊亲不定 佐伯定胤 作业决定 不共不定过 不决定发心 不虚行决定 禅定波罗蜜 处无心定证 大乘光明定 定慧相资歌 定慧云禅师 定门十六尊 定散自利心 定无所从来 定性喜乐地 定业不定业 定业亦能转 定有法三种 堕决定加行 二定有别证 发心堕决定 古今楷定释 广显定意经 护养定资粮 即时入必定 见天定趣生 决定安住心 决定成佛集 决定往生集 决定以遮遮 决定总持经 空无边处定 莲华部定印 灭尽定无为 入定意三昧 入决定方便 入如其像定 入正定聚益 入正性决定 三种定业轮 色无边处定 沙门今定非 识无边处定 受异熟决定 顺不定受业 顺决择分定 四报定不定 四种检行定 太子习定处 同品定有性 闻名得定愿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所有处定 无相界定想 系念定生愿 现生正定聚 邪性定法聚 一切法定异 一切如来定 有觉有观定 正性定法聚 种姓堕决定 住定供佛愿 住定见佛愿 住正定聚愿 自性戒定慧 作重业决定 不定不制不息 不定心及定心 禅定十种利益 初静虑定建立 定分相续转变 定慧超信禅师 定慧法本禅师 定林惠琛禅师 定山神英禅师 定山惟素山主 定心别时念佛 定心与不定心 定中独头意识 定州善崔禅师 定自在所生色 洞溪戒定禅师 二无心定同异 二缘入无相定 佛说决定义经 虎跑定慧寺志 华严经刊定记 决定成就真言 乐因非不决定 流转还灭定异 妙观察智定印 轻安唯在定有 清净静虑等定 入定不定印经 三种堕决定位 三种堕于决定 善制善定善息 十二种不定地 十二种非定地 四种心定心住 未堕决定菩萨 无漏静虑等定 五处定所应作 五处决定应作 五种定相违法 五种任持定法 西川定慧禅师 襄州定慧禅师 修定为得智见 修定为尽诸漏 业有五种决定 已堕决定菩萨 诸行空性决定 诸行苦性决定 诸行无常决定 诸行无我决定 不定性聚有二种 禅定力不可思议 成具光明定意经 第二静虑定建立 第三静虑定建立 第四静虑定建立 定异差别有多种 繁兴永处那伽定 非定受现法果业 非想非非想处定 非有想非无想定 佛说决定总持经 极微细定所生色 戒定慧解脱知见 金刚喩定解脱道 俱品一分转不定 决定正向三菩提 六门教授习定论 六现观依定分别 妙法决定业障经 灭尽定独名解脱 普贤菩萨定意经 七种行令心得定 入金刚问定意经 三种住定不定因 识无边处定建立 释金刚经刊定记 四不定假实分别 四不定三断分别 四不定三界分别 四不定三性分别 四不定三学分别 四不定受俱分别 四不定下上相起 四不定下上相缘 同分异全不定过 文定胡安国居士 无色界决定无色 无所有处定建立 相违决定不定过 邪性定聚有二种 一切如来必定印 在心在缘在决定 正念正定为定蕴 正性定聚有二种 重定授菩萨戒法 诸教决定名义论 阿赖耶识定有八证 爱味相应静虑等定 安住种姓堕于决定 八识自性非定一异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不虚修行堕于决定 常定一境修习不净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 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定受业与不定受业 定中取声有二种取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无心定无想异熟 二无心定由三缘生 发菩提心堕于决定 金刚喩定说有多种 俱品一分转不定过 决定藏论(三卷) 灭尽定中识不离身 菩萨不能入灭尽定 入灭定时灭三种行 入灭尽定出灭尽定 入灭尽定识不离身 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上界心所几定俱生 十千日光三昧定经 四不定相应不相应 四种入定退定差别 退定入定四种差别 为性不能决定任持 无相心定出离舍根 无想天没定生欲界 心心所法于三事定 心与心所必定俱生 修定能证胜分别慧 修定能证殊胜智见 修定能证现法乐住 修定能证诸漏永尽 修定为得现法乐住 虚空无边处定建立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一切如来必定法印 异生不能入灭尽定 因依诸定蠲除四轭 永断一法定得不还 于诸行中有四决定 欲界心所几定俱生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超定加行与超定成满 定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法性法住法定法如性 非想非非想处定建立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静虑定与无色定差别 灭尽定中识不离身证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三学(戒、定、慧) 四不定识俱不俱分别 四不定与五别境容俱 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 无想定与无想事差别 习定苾刍自害证果处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依他起自性非定有无 欲定其心不求教授戒 地等定与地等遍处差别 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光明定定难差别十一种 静虑能入现观非无色定 决定受业能障阿罗汉果 三位定异熟业极作障碍 三缘能进引生色无色定 施从灭定起者必得现果 四法于所得定为增上缘 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 意不与四不定心所相应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中有色生因缘及定有理 诸行非定苦染非定乐净 住定极久不能过七昼夜 成具光明定意经(一卷) 定 (samadhi) 佛说决定毗尼经(一卷) 回向菩提声闻是不定种姓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 灭尽定与地想定四义不同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释金刚经刊定记(七卷)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 八随烦恼定与诸染污心相应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一卷) 佛转法轮有四处定二处不定 静虑中间及未至定可依尽漏 三业能引增上生决定胜分别 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过 外道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无余涅盘定不定姓所证有别 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 入灭尽定时有二种法多有所作 四智心品见分等定有相分不定 决定,决意,受持,依处,摄持 能于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 入出息念能治缘三世境障定寻伺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上中下合卷) 流转苦中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 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阎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有序) 诸业时分定不定与异熟定不定四句分别 法通(梁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僧镜(宋下定林寺)[《高僧传》卷七] 僧柔(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僧远(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八] 超辩(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道嵩(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法献(齐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三]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慧弥(梁上定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道慎(齐邺下定国寺)[《续高僧传》卷八] 普化(唐真定府)[《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僧副(梁钟定林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昙摩密多(宋上定林寺)[《高僧传》卷三] 德富(保定兴圣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法称(隋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 法令(梁钟山上定林寺)[《续高僧传》卷五] 明浚(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入定不定印经(一卷 有武周新翻三藏圣教序) 僧凤(唐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十三]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凯(唐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定(唐京师大庄严寺)[《续高僧传》卷十九]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贞辩(后唐定州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七]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定光(唐成都福感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怀空(唐安陆定安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悟(唐京兆禅定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明准(唐长安禅定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四卷)(一名入金刚问定意)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义玄(唐真定府临济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祖儞(苏州嘉定净信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定兰(唐成都府福感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石藏(唐定州大像山定真院)[《宋高僧传》卷第十] 惟忠(唐成都郫县法定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贤劫经(十卷 亦名绠陀劫三昧经。晋曰贤劫定意。) ▲ 收起
法相辞典 【937】住慈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

  大毗婆沙论八十三卷一页云:如契经说: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无灾横而致命终。问:何故尔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以慈三摩地、是不害法故。复作是说:慈三摩地、威势大故。复作是说:慈三摩地、为饶益他,诸天善神、皆拥卫故。复作是说:修静虑者,静虑境界,具神通者,神通境界,所有威德、不思议故。复作是说:住慈定者,起胜分心。非胜分心有死生故。大德说曰:若住慈定;色界大种、遍身分生,令所依身、坚密如石。故不可害。问:悲喜舍定、为可害不?若可害者;何故此定与悲喜舍、俱无量摄;而独慈定、不可害耶?若不可害者;经何故不说?答:应作是说:悲喜舍定,亦不可害。问:若尔;此经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既说此定;应知亦说悲喜舍定。种类同故。复次慈定在初。若说慈定;应知已说悲喜舍定。复次住悲等定,虽不可害;而出定时,身有微苦。慈定不尔。是故偏说。复次住悲等定,虽不可害;而皮有损。慈定不尔。是故偏说。复次悲等根本,虽不可害;而加行时,则可伤害。慈则不尔。是故偏说。曾闻有人、虽得欲界慈定加行;而犯王法。时法司者,执送见王,白言:此人犯应死罪。时王乘象,欲出城游;见已,遣人检王法律。知其所犯,王应手害。王遂大瞋,以矛[矛*赞]彼。其人见已;便起慈心。令所[矛*赞]矛,还趣王所,去王不远而投于地。王见惊怖,问罪人言:汝有何术,能为此事?其人答言:我无异术。见王瞋故,遂起慈心;令恶心者、不能为害。王因忏谢,遂释放之。由此故知修慈加行,亦不可害。悲等、不尔。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38】入灭尽时有二种法多有所作

瑜伽十二卷二十一页云:将欲趣入灭尽定时,有二种法,多有所作。谓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奢摩他?云何毗钵舍那?云何此二多有所作?谓于此义中,八次第定,名奢摩他;所有圣慧,名毗钵舍那。于此二中,随阙一种,卽不能入灭尽等至。要具此二,方能趣入;是故此二,多有所作。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39】四智心品见分等有相分不

佛地经论三卷九页云: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有相分见等分耶?定有见分照所照境。有自证分,通照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照自证分,故亦定有。若无如是三分差别;应无所缘。应不名智。相分不定。有义,真实无漏心品,无障碍故;亲照前境。无逐心变似前境相。以无漏心,说名无相无分别故;又说缘境不思议故。有义,真实无漏心品,亦有相分。诸心心法,法尔似境显现,名缘。非如钳等动作取物,非如灯等舒光照物。如明镜等,现影照物。由似境现,分明照了;名无障碍。不执不计,说名无相亦无分别。妙用难测,名不思议。非不现影。若言无相,则无相分;言无分别,应无见分。都无相见;应如虚空,或兔角等;应不名智。无执计故;言无能取所取等相。非无似境缘照义用。若无漏心全无相分;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如是则违处处经论。转色蕴依,不得色者;转四蕴依,应无识等。则成大过。有义,无漏无分别智相应心品,无分别故;所缘真如,不离体故;如照自体,无别相分。若后得智相应心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若无漏心,缘离体境;无似彼相而得缘者。观所缘论,不应说言五识上无似极微相。故非所缘。如是境相,同无漏心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者:然非有漏。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 - 朱芾煌

英汉对照词典 【940】,决意,受持,依处,摄持

adhitthana  ==  决定,决意,受持,依处,摄持

法相辞典 【941】能于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善巧慧

  如一切慧中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42】入出息念能治缘三世境障寻伺

瑜伽九十八卷十九页云:复次正勤修习入出息念诸瑜伽师,于缘过去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损减。于缘未来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止息。于缘现在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寂静。 - 朱芾煌

阅藏知津 【943】佛说法乘义决经(上中下合卷)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
  佛在祇园,有一比丘名甚深勇猛,请问鹿野苑中所说法乘决定之义。佛为广说五蕴,五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四圣谛,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四三摩地,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六心念,四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种好。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944】流转苦中有六种轮转生死不生苦

  瑜伽四十四卷十二页云:流转苦中、复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亲属不定,六、财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谓先为主,后为仆隶。父母等不定者:谓先为父母、乃至亲属,后时轮转,反作怨害,及恶知识。财位不定者:谓先大富贵,后极贫贱。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45】圣无量寿决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向妙吉祥菩萨说西方无量寿之陀罗尼,能增寿命,得大利益。

俗语佛源 【946】阎王判你三更到,不容人到四更

  中国民间多把死和地狱、阎王联系在一起。原来,中国古代便有死入黄泉、阴间的说法。泰山、酆都都是民间熟悉的阴曹地府,东岳大帝为百鬼之主,酆都大帝为幽冥之王。佛经传入后,关于地狱的详尽描绘大大丰富了“鬼世界”的内容。通过俗讲(变文)、壁画(变相)和通俗小说等的传播,地狱、阎王等深入人间,并和中国原有的传说糅合在一起。其实,按佛教“六道轮回”的说法,人死了未必都入地狱,只有犯“五逆十恶”的人才会入地狱。俗语“阎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反映了中国民间旧时“死生有命”的观点,谓人的寿数是命中注定的,“大限”一到,非死不可。民间还传说,阎罗王掌管生死簿。如《警世通言》卷二八:“(许宣)折身便回来长桥堍下,自言自语道:“时衰鬼弄人,我要性命何用?”看着一湖清水,却待要跳。正是:阎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此俗语的变式很多,再举两例:如《济公全传》第二八回:“昨天要死没死了,是还有两天罪没受完呢。这真是阎王注定三更死,那敢留人到五更。”又如刘行《太行风云》二:“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阎王叫你五更去,不能鸡叫到天明。今日黑暗睡下,明早穿不穿鞋,谁知道?这都是命里定的。”(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阅藏知津 【947】武周刊众经目录(十五卷 有序)

唐沙门明佺等撰
  大乘单译经目(一)。重译经目(二三四五)。大乘律论目(六)。小乘单译经目(七)。重译经目(八)。小乘律论贤圣集传(十)。大小乘失译经目(十一)。阙本经目(十二)。见定入藏流行目上下(十三十四)。附刊定伪经目录一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948】诸业时分与异熟四句分别

俱舍论十五卷十五页云  :譬喻者说:业有四句。一者、有业,于时分定,异熟不定。谓顺现等三,非定得异熟。二者、有业、于异熟定,时分不定。谓不定业,定得异熟。三者、有业,于二俱定。谓顺现等,定得异熟。四者、有业,于二俱不定。谓不定业,非定得异熟。 - 朱芾煌

历代名僧辞典 【949】法通(梁上林寺)[《高僧传》卷八]

释法通。本姓褚氏。河南阳翟人。晋安东将军扬州都督[(丰*力)/石]之八世孙也。家世衣冠礼义相袭通幼而岐颖聪悟绝伦。年十一出家。游学三藏专精方等。大品法华尤所研审。年未登立便为讲匠。学徒云聚千里必萃。后践迹京师。初止庄严后憩定林上寺。栖闲隐素履道唯勤。希风影附者复盈山室。齐竟陵文宣王丞相文献王。皆纡贵慕德亲承顶礼。陈郡谢举吴国陆果浔阳张孝秀。并策步山门禀其戒法。白黑弟子七千余人。晦迹钟阜三十余载。坐禅诵念礼忏精苦。至天监十一年六月十日。便觉不悆语弟子云。我正可至九月二十日间耳。到九月十四日见两居士。皆报白拂来向床前。便次第出至十七日忽漫语云。檀越不相识何处来耶。弟子昙智问意故。答曰。有一人着朱衣戴帻擎木箱底在床前。至二十日见佛像作两行来。通合掌良久。侍疾者但闻异香。竟不测其意。通乃密向同意慧弥说之。至二十一日索香汤洗浴竟。仍作礼还卧。叉手当胸正中时卒。春秋七十。仍葬于寺南。弟子静深等立碑墓侧。陈郡谢举兰陵萧子云并为制文刻于两面。时定林上寺复有沙弥圣进。本阉人。清信笃至遂出家苦节。尝头陀至东山。宿于树下。有虎来摩其头。见进端坐无扰。跪之而去。后每独行独坐。常见青马一匹卫其左右。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50】僧镜(宋下林寺)[《高僧传》卷七]

释僧镜。姓焦。本陇西人。迁居吴地。至孝过人。轻财好施。家贫母亡。太守赐钱五千。苦辞不受。乃身自负土种植松柏。庐于墓所。泣血三年。服毕出家。住吴县华山。后入关陇寻师受法。累载方还。停止京师。大阐经论。司空东海徐湛之重其风素。请为一门之师。后东反姑苏。复专当法匠。台寺沙门道流请停岁许。又东适上虞徐山。学徒随往百有余人。化洽三吴声驰上国。陈郡谢灵运以德音致款。宋世祖藉其风素。敕出京师止定林下寺。频建法聚德众云集。着法华维摩泥洹义疏并毗昙玄论。区别义类有条贯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有七。上虞徐山先有昙隆道人。少善席上。晚忽苦节过人。亦为谢灵运所重。常共游嶀嵊。亡后运乃诔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51】僧柔(齐上林寺)[《高僧传》卷八]

释僧柔。姓陶。丹阳人。少而耿洁。便有出尘之操。年九岁随叔游学。家世贫过藜藿不充。而笃志弥坚履穷无改。后出家为弘称弟子。称姓吕。洛阳临渭人。学通经论声誉早彰。柔伏膺已后。便精勤戒品委曲禅慧。方等众经大小诸部。皆彻鉴玄源洞尽宗要。年过弱冠便登讲席。一代名宾并投身北面。后东游禹穴值慧基法师。招停城傍一夏讲论。后入剡白山灵鹫寺。未至之夜。沙门僧绪梦见神人。朱旗素甲满山而出。绪问其故。答云。法师当入故出奉迎。明旦待人。果是柔至。既而扫饰山门有终焉之志。敷经遵学有士如林。齐太祖创业之始及世祖袭图之日。皆建立招提。傍求义士。以柔耆素有闻。故征书岁及。文宣诸王再三招请。乃更出京师。止于定林寺。躬为元匠。四远钦服人神赞美。文慧文宣。并伏膺入室。柔秉德居宗当之弗让。常誓生安养国。每至悬车西次。辄嚬容合掌。至临亡之日。体无余患。唯语弟子云。吾应去矣。仍铺席于地西向虔礼。奄然而卒。是岁延兴元年。春秋六十有四。即葬于山南。沙门释僧佑与柔少长山栖。同止岁久。亟挹道心预闻法味。为立碑墓所。东莞刘勰制文。柔有弟子僧绍。亦贞正有学业。时钟山山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熙。皆弱年英迈幼着高名。并美业未就而相继早卒。拔撰七玄论。今行于世。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52】僧远(齐上林寺)[《高僧传》卷八]

释僧远。姓皇。勃海重合人。其先北地皇甫氏。避难海隅故去甫存皇焉。远幼而乐道。年十六欲出家。父母不许。因蔬食忏诵晓夜不辍。年十八方获入道。时有沙门道慧。高才秀德声盖海岱。远从受学。通明数论贯大小乘。宋大明中。度江住彭城寺。升明中于小丹阳牛落山立精舍。名曰龙渊。远年三十一。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言论清畅风容秀整。坐者四百余人莫不悦服。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藉甚远风素延止众造寺。远赒贫济乏身无留财。有玄绍比丘。每给以金贝。远让而弗受。尝一时行青园。闻里中得时气病者。悯而造之。见骈尸侣病者数人。人莫敢近。远深加痛惋。留止不忍去。因为告乞敛死抚生。恩加骨肉。宋新安孝敬王子鸾。为亡所生母殷贵妃造新安寺。敕选三州招延英哲。远与小山法瑶南涧显亮。俱被征召。皆推远为元举之首。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拳跪盘伏岂止敬恭。将欲昭张四维缔制八宇。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厥繇靡爽。唯浮图为教逿自龙裔。宗旨缅邈微言沦远。拘文蔽道在末弥扇。遂乃凌越典度偃居尊戚。失随方之妙迹。迷制化之渊美。夫佛法以谦俭自牧。惠虔为道。不轻比丘遭人必拜。目连桑门遇长则礼。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哉。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而事屈偏党道挫余分。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九仙赆宝百神从职。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氓。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礼敬之容。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远矣。帝虽颇信法而久自骄纵。故奏上之日诏即可焉。远时叹曰。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何关于帝王。即日谢病仍隐迹上定林山。及景和之中此制又寝。还遵旧章。宋明践祚请远为师。竟不能致。其后山居逸迹之宾。傲世陵云之士。莫不崇踵山门展敬禅室。庐山何点汝南周颙。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吴国张融。皆投身接足谘其戒范。后宋建平王景素谓栖玄寺。是先王经始。既等是人外。欲请远居之。殷勤再三遂不下山。齐太祖将升位入山寻远远固辞老疾。足不垂床。太祖躬自降礼谘访委悉。及登禅复銮驾临幸将诣远房。房阁狭小不容舆盖。太祖欲见远。远持操不动。太祖遣问卧起。然后转跸而去。远曾不屑焉。至于寝疾。文惠文宣伏膺师礼。数往参候。时贵卿士往还不绝。远蔬食五十余年。涧饮二十余载。游心法苑缅想人外。高步山门萧然物表。以齐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春秋七十有一。帝以致书于沙门法献曰。承远上无常。弟子夜中已自知之。远上此去甚得好处。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今正为作功德。所须可具疏来也。竟陵文宣王又书曰。远法师一代名德志节清高。潜山树美四海餐风。弟子暗昧谬蒙师范。方欲仰禀仁化用洗烦虑。不谓比疾奄成异世。悲痛之心特不可忍。远上即业行圆通旷劫希有。弟子意不欲遗形影迹杂处众僧墓中。得别卜余地。是所愿也。方应树剎表奇刻石铭德矣。即为营坟于山南立碑颂德。太尉琅琊王俭制文。时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并善经论继誉于远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53】超辩(齐上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释超辩。姓张。炖煌人。幼而神悟孤发履操深沉。诵法华金刚波若。闻京师盛于佛法。乃越自西河。路由巴楚。达于建业。顷之东适吴越观瞩山水。停山阴城傍寺少时。后还都止定林上寺。闲居养素毕命山门。诵法华日限一遍。心敏口从。恒有余力礼千佛凡一百五十余万拜。足不出门三十余载。以齐永明十年终于山寺。春秋七十有三。葬于寺南。沙门僧佑为造碑墓所。东苋刘勰制文。时有灵根释法明。祇洹释僧志。益州释法定。并诵经十余万言。蔬苦有至德。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54】道嵩(齐上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释道嵩。姓夏。高密人。年十岁出家。少而沉隐有志用。及具戒之后专好律学。诵经三十万言。交接上下未尝有喜愠之色。性好檀舍随获利养皆以施人。瓶衣之外略无兼物。宋元徽中来京师止钟山定林寺。守靖闲房忏诵无辍。人有造者辄为其说法训奖以代馔焉。从之请戒者甚众。后卒于山中。春秋四十有九。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